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基本盘总体稳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为全力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及人民共同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据绍兴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711.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30.52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336.03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3:46.5:47.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985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平均汇率计算折合14846美元。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稳定增效我市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载体,加强“三农”谋划,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打好改革赋权、农业转型、富民增收组合拳,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打造嵊州特色乡村振兴县域范例。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2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增长0.5%、-0.5%、21.6%和-2.9%。据粮食监测数据推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0.40万吨。年末生猪存栏60.56万头;出栏18.19万头;猪肉产量1.51万吨,能繁育母猪存栏6.43万头;年末家禽存栏1051.25万只;出栏1094.54万只;全年肉类产量3.48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提质向好。2022年,全市672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20.37亿元,同比增长11.2%;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9.38亿元,同比增长10.7%。发展动能加快释放,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分别增长7.7%、10.4%、22.3%和24.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4%、61.8%、36.5%和9.3%。积极推进比亚迪(弗迪电池)、长鸿生物等优质大项目落地投产,两家全年实现产值42.59亿元,拉动全市产值增长7.6个百分点。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继续做强领带服饰、智能厨电和机械电机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成功申报“中国集成智能厨房产业转型先行区”(国内唯一称号)。

建筑产业增长稳定2022年,全市建筑业省内总产值实现144.84亿元,同比增长10.7%;建筑业总产值实现196.68亿元,同比增长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领域增势稳健深入推进“项目推进年”活动与“169”行动,打好招商选资、政策处理、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企业技改“五大会战”。依托“扩投资优结构攻坚行动”、“赛马”活动,全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持续推进扩大有效投资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87亿元,同比增长15.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99.38亿元,同比增长65.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164.93亿元,同比降低2.4%。重点领域看,民间投资完成投资额185.14亿元,同比增长7.4%;交通投资完成投资额37.50亿元,同比增长8.0%;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完成投资额26.98亿元,同比降低2.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投资额69.15亿元,同比增长144.2%。

房产销售承压2022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75.10亿元,同比降低8.4%。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67.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6%,商品房销售额实现66.42亿元,同比下降38.8%。

 

五、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展露新颜以“微改造”促进城区人居环境“精提升”,加快美丽城区建设,不断改善城乡风貌环境,有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年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包括改造20个小区以及14个零星点位。紧盯“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完成白莲塘房屋征迁工作;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打造1个剡溪宜居城市新区风貌区、1个“剡中越韵”县域风貌区,共计13个项目;开展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从四大行业来看,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60.88亿元,同比增长29.5%;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6.66亿元,同比增长23.5%;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71亿元,同比增长14.1%;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18亿元,同比增长18.4%。从商品分类销售情况来看,比重占前七大类的商品中,呈“四增三降”态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36.3%,书报杂志类商品同比增长4.0%,汽车类商品同比增长12.2%,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15.7%;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降低3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下降21.5%,服装鞋帽针织类商品同比下降80.1%。

商品市场保持活跃。中国领带城、江滨市场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亿元以上市场合计成交额42.54亿元,同比降低2.2%。其中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1.81亿元,成交额居首位,江滨市场和中国领带城分别实现成交额5.62亿元和5.11亿元。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良好加大稳外贸各项政策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工程,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涵盖“龙头企业”、“潜力企业”、和“种子企业”三个层级的外贸企业培育库,实现外贸主体培育提质增效。全市自营进出口104.09亿元,同比增长42.0%,其中出口101.50亿元,同比增长42.0%,进口2.59亿元,同比增长45.2%。加工贸易进出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1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出口2.59亿元,同比增长25.6%,进口0.43亿元,同比降低10.4%。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持续推进金甬铁路、527国道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甬金高速扩容项目中的嵊州南互通叠加南出口方案得到了省厅领导及专家组的认可和支持。开发区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已确定线位方案;527国道三期嵊州长乐至东阳段工程计划于今年上报;2条规划省道(S310奉化至桐庐公路<嵊州段>、S312北仑至嵊州公路<金庭至黄泽段改建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全力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清单。启动2022年嵊州市共同富裕农村公路建设,共涉及道路23条,里程84.4公里,总投资约8亿元,持续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一路嵊风”农村物流体系逐步完善。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目前全市在建文旅重大项目28个,年度计划投资34.09亿,全年完成文旅重大项目投资37.95亿。持续推进“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推广嵊州镇迹美食,丰富嵊州百县千碗美食地图,嵊州风情美食街被评为绍兴市级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打造王羲之文旅IP和谢灵运文旅IP。开展旅游业改造提升,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增项目147个,竣工项目61个。做好文旅宣传工作,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书法朝圣活动;持续开展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全国巡演;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建设,统筹解决土地挂牌、摘牌工作后,唐诗之城项目正式“落地”,逐步由规划步入实际建设阶段;越剧博物馆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展陈工作校审确认中,计划于2023年初试运营。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总体平衡202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9.40亿元,比上年降低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2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4.1%,自然口径下降9.1%。转移性收入82.56亿元。收入合计129.94亿元。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19亿元(含上年结转、省级拨款),比上年增长29.9%。剔除一般债券因素影响,比上年增长26.0%。转移性支出25.65亿元。支出合计129.84亿元。

金融市场增长显著2022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321.03亿元,同比增长17.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078.61亿元,同比增长26.5%。全年分别新增存款和贷款197.41亿元和168.20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今年共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已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一批64家、第二批已推荐103家;已申报绍兴及以上研发机构14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9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绍兴市重点实验室1家、绍兴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继续做强领带服饰、智能厨电和机械电机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集群升级,全力打造“中国丝高地”“中国智能厨房”和“中国电机之城”,成功申报“中国集成智能厨房产业转型先行区”(国内唯一称号)。

教育事业实现攀升高考成绩高位突破,全市一段上线2193人,一段上线率62.6%,高出全省平均2.6个百分点。3位学生进入浙江省前100名,人数居绍兴市第1名,浙江省第5名。4名学生被清北录取,2名学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78名学生被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名校录取。高职本科上线46人,进入省专业总分前100名23人。软实力建设不断增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实现突破,2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5人列入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全年涌现省春蚕奖4人,绍兴市教坛新秀 11人,绍兴市最美教师5人。2人获浙江省教育技能比武一等奖,教师获绍兴市级以上荣誉达15人。“双减”高效推进,全面推行放学后托管服务“5+2”模式,小学、初中学生参与率分别为93.06%、90.26%,教师参与率分别为97.88%,96.87%。学科类培训机构成功清零,体育科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绍信培”平台管理,招生、报名、预收费收缴实现全程监管。截至年底,全市有小学61所,在校生32892人,专任教师2174人;初中26所,在校生15170人,专任教师1503人;普高7所,职高3所,在校生合计14470人,专任教师1325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越剧事业全面发展原创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持续开展全国巡演,目前巡演已横跨9个省、13个城市,总行程超 25000 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潮,“核爆”剧场,反响热烈,已完成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项目申报,并被省委宣传部推荐参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拍摄嵊州首部越剧电影《汉文皇后》,目前已圆满杀青。越剧折子戏《穆桂英挂帅》成功入选杭州亚运会节目库。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创排教学剧目《许·仙》,成功献演第五届中国越剧节。

卫生事业行稳致远。聚焦疫情防控,抓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完成返乡人员核酸检测浙里办线上开单全省试点建设,并成为全省唯一实现检测点全覆盖的县市区。市人民医院急诊综合楼(二期)建设项目按计划如期开工;市人民医院放疗中心建设项目已建成,于10月18日试运行;市妇幼保健院(嵊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2022年末,全市有正常经营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7家,其中:医院17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5家,卫生院17家,村卫生室123家,门诊部31家,诊所71家,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所49家。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16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52人,注册护士2174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052张,其中:医院3309张(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8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4张,卫生院594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全市23个训练点,29个训练项目进行寒、暑假集训,集训人数达1200余人。全年共引进优秀射箭教练1名,安置省队退役优秀运动员4名。获浙江省第十七届省运会金牌实时金牌5枚(摔跤3枚、国际象棋1枚、女足1枚),150名运动员代表绍兴市参加7个大项角逐。全年在绍兴市及以上重要赛事中共获奖牌445.5枚,其中国家级金牌5枚,省级金牌10.5枚。体育中考实现“考务工作无差错、考生考试无违纪、考后零投诉”的工作目标。“2021中国嵊州‘浙东唐诗之路’山水挑战赛”入选2022年绍兴市一类品牌赛事。

 

十二、资源与环境

 

节能降耗有效推进。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57.54万吨标准煤(当量能耗),增长14.81%(当量能耗);当量万元产值能耗0.0928吨标准煤/万元,上升3.3%;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1.1%。

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回升。全社会用电量达39.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24.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

环境质量优化明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为95.3%,排名均位列绍兴市第二。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市15个县级及以上考核断面、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开展城北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专项调查和耕地土壤污染“源解析”工作,推进建设用地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召开工作推进会、“无废细胞”培训会,创建无废细胞57个。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略有下降。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254487户,户籍总人口709739人。其中男性人口361700万人,女性人口34803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0%和49.0%。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11156人,农村人口398583人。全年出生人口2870人,出生率为4.04‰;死亡人口6637人,死亡率为9.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1‰。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111元,同比增长5.1%。从收入来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27005元,同比增长5.3%;人均经营净收入15805元,同比增长3.7%;人均财产净收入6987元,同比增长5.3%;人均转移净收入9314元,同比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2865元、40495元,分别同比增长4.6%和6.9%,两项增速均跑赢了GDP。城乡居民收入比1.80,比上年缩小0.04,收入差距不断减小。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2022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00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2%。全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总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成功上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国家统筹系统。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调整工作,调整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11.45万退休人员受益,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养老金18连涨。

 

 

 

 

注:(1)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口径为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含房地产开发投资)。

(4)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