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选择区域:>>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经济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扩大内需、深入改革、加快调整、改善民生、努力克服特大雪灾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提高、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快,综合实力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02.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3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42.34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32.77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5:41.4:32.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6291元,同比增长13.8%。
二、农业
     农业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8年农村经济呈现出,粮食增产、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特产养殖加快。农业产值和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的大好局面。粮食生产蝉联四年荣获全国先进县标兵。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种植业产值19.15亿元,同比增长10.8%,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4.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7078公顷,同比扩大16645公顷,粮食总产138万吨,同比增长12.0%,油料总产45200吨,同比增长15.7%,棉花总产1167吨,同比增长49%,麻类总产737吨,同比下降66.6%。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加快。2008年底全县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18家;农产品注册商标82个,认证绿色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三品”认证达32个,庆发工业园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岔路、城西湖2.67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国家和省验收。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8个,总数已达165个,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40个。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11.4万千瓦,同比增长14.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143台,同比新增836台。小型拖拉机95248台,同比新增8469台。农用灌溉机械22751台,同比新增508台。联合收割机2006台,同比新增625台。小麦和水稻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分别达到86%和68%。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就。临淮岗防洪堤和孟集电灌站改造等4项工程已经完成,城西湖3座大型排灌泵站改造、水门塘进水渠整治二期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周集至薛集等5条行洪区安全撤退道路和龙潭、圈行等1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实施,移民建房县级验收全面完成。沣西干渠中上段整治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860万方,水利兴修荣获全省先进单位、名列全市第一名。
年末农田有效浇灌面积已达108363公顷,同比增长3.2%,旱涝保收面积84009公顷,同比增长5.4%,机电浇灌面积60304公顷,同比增长6.9%,全年化肥施用量69504吨(折纯),同比下降8.6%,农村用电量19248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量6609万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下降52.3%。
林业生产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林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3%,当年造林面积497公顷,同比增长17.2%,四旁植树745万株,同比增长1.6%。林业生产多项工作争先进位,造林面积造林质量在全市领先,林业产值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绿色长廊工程连续三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精品路段一等奖”;集体造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做法在全省及全国推广;配套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退耕还林质量通过财政部、国家林业局验收,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林权证发放率、建档率、管护率实现四个百分之百。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6.58亿元,同比增长5.2%,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7.6%。全年生猪饲养量189.8万头,同比增长7.2%,出栏120.4万头,同比增长7.4.%,肉类总产量140万吨,同比增长7.0%,家禽饲养量2425万只,同比增长9.7%,禽蛋总产量4.93万吨,同比增长8.7%。
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养殖长足发展。全县已成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注册“笨牌”“霍邱麻黄”等畜禽产品商标9个,认证无公害畜禽产品3个,绿色产品1个,其中“笨牌”已列为全省著名品牌。全县已发展规模饲养场(小区)986
个,其中新建万头猪场4个,规模饲养比重已达60%。
渔业生产狠抓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全年实现渔业产值5.37亿元,同比增长7.0%,占农业总产值比重9.6%。水产品总产量7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名特优产品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77万公顷。投入鱼种4亿尾,人工繁殖鱼苗5.5亿尾,网箱养殖黄鳝等1万多箱。
水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省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不断扩大,列入省级的西湖围网标准化示范基地连续2年通过省级复验。城西湖1万公顷水面被命名为省级优质水产品示范生产基地。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年初我县组成宣讲团,深入农村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兑现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资金3.6亿元,人均受益257元。
三、工业和电力业
工业生产持续强劲发展。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78.4亿元,同比增长54.8%,增加值31.43亿元,同比增长41.7%,产销率达98.6%。
2008年底全县规模工业已达100家比去年增加20家,其中亿元企业已发展到20家,新增5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超2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家,超千万元企业12家,新增3家。积极推进市钢铁产业“双百亿”工程,铁矿开发新增投资11亿元,已生产铁粉210万吨,大昌集团100万吨球墨铸造项目环评报告已获国家环保部批准。大昌集团被列为“安徽省民营企业100强”,排序第五位。“金田花”牌一级大豆油荣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庆发湖”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矿业开发步伐加快。年底止已入驻企业16家,其中矿山企业12家,即将入驻的5家,其中矿山企业2家,已入驻企业计划投资70亿元。
中小企业和乡镇工业稳步发展。全县小中型企业年底已达4829家,营业收入81亿元,实现税金2.85亿元,资产总额已达47亿元。重点建设项目进展加快,全县乡镇工业重点新、扩、技改造投资项目共112个,其中:在建技改项目12个,重点新建项目56个。年底已完成投资7.2亿元。
供电业以“创一流供电企业”为主线,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年实现供电量7414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售电量7029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8.0%,其中:工业用电4815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2%。年底通电面已达100%。电力建设李楼、环山2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实施,周集、孟集、城北3座110千伏变电所和马店22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51%,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同比增长10.1%,房地产开发投资3.06亿元,同比增长19.9%。
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16亿元,同比增长10.1%,竣工产值完成了7.79亿元,同比增长11.7%, 2008年共有新资质三级及其以上建筑企业25家。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道路框架不断完善,2008年城乡建设共投资16亿元,其中城区建设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当年规划的城区“新建卧阳路、改造东湖路、维修西湖路、人民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全面竣工。工业项目区建设完成了经六路、工业二路的测量工作,完成了纬四路、创业园东、西路。住宅工程全面启动,已完成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民生工程完成了安置房建设1.44万平方米。城区自来水管网入户改造已达1.6万户,并改造了姚李、长集2个专业自来水厂。
城区市容管理不断加强,按照“集中整治、分散管理、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开展6次整治,依法拆除违法占道棚亭183处、取缔流动摊点1300多个,已规划规模摊位经营区2700平方米。
五、商贸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11亿元,同比增长29.1%,县以下实现22.9亿元,同比增长18.1%,在消费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5.18亿元,同比增长41.6%,限额以下及个体户实现25.14亿元,同比增长6.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4亿元,同比增长34.9%。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已达2277元,同比增长38.8%。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历时三年已建成“农家店”218家,并验收达标覆盖了32个乡镇19%的行政村,被省政府授予“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先进集体。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916万美元,同比增长34.4%,外贸出口创汇(海关)9767万美元,同比增长35.6%。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实现招商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利用省外资金13.37亿元,同比增长42.8%,引进外资1080万美元,同比增长8.5倍。新建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20个,其中投资超千万元项目32个,全年列入省“861”“568”项目38个,共争取8大类项目242个,到位资金6.8亿元。
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持续发展。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5642户,注册资金11439万元,从业人员34412人,共有私营企业923户,注册资金82619万元,从业人员8980人。
旅游业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积极推进风景区建设,2008年底临淮岗风景区已经完成规划工作,部分景区建设正在进行施工。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48.5%。财政收入形势凸显四大特点:一是总量大,收入总量连跨5亿、6亿、7亿三大台阶首次突破7亿元大关,总量居全省61个县市第17位,增量为全市首位,二是增幅高,增幅为全省61个县市第1位,三是质量好,税收收入完成6.49亿元,同比增长93.3%,上升39.9个百分点,四是结构优,纳税大户贡献突出,全县前30名重点纳税企业入库税收5.19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库存总量81.7%,同比增长107.3%。全县入库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12家,超百万元企业30家。
财政支出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的科学安排,全年财政支出17.57亿元,同比增长51.9%,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事业和社保投入。教育支出比同期增长33.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5%,农林水支出增长146%,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39.6%。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0.20亿元,比年初净增19.17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12亿元,比年初净增10.22亿元,同比增长22.8%。年末贷款余额35.72亿元,比年初净增1.69亿元,同比增长5.0%,年末现金投放余额194.79亿元,比年初净增9.68亿元,同比增长5.22%。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23809万元,同比增长32.6%,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1298万元,同比增长36.9%;财产保险收入2511万元,同比增长4.66%,赔付分别为4250万元和203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2.3%和63.8%。
人寿保险公司2008年创下全省保费收入第一,短险第一业绩。
七、交通、邮政电信业
交通、邮政电信业保持长足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种路面公路2978公里,比上年增加296公里。其中:国道107公里,省道85公里,县道575公里,乡道860公里,村道1351公里。
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90万人,客运周转量4450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0.6%,完成公路货运量740万吨,货运周转量59200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4.9%。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型汽车22724辆,比上年增加2502辆,其中大小客车5100辆,同比增加412辆,大小货车10970辆,同比增加1572辆,农用车6642辆,同比增加506辆。
交通建设完成了姚李关山路、洪集东岳路新建、湖心路和小山至茶庵路改造、曾王桥和洪堰桥重建已经完成;阜六高速公路阜周段复工建设;阜六铁路已获省发改委批准,即将开工建设;城西湖大桥及连接线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村村通工程423.8公里,95%开标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8509万元,同比增长12.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2384户,同比增长3.6%,本地电话年末用户200800户,同比增长13.9%,其中乡村电话用户156189户,同比增长12.5%。全县共有基站179个。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电信部门投资2500万元,新建了C网基站11个,完成了164个点“光进铜退”工作,实现村村通宽带工程。联通部门投资3600万元,新建城关、沈台等24个CSM基站,9个C网基站、铺建和改造光纤线路150多公里。移动综合楼已于2008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八、文化教育、广电业
文化、教育、广电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事业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兴县的指导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年末全县有放影机构5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乡镇文化站32个、县文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创作组各1个。图书馆藏书13.5万册。新建农家书屋48处。
全年文艺创作12篇,其中有2篇在省以上杂志上转载。有2篇获省二等奖和1篇优秀作品奖。全年共创作歌曲、舞蹈、小品、文学作品、剪纸等200余篇(件)其中舞蹈获省1、2等奖,市2、3等奖,2名歌手分别获省3等奖。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8160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建成投运。柳编工艺被列为全省第二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87所,当年招生28503人,在校学生89507人,毕业生29576人,小学410所,在校学生100671人,普通中专1所,在校学生858人,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9386人,幼儿园55所,在校幼儿16379人,特教1所在校学生148人,另有成人中小学32所,在校学生27413人,职业技术培训32所在校学生214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08%;初中学龄入学率为99.98%;小学和初中普及率分别为99.94%和98.47%。全县高考报名人数8361人,比上年增加499人,同比增长6%,高考达线5748人,总达线率为69%,被各级各类普通高校录取的考生3198人,录取率为56%。全年高中阶段招生9963人,其中普高6541人,中职招生3422人,位居全市前列。
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对6517名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520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71万元。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免杂费补助6078万元。
教育建设和危改工程快速推进。2008年利用开发银行贷款757万元,安排项目39个,新建校舍15033㎡,改造D级危房12500㎡。农村寄宿制改造投入资金1080万元,新建8所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建设面积15080㎡。由合肥宁安通信有限公司与我县合作创办的1所民营学校计划投资7500万元,建筑面积6.2万㎡,已到位资金4000万元,一期工程39063㎡正在实施。
广电业年末有广播电台、中波台、有线电视台、微波中继站各1个、电视差转台3个,卫星电视接收站114个,调频发射台、乡镇广播站。通广播乡镇分别为32个,通广播村680个通播率为100%,电视覆盖人口为95%。
2008年霍邱台在市电视台发稿320条,在省电视台发稿75条,在中央发稿6条,仍保持全市领先位次。
广播电视“村村通”民生工程,涉及12个乡镇758个自然村已顺利竣工。投资868万元的广电中心大楼年底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九、科技、体育、医疗卫生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8年户胡星鑫化工厂“氯甲醚工艺创新”获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大昌选矿工艺技术”研究获市政府三等奖;安徽开发矿业有限公司“李楼铁矿水文地质研究成果”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新产品:乌龙镇王谋才的“851”猕猴桃被省新品种命名协会正式定名为“金黄后”;水产专家大院的鳝苗繁育通过省级新品种鉴定。神虹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大昌矿业集团公司重新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我县2008年10月在市第二届运动会上参加了田径等9个大项共获金牌64枚,居全市之首;田径等5个单项团体第一、女篮等三个单项团体第二、乒乓球团体第三,实现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单项团体四个第一,为历史最好成绩。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41所,其中县医院3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26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全管中心、保健所、麻风病院各1所,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分别为523人和359人,有实用病床2079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2.79张。另有农村卫生室679个,乡村医生2043人。
疾病防治成效明显。2008年成功阻击了手足口病疫情,全县无死亡病例、无聚集性病例、无爆发疫情发生。城乡特困医疗救助2.2万人;226名重大传染病患者得到医治。完成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202例。
新农合工作持续推进。2008年全县参合人数已达114.73万人,参加率为88.7%;同比增长6.5%,筹资总额1032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筹资1147万元,县、省中央三级财政补助9176万元,当年累计支出8702万元,占当年基金总额84.3%,受益82759人次,受益率为7.2%。
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作有序进行。年底12所乡镇卫生院85个村卫生室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基本完成。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1625290人,比上年净增23158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90.2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全部职工工资总额60842万元,同比增长15.2%,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7367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8664万元,同比增长14.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990元,同比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689元,同比增长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97元,同比增长28.2%。
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379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30人;“4050”再就业472人;城镇失业率在3.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9334人。失业保险参加人数31300人,新增1100人;农民工参保人数900人;全年支出200万元;其中发放失业保险金164万元。
社保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5万人(不含机关事业单位7100人),申报参保单位328家。征缴养老保险金6051万元,共发放养老金6629万元。全县585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和959名遗属,足额发放了养老金和遗属补助,对1129名未参保集体企业达到退休年龄人员的低保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年底全县已有5788名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已达98.7%,进社区率86.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2万人,基金累计1742万元,新增参保人数903人,征缴保金454万元,发放人数414人发放保险金14万元。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工作迈上新台阶。2008年底城镇职工参加医保人数已达4.42万人,新增参保人数3200人,征收医保基金4500万元,征缴率在97%以上,全年参保职工共发生住院、慢性病常年门诊6000余人,支付医疗费3907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0.4万人,新增5.7万人,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837人,其中农民参保3384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9200人,新增6000人。
扶贫工作实施整体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2008年全县共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36个,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实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劳动力300人,进村科技培训5万人次,建设扶贫水泥路13.5公里,砂石路77.6公里,建设水利设施30处。
稳妥开展农村和城镇居民低保工作。全年审批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低于860元的农村低保对象21679户51319人,发放低保款2838.4万元。城镇居民月人均收入低于175元以下的低保对象11169户14619人,发放低保款2210万元。稳固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县农村共有五保对象15494人,补助资金1874万元,并兴建五保住房418户,其中五保老人之家30处,265间。投资483万元改扩建敬老院5所。
十一、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2008年年初我县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罕见的特大暴雪,全县上下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县及时成立了抗雪防冻救灾指挥部,下拨救灾款744.5万元,重建雪灾倒房924间,维修雪灾损坏房屋2550间,确保灾民住房不出问题,全县没有因雪灾冻坏和饿坏人现象发生。
积极发动捐赠支灾。今年5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我县积极开展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全县人民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11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38起,同比下降18%,死亡53人,同比下降12%,受伤167人,同比下降26%,直接经济损失310万元,同比下降18%,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四个下降”。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县设有环境监查大队和监测站各1个;垃圾填埋场4处;城区污水处理场2008年底已建成运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创建生态家园示点,申报6个生态示范村,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
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当年安排16个污染减排项目,其中奔盛公司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现治理已通过省级环保部门验收。全县2008年COD减排量为263吨,SO2减排量为300吨。
不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防控“十五小”死灰复燃,集中开展秸秆禁烧,重点整治投控集中、污染严重的企业。
圆满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对象共688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