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2008年3月15日)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建设“一城两柱”、打造“一线两区”、发展“五大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民生工作和重点工程建设、财政收入和经济社会投入四个重大突破;工业经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9.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45927万元,    375593万元,566219万元,分别增长了28.2%,15.5 %,15.7%。

经济结构

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3.3:27.0: 29.7,调整为2007年的36.7:25.2:38.1。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与2000年产业结构比较

  财政收支

县财政紧紧抓住“争、收、育、管”四个环节,组织开展“五项战役”,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了4亿元,增幅位居长春外四县市之首;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在现有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增加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资金支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务向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方面倾斜,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1914万元,比上年增收12157万元,比上年增长40.9%,完成年度预算的137%。全县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 117321万元,同比增加16069万元,同比增长15.9%。

农业

2007年粮食生产在遭受历史上罕见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开展抗灾自救和农业保险,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8%;实现农业增加值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

全县册内地粮食播种面积265866公顷,比上年下降11.4%,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22541公顷,比上年下降2.49%;大豆播种面积10862公顷,比上年下降20.9 %;水稻播种面积8882公顷,比上年增长23.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5510公顷,比上年增长32.9%。农业生产实现了稳定性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2075216吨,比上年下降12.6%。其中:玉米产量1731541吨,比上年下降15.6%;大豆产量70010吨,比上年增长20.6%,水稻产量86865吨,比上年增长35.5%。经济作物获得较好的收成。全县油料总产量25856吨,其中:葵花籽产量21142吨,蔬菜产量487283吨,瓜类产量142847吨。全年实现种植业总产值41.5亿元。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2公顷。

牧业生产发展相对稳定。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肉类总产量达到569858吨,比上年增长19.6%;奶类产量5873吨,比上年增长34.4%;禽蛋产量79042吨,比上年增长48.8%。生猪总头数发展到4055890头,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生猪存栏1288249头,比上年增长11.4%;生猪出栏2767641头,比上年增长10.4%。大牲畜存栏达到706470头(匹),比上年下降3.92%;羊存栏592754头,比上年增长1.35%。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190吨,比上年增长4.7%。

农业投入相对平稳。全县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31138吨;农村用电量130601万千瓦/时。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工业

2007年,工业经济稳步发展。通过开展“工业提速增效年”活动,按照“抓大、上新、改旧”的发展思路,壮大支柱产业,扶持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力构筑以“两区”为支撑,以开安、华家、哈拉海、烧锅为辅助的工业经济长廊。2007年,我县规模企业已发展到84户,比上年净增10户。全县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8211万元,比上年增长30.2 %。实现利税18245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110386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拓宽渠道,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借助商会、同乡会,开展项目推介活动,全方位招商引资,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今年的组织力度是历史上最大的,项目投资额度是历史上最高的,大项目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项目建设速度是历史上最快的。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361万元,比上年增长51.5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363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412万元。

建筑业

2007年,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实现111322千元,比上年增长23.1%,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6 %。

交通运输邮电业

我县运输邮电部门积极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交通运输邮电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带动了运输邮电业的迅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35039万元, 比上年增长11.1%。邮电业务收入达到2877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5989万元,增长26.3%。

国内贸易

全县商贸经济飞速发展,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3.9亿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84289万元,比上年增加83995万元,增长了27.9%。

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投入资金3400万元,加强省、市、县三级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比屯风、看村貌、争上游”竞赛活动,改善了村屯面貌。改造县级公路122公里,新修“村村通”公路337公里。市政设施投入300万元,维修投入了90万元,维修了6000平方米的设施。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建造了人民公园,占地面积29.3公顷,一期工程为11.9公顷,已竣工。

金融保险业

2007年金融保险业持续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3331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56843万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1724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86593万元。金融保险业为促进生产、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社会发展

  科技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增强。2007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33146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6994人,社会科学技术人员16152人。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居全省县(市)领先地位,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680万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5000平方米。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教育综合实力得到增强,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以上进线人数首次突破7000人;完成职教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县职业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560人。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了第五届黄龙文化周、送电影下乡、中小学生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完成文化产业项目立项审批和可研论证;完成黄龙寺申报审批工作;黄龙戏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了转星调整任务,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5.8万户。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地方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43人,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人口出生缺陷率控制在3.24‰以下。

  三、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达到1145249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业人口909434人,比上年增长1.1%;非农业人口235815人,比上年增长0.1 %。全县人口出生率6.69‰;人口死亡率5.29‰;人口自然增长率1.40‰。

就业和社会保障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开发就业岗位6000个,实现就业再就业5326人,安置“4050”人员4167人;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1万人,参保率达到73.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01%,位居全省前列;养老保险参保2.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47万人;18031人享受城镇低保,28333人享受农村低保;救助贫困学生23873人,资助大学新生311人。

2007年末,全县职工总人数达到37590人,比上年下降2.1 %;职工工资总额51996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3869元,比上年增长13.9%。

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比上年增长0.3%;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元,比上年增长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