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24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实施“八大攻坚”,推动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打赢了攻坚之年攻坚之战。
一经济总量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80.2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34.7亿元,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为19.1:27.8:5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439元,比上年增长6.2%。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
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1.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2万公顷,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84.8:15.2。
全年粮食总产量119.6万吨,比上年减少0.7万吨,下降0.6%,继2015年后,连续十年跨越100万吨的台阶。其中,玉米产量77.2万吨,下降1.4%;稻谷产量38.7万吨,下降0.2%。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6万吨,增长10.9%;烟草产量0.3万吨,下降14.1%;水果(含瓜果类)产量57.4万吨,增长7.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4.8万吨,增长2.6%;草莓产量28.8万吨,增长6.2%;板栗产量13.3万吨,下降2.6%。
全年肉类总产量53.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肉产量4.9万吨,下降10.4%;牛羊肉产量0.7万吨,下降0.6%;禽肉产量47.6万吨,增长9.0%。全年禽蛋产量19.7万吨,增长5.6%。其中,鸡蛋产量19.3万吨,增长6.5%。牛奶产量5.0万吨,增长6.8%。猪年末存栏40.6万头,下降11.5%;牛年末存栏7.8万头,下降2.1%;羊年末存栏21.9万只,下降5.5%;家禽年末存栏5493.6万只,下降2.0%。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8.5万吨(不含远洋),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海洋捕捞7.8万吨,增长3.5%;海水养殖49.9万吨,增长19.1%;淡水捕捞2.6万吨,下降6.2%;淡水养殖8.2万吨,下降11.4%。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预计162.5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4.7万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工业用电量72.6亿千瓦时,增长2.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8户。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4%,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34.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增长2.9%,其他类型企业下降5.2%。其中,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86.0%。
全市涉及的33个行业大类中,共有24个保持增长,增长面为72.7%。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2%,总量居全市首位,占全市的13.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3.6%,总量居全市第二位,占全市的12.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长7.9%,总量居全市第三位,占全市的11.4%。在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鲜、冷藏肉78.9万吨,比上年增长32.8%;化学药品原药1698吨,增长67.7%;耐火材料制品15.4万吨,增长10.6%;铁合金3.6万吨,增长37.0%;饲料140.2万吨,下降2.8%;电子元件81197万只,增长8.1%;石墨及碳素制品9.7万吨,下降2.7%;纸制品4.0万吨,增长10.1%。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866.2亿元,负债总计517.7亿元,资产负债率59.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44.2亿元,比上年下降4.0%;利润总额40.3亿元,增长33.9%;亏损企业亏损额15.5亿元,下降9.9%;工业产品产销率为 92.8%;完成出口交货值84.3亿元,增长0.5%。成本费用利润率6.6%。
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7亿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1.8亿元,下降6.7%;安装工程产值6亿元,下降26.3%;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119.8亿元,下降11.6%;房屋施工面积206.8万平方米,下降48.2%。
注释: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977.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修订为201.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修订为52.6亿元。
[5]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柴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汽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电动机动力指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其他机械动力指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6]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法人单位以及个体经营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不包括军工和国防项目。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9]规上工业,社零额限上、限下相关数据为可比口径。由于每年在库企业不同,计算同比增速时,同期数使用本期在库企业所填报的上年数据。
[10]规模以上服务业分三个统计范围:
一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二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三是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11]根据客运统计改革要求,自2024年1月起,公路营业性客运量包括班车包车客运量、公共汽电车城际城乡客运量、出租汽车(含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城际城乡客运量。
[12]移动电话用户:指报告期末通过移动电话交换机进入移动电话网的全部电话用户。
[13]年末互联网用户不包括有线电视公司用户。
[14]自2023年起,人身险赔(给)付支出含给付。
[1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于政策调整,自2019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部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6]在职参保人数指社会从业人员。
[1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包括参保职工和参保退休人员。
[18]支出失业保险基金中含还贷付息。
[19]关于社区服务中心指标在2020年民政统计指标新规定中重新定义为:乡镇街道层面建立的具有一定服务管理功能的社区服务机构。
[20]城市建设相关数据为城市建成区数据。
[21]城市道路总长度、总面积数据来源于2024年城建统计年报,为初步统计数据,尚未经省住建厅审核确认。
[22]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第一轮审核质控数据,并非最终定版数据。
[23]各类福利院数量中含养老院数量。
[24]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2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2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猪牛羊禽肉产量、禽蛋产量、牛奶产量、物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丹东调查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来自辽宁省统计局丹东市调查队;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和草原局;水产品数据来自市海洋渔业局;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三资企业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数据来自市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交通运输、港口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民航数据来自丹东机场;铁路发送旅客数据来自铁路丹东站;进出口、邮政业务数据、电信业务数据来自省相关部门反馈;税收收入来自市税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市金融发展局、中国人民银行丹东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市保险协会;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科技成果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文化馆、艺术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社会福利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城市公共汽车营运车辆、营运线路等数据来自市公交公司;城市供水情况来自市水务集团;供气及绿化状况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