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嵊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嵊州调查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任务,经济持续回升,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综 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升。据初步统计,2020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7%。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3304元,同比增长3.2%,按年平均汇率(6.90元)折算,人均生产总值12077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02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9.37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22.28亿元,同比增长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88亿元,同比增长7.6%。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0:43.1:49.9,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0.6和3.2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4%、0.6%、6.1%、1.3%和10.7%。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1.08万亩,比上年增长1.4%,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9.31万亩,同比增长0.2%。全年粮食产量13.32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
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共完成125个农村供水项目,新增农饮水达标提标人口10.95万人,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8公里。完成三界码头作业区(二期)工程,曹娥江(剡溪)清风船闸及航道完成进度20%。启动“一湖一库六江百塘一联”的“11611”水利骨干工程,完成澄潭江(苍岩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动建丽湖片区防洪工程、三溪水库。完成6座大中型水库的洪水预报项目,完成嵊州市水域调查。完成全市121座水电站清理整改,实现全市水电安全发电1.5亿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恢复。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75亿元,同比增长1.9%。全市634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82.71亿元,同比增长0.5%,成功实现转正。2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8个工业行业大类我市有10个行业大类没有相关企业),14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9.0%)、医药制造业(30.6%)、金属制品业(25.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4%)、食品制造业(17.4%)、专用设备制造业(15.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9.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8.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5%)9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6.3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加快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0.3%,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4%。38个行业大类中,研发费用占比最大的4个行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别达到24.8%、14.2%、12.5%和6.1%。
建筑业绿色发展。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出台《关于对疫情期间企业复工人员住房租赁补贴发放的实施细则》,积极与各乡镇街道对接,给符合条件的企业复工人员发放补贴,共计保障5444人,保障覆盖率达1.87%。今年共为87家建筑企业办理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险保函工作,为65家企业清退保证金3890万元。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目前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共45万平方米,其中装配式民用建筑2只,共1.6万平方米,装配式工业建筑20只,共43万平方米。新建的农村钢结构装配式住宅15个,共计2900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动力强劲。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02亿元,同比下降7.9%,降幅有所收窄。四项结构性指标呈“三降一升”态势,其中项目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7.9%;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同比下降52.4%;高新技术投资同比下降5.5%;交通投资同比增长85.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金甬铁路嵊州段、三年通村公路改造提升项目、公路养护大中修(EPC)、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建设项目等为交通投资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全年新入库项目达260个,其中工业投资项目122个,计划总投资226亿元,项目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随着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进度不断推进,投资后续发展动力强劲。
五、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高铁新城加快开发建设,按照“一区引领、四区联动”模式,联合开发丽湖、小砩、越剧小镇等板块,基本建成站前核心区,启动丽湖大道、小砩桥及小砩区块市政配套项目,开元名都大酒店主体结顶,城市阳台基本建成,加快成为首位度最高的现代新城活力区。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省级试点,完成白莲堂社区房屋拆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完成城中村改造2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7万平方米。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官河南路、三江两岸等城市重点区域亮化提升。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鼓励创优夺杯,推进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重塑“建筑之乡”品牌。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从四大行业来看,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94.0亿元,同比增长33.2%;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0.0亿元,同比下降8.4%;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1亿元,同比下降7.9%;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2亿元,同比下降6.6%。限上批发业受大企业拉动增势强劲,零售业随着居民消费热情升温降幅不断收窄,住宿餐饮业在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影响下,增速稳步提高。从商品分类销售情况来看,比重占前七大类的商品中,呈“六降”态势。其中中西药品类同比下降5.8%,汽车类商品同比下降8.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下降17.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下降18.4%,石油及制品类同比下降28.0%,服装鞋帽针织类商品同比下降42.8%,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下降43.8%,降幅明显收窄。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中国领带城、江滨市场和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亿元以上市场合计成交额52.37亿元,同比下降3.4%。其中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1.39亿元,成交额居首位,中国领带城和江滨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12.81亿元和8.16亿元。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升温。全市自营进出口81.11亿元,同比下降5.5%,其中出口79.37亿元,同比下降3.8%,进口1.74亿元,同比下降48.1%。自营出口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0.3个百分点。对主要市场出口逐渐恢复。出口美国18.46亿元,同比增长7.3%;出口欧盟12.30亿元,同比下降4.0%;出口日本3.98亿元,同比下降12.1%,增速均有提高或降幅收窄。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基础建设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公路里程2399公里,其中国道176公里(含高速公路),省道78公里,县道485公里,乡道345公里,专用道0.59公里,村道1313公里。一级公路66公里,二级公路122公里,三级公路102公里,四级公路1282公里,准四级686公里。
旅游事业稳中有进。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居民消费开始逐步释放,我市全年旅游总人次1368万人次,恢复到上年的86.0%;旅游总收入114.78亿元,恢复到上年的85.8%。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1.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和0.1%。完成税收收入34.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4.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18亿元(含上年结转、省级拨款),比上年下降5.0%。剔除一般债券及上级支出列支政策等因素影响,比上年增长4.5%。转移性支出27.69亿元。支出合计99.87亿元。
金融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2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07.38亿元,同比增长19.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25.14亿元,同比增长22.7%。全年分别新增存款和贷款160.98亿元和152.81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5.19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44亿元,同比增长6.3%;规上新产品产值率51.2%。上一年度,全社会R&D达14.94亿元,占GDP比重2.54%,同比增长18.6%,增幅均居绍兴市前列。实施新一轮创新主体“双倍增”计划,通过政策、数字和服务“三赋能”,加快形成“雁阵”创新企业梯队,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新建成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始终坚持把立德摆在首位,1名教师获绍兴市数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武第一名。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加强,省级课题立项11项,获奖3项,获奖数量绍兴市领先。全年涌现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省春蚕奖4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5人,绍兴市最美教师1人,嵊州市优秀教师332人。4名学生评为绍兴市美德少年。高考再创佳绩。全市一段上线893人,比去年增加8人,再创历史新高。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1名学生美术类综合成绩居全省第7名,1名学生表现类综合成绩居全省第2名,1名学生文秘类专业居全省第8名。高职考试本科上线49人,进入浙江省高职考各专业总分前10名1人,前100名共16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进一步彰显越剧文化魅力。成功举办第十九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空中演唱会,以“纪念、责任、抗疫”为主题,以七地云端联动、百站空中唱响为特色,吸引了吴凤花、赵志刚、王滨梅等越剧名家和相关戏迷票友参加,点击量达30多万人次,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等媒体报道。进一步深化越剧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引育。6月开展中本一体化招生,34名考生合格。推进与杭州演艺集团合作,加强与浙江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的合作,提高越剧艺校办学水平;借越剧精品创作之际,邀请杨小青、周冠均等省内一流专家组建嵊州市越剧团名家导师团。进一步推进名家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强越剧人才培养。
卫生事业再创佳绩。推进卫生健康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的新妇保院(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目前设计方案深化修改中,落实地质勘探招标、项目风险评估;投资3.78亿的市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已完成老门诊楼拆除。新设立独立指挥型院前急救机构,增加院前救护车5辆,其中负压救护车3辆,“120”救护车2辆,新增设长乐、黄泽急救站点2个。实施基层名医工作室全覆盖,新建设名医基层工作室5家,并于7月正式启动,目前全市达到15家,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新建立基层联合病房7家,全-专科联合门诊83个,112名总院专家加入到分院签约服务团队中。
体育事业全年推进。体育竞技项目合理调整,全市训练点增加到27个,训练项目增加到32项,注册运动员达1100余人,在训运动员人数维持在800人以上。我市体育健儿在绍兴市级及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328.5枚,其中省级以上金牌50枚。浙江省“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评估顺利通过,全年新建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36个,举办迎新健步走等群体健身活动达30余场,嵊州市第五届市民运动会和嵊州市第三届健康运动节持续开展,成功承办绍兴市青少年拳击锦标赛、绍兴市青少年散打锦标赛等赛事。加大体彩宣传和销售力度,增加体彩销售点17个,中国绍兴(嵊州)王中王围棋争霸赛和2019嵊州国际铁人三项赛荣列绍兴市体育品牌赛事,下王覆卮山滑草、石璜百丈飞瀑漂流成功申报2020年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第二届“体彩杯”中国绍兴(嵊州)王中王围棋争霸赛成功举办。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8,同比下降15.5%;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96.7%,优良天数354天,同比增加24天;臭氧(O3)和AQI优良率这2个指标位居绍兴第一。全市15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中,Ⅱ类水质断面11个、Ⅲ类水质断面4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南山湖主要水质指标继续保持优良。13个千吨万人、乡镇、村饮用水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1个,Ⅱ类水质断面12个。
节能降耗有序推进。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3.1%。全市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6.7%,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居绍兴首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回升。全社会用电量达30.16亿千瓦时,与去年持平。12月当月工业用电增速达6.8%;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18.4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降幅逐月缩小。
安全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起,同比下降20%,死亡5人,同比下降54.55%;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3起,同比上升50%,死亡2人,同比持平;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5起,同比下降37.5%,死亡3人,同比下降66.67%;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17起,同比下降58.54%,无死亡,同比持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市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25.37万户,户籍总人口71.9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6.73万人,女性人口35.2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1%和48.9%。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全年出生3801人,人口出生率为5.27‰;死亡6592人,人口死亡率为9.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7‰(卫计局口径)。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6.95%,节育率78.67%。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50944元,同比增长4.9%。从收入来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23085元,同比增长6.0%;人均经营净收入13785元,同比增长2.2%;人均财产净收入6073元,同比增长4.0%;人均转移净收入8001元,同比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748元、34367元,分别同比增长4.0%和7.0%,两项增速均跑赢了GDP。城乡居民收入比1.85,比上年缩小0.05,收入差距不断减小。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低收入农户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2%,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农户全面消除。
社会福利继续发展。从2020年1月1日起,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810元提高到850元。疫情期间组织开展“爱满嵊州”行动,给全市特困、低保、低保边缘三类困难对象每人发放面值500元的购物卡,发放金额达451.75万元。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困境儿童帮扶等及时缓解临时困难群众生活。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按照对象摸排、方案设计、组织施工、复查审核等环节,完成全市107户生活困难老年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626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64人。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3562对,离婚登记1822对。
注:公报中数据均为快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