2021年大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大东区统计局
(2022年5月11日)
2021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蓝图的起步之年,全区上下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信念,锐意进取、奋发作为,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汽车芯片短缺、有序用电等多重困难,推动全区经济强势增长。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2.8亿元,同比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3万元,同比下降35.9%;第二产业增加值596.8亿元,同比增长15.6% ;第三产业增加值275.9亿元,同比增长7.5%。二、三产业比例为68.4:31.6。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3亿元,增长7.3%,其中税收收入94.8亿元,增长6.1%;非税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8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6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节能环保支出下降77.4%,城乡社区支出下降33.9%,教育支出下降6.1%,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53%,农林水支出下降40.6%,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1.8%。
工业
全区12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65.8亿元,同比增长17.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规上工业产销率为96.8%;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含铁西宝马)379.1亿元,同比增长71.6%。
建筑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8.7%。全区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1.2亿元,同比下降2.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9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58.6亿元,占投资总量的33.5%;第三产业投资116.3亿元,占投资总量的66.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6.5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94.7亿元,同比增长66.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8.9%。房屋施工面积41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9%;房屋竣工面7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
商品房销售面积8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9%;商品房销售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72.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6.8%,商品住宅销售额100.2亿元,同比增长79.5%。
国内外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131.4亿元,限额以下单位完成146.8亿元,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分别为47.2%和52.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汽车类零售额52.3亿元,下降7.6%;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8.9亿元,下降1.1%;粮油、食品类零售额8.6亿元,下降27.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8.3亿元,下降12.5%;金银珠宝类零售额3.4亿元,增长5.3%;化妆品类零售额2.0亿元,下降30%;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9亿元,下降19.7%;日用品类零售额1.1亿元,下降44.4%。
大东区实际利用外资13327万美元。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181个城建项目,在全市率先启动核心区建设,汽车城智慧路网PPP项目加快推进,15段道路全面开工。完善21公里燃气老旧管网、更新26条排水管网、改造积水点位4个、新建公厕8座。全面开展停车综合改革试点,新建1栋立体停车楼、5个平面停车场。宝马东侧、南侧规划路如期推进,完成东驰街、东望街给排水及供暖配套工程。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对德增等12个组团、27个老小区实施整体提升,更新268个二次加压水箱,为天龙家园、洮昌花园等16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推进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建设和津桥路有机更新,完成18条背街小巷改造、12条道路整修。为10个街道配备人民设计师。精心打造110个口袋公园,时代公园、会客之仪、北大营街角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创建“全民路长”路队建设体系,打造20个精品路段,新增103台扫保设备,实行全域精细化扫保。全员上阵,成功抗击百年一遇特大暴雪。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完成85家企业VOCs深度治理,投资1000万元为8000余家散煤用户实施环保炉具替代。
环境保护
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51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25个,建成6家国家及省级绿色工厂,开发区通过国家绿色园区评审。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307件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案件整改,完成264台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工作,在全市率先退出大气重污染区域。河长制管理走深走实,起底式推进辉山明渠沿线棚改及水域治理,完成全域河流生态封育,实施朱尔污水厂提标改造,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27块建设用地土壤调查,新增绿化15.58万平方米、造林900亩,森林覆盖率跃居全市城区首位。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注册新增85家,总数27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4家,总数128家;省雏鹰企业新增6家,总数34家;省瞪羚企业新增1家,总数4家。市级以上双创载体总数6个,其中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新增1个,总数15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增3个,总数21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1个,总数3个。通过省级认定的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个。
获得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98个,补助资金2461.5万元。
教育
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实施教育大规模调、改、并、建、治,校舍老旧、教室拥挤等基础短板得到系统改善,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突破50%、85%,集团化办学覆盖率从50%提升到86.5%,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新建项目如期投入使用,一是大东区尚品东越学校中学部、辽二小学工农路校区新建项目完工开学。二是通过新开办和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建立6所联盟园的形式,新增3600个公办学位,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幼儿占比达89.4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01%,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达91.33%,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指标任务。
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2个,图书馆藏书总量3.86万册,为读者准备各种活动73次,参加人数3992人次。组织文艺活动129次,参加人数15000人次。
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工作重心由治病回归人民健康,“三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一街一中心”基层布局首次实现全覆盖。建成由31个养老院、3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脉络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15分钟养老圈实现全覆盖。提升硬件设施、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招聘101名卫生专业人员补充队伍力量,疾控中心增编至132人。投入近千万元为区属医疗机构改善医疗设备,高标准PCR实验室投入使用。
全年参加市以上运动会1次,参加运动员数48人,获市以上奖章6枚。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为企业和劳动者双向对接岗位1.3万个,新增实名制就业1.1万人。发放失业保险1.2亿元,财政补贴近3亿元,保障15.3万企业人员及城乡居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欠薪案件动态清零。
四、人民生活
人口
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20332人,同比下降1.15%。其中,男性人口300376人,女性人口319956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206035人。
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81元,同比增长6.7%。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