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

选择区域:>>

综合

2002年,全县国民经济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增势强劲,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渔业生产稳定,效益农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稳中有升,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9.51亿元,增长14.5%。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0.3∶26.7∶33.0调整为36.2∶28.6∶35.2。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128元,比上年增加1689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跌0.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跌0.7%。

劳动就业工作得以加强。年末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1.07万人,比上年减少11.8%;城镇个私从业人员4381人,比上年增长9.8%。年末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5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1134人,其中885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实有城镇失业人员935名,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3.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工业核心竞争力仍比较弱。渔业转产转业难度较大,渔农民增收缓慢。投资环境亟待改善。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渔业

渔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35.0万吨,比上年下降3.9%,其中国内捕捞产量31.9万吨,比上年下降6.7%。全县实现渔业产值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主要水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积极推进渔业结构调整。面对海洋资源继续衰退,中日渔业协定的实施和捕捞强度的调整,各级政府和渔区群众抓住国家和省对渔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加快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积极实施“科技兴养”战略,引进先进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促进水产养殖面积、产量快速增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5.09万亩,产量1.5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4.48万亩,产量1.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44.3%。围塘养殖、滩涂养殖面积均达到2.07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17.6%。远洋渔业继续得到发展,全县现有远洋渔船49艘,全年实现产量1.50万吨,比上年增长40.1%。

渔业生产能力得以控制。全年渔业生产性投资4917万元,仅为上年的22.9%。年末全县拥有机动渔船2456艘,比上年增长1.2%,渔船总吨位27.62万吨,总功率63.14万马力,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3.7%;其中捕捞渔船2186艘,比上年下降0.8%。

农林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围绕农民增收,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改善畜禽养殖结构,加快低产农田改造,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全年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

粮食作物生产大幅调减,以蔬菜、瓜类为主的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粮经比例渐趋合理。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8万亩,总产量1.13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7%和7.9%,其中晚稻播种面积1.53万亩,产量0.71万吨,分别下降16.3%和10.9%。经济作物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72万亩,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蔬菜播种面积达2.54万亩,产量3.1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16.8%。瓜类、药材、花卉等种植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1.6∶48.4调整到46.9∶53.1。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55亩,比上年增长24.4%,其中经济林945亩,增长53.7%;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0.9万亩,其中本年新封面积0.15万亩。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传统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裕。全年生猪出栏15150头,比上年增长26.1%;全年肉类产量2727吨,比上年增长8.4%;禽蛋产量1575吨,比上年增长74.8%。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全年累计投入包括标准海塘在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7618万元,比上年增长15.1%;投入劳力73万工,完成土石方62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5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98万千瓦,当年机耕面积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6%;农村用电量2408万千瓦时,增长0.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5吨,比上年增长147.8%。

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工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25.2%,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7.1%。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产值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随着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企业机制的转换,在政策扶持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其中个私工业产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增速高出全县工业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7%。六大支柱行业完成产值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增速高出全县工业平均增幅14.6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7.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县列入考核的62家国有及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年盈亏相抵共实现盈利5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实现税金55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0%;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评得分为182.82分,比全市平均综合得分高出13.19分,居全市首位,比上年提高13.11分。11项考核指标中有7项指标好于上年水平,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17.97%上升到123.46%,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22万元/人上升到4.91万元/人,资产负债率由61.43%下降到60.19%,产品销售率由95.22%上升到96.21%,新产品产值率由1.16%上升到1.56%。产销衔接良好,全县实现销售产值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全部工业品产销率9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盐业生产继续下滑。全年共生产原盐8.5万吨,比上年减少41.0%,其中加碘盐3.2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年末库存原盐8.0万吨,比上年减少26.2%;调运原盐11.1万吨,比上年减少12.4%。氯化钠平均含量91.25%,平均白度62.18度,平均粒度87.56%。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县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7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1%;施工项目90个,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1.2%。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2年,全县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比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等单位完成投资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6%;集体单位完成投资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城乡居民个人完成投资0.70亿元,比上年减少71.5%。

在国有等单位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比上年增长98.4%;更新改造投资0.10亿元,比上年下降34.5%;房地产开发投资2.19亿元,增长2.3倍。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41个,其中本年新开工22个,计划总投资10.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3亿元,其中民间投资3.06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在全社会投资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投向水利工程2866万元,投向交通邮电10735万元。全社会完成工业技改限额以上项目投资13911万元,比上年增长33.1%。

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水利方面:基本完成了5条长11.57公里的标准海塘和城市防洪潮二期工程,小高亭等5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先后完成。交通方面:衢山车客渡码头、1000吨级货运码头、岱山本岛车客渡码头和衢山客运码头至观音山公路工程正抓紧施工;提前完成了高亭、长涂客运码头的疏浚工程;完成岱西劈开山路段滑石整治工程和徐福公祠道路改造工程。市政方面:文化广场项目广场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影院、图书馆等单体建筑建设进展顺利;沿港中路、育才路改建全线贯通;海滨公园建设如期推进。其他方面:蓝天宾馆、县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殡仪馆正式投入运行,县实验学校教学楼主体工程均已完成。县威尔密封件厂环保型汽车发动机密封缸垫技改项目、浙江益乐玩具礼品有限公司通用机芯开发生产线、县通衢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蟹肉生产线等一批生产性技改项目相继投入生产。

2002年,限额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14个,本年新增固定资产2.2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2.6%。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年产合成纤维1.2万吨;改建二级公路3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泊位2个,年吞吐量18.5万吨;各类学校学生席位1850个,建筑面积5364平方米;宾馆客房数150间,4486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0.82公里。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2002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2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9.3%;竣工面积3.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4%;销售面积3.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2%。居民购买商品房实现销售额6718万元,比上年增长99.8%。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邮电业持续发展,整体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2002年,全县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486.2万吨,周转量34.50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3.6%和48.3%,其中水运348.4万吨,周转量34.2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6.1%和49.6%。完成旅客运输量1031.7万人,周转量1.6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13.0%,其中水运168.9万人,周转量3481.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2.8%和14.1%。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212.7万人,比上年增长2.0%;货物吞吐量168.9万吨,比上年增长7.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年净增固定电话用户3273户,其中市话用户净增1163户,农话用户净增2110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33万户。年末小灵通用户已达5548户,增长112.9%。移动电话用户达4.5万户,增长10.4%。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36.9部/百人提高到41.15部/百人。数据网络服务业快速发展,年末数据通信基础业务用户171户,国际互联网络用户6222户。

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13亿元,增长13.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48亿元,增长14.1%。个私经济份额继续扩大,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70.4%,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制造业零售额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商品交易市场活跃。2002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2个,实现成交额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成交额超千万市场10个。商贸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县9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全年共完成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3亿元,实现利税3199万元,其中利润1609万元。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供货额6.10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地方自营进出口总值42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自营出口额达41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9%,较好地经历了入世第一年的考验。水产品和玩具出口依然是我县的主要出口产品。水产品出口供货额达到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占全县出口供货额的63.5%;玩具出口供货额达到1.09亿元,比上年增长89.6%。出口地继续扩展,产品出口以韩国、日本、香港为主,逐步向美国、意大利、德国及其他欧盟国家进军。出口主体不断扩张。2002年又有9家企业获取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至此,我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35家。外贸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自营出口额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

利用外资稳步推进。2002年全县引进外资项目1个,增资1家,协议利用外资39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

利用内资力度加大,合力招商氛围逐渐形成。2002年全县合同引进资金6467万元人民币,实际利用资金2263万元人民币。

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我县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渔家乐”、“泥之旅”等旅游项目,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精心构筑精品旅游线路,编写完成并出版了《东海蓬莱??岱山导游》,使我县的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6.76亿元,现金支出92.49亿元,现金收支相抵累计回笼货币4.27亿元。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保费收入6750万元,比上年增长52.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8万元,比上年增长21.1%,养老及寿险保费收入5722万元,比上年增长59.3%;全年赔款支出930万元,比上年增长73.2%。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积极实现“科教兴县”战略,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科技队伍继续壮大。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97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75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11.7%。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以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2002年新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其中《300#无石棉耐油橡胶板》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70Kw潮流能实验电站的实用化》列入国家“863”专项计划;有8项列入省级计划,列入市级科技计划11项;“高位池内循环式南美白对虾高产精养”等30项列入县级科技和星火计划。全年共有5项科技项目通过省级以上验收和鉴定。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0Kw潮流能实验电站”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和鉴定,“高强度镁合金轿车转向盘”等4项通过省级验收和鉴定。全民的专利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全县申请专利8项,授权专利1项。

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着眼于乡镇行政区域调整、人口迁移、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加大对全县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力度,2002年全县撤并小学6所,初中1所。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新进展。全县各校配置的计算机达到1600台,2所学校通过了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验收,4所学校拥有了多媒体教室,高亭城区教育单位建成了局域网。2002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1397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3%,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比率99.93%;全县初中在校学生9085人,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98.84%,巩固率99.11%,初中升高中段比率77.93%,九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99.42%,其中女性入学率99.59%。全县高中段在校学生2631人,毕业生808人,职业技校毕业生225人。高考再攀新高,上线人数多、比例高、质量优,万人升学率各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上“三线”的总人数为624人,占全县考生的60.93%,上“五线”比率为91.6%,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有3066人次报名参加自学考试,合格率59.93%,继续位列全市第一。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有群众文化馆1个,文化站8个,全年组织举办展览57次,文艺活动189次;举办各类文艺训练班73次,结业2248人次;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0.81万册,全年共接待读者2.7万人次,外借各种书刊3.8万册次,图书总周转0.35次。全县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站8个,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95小时,电视节目234小时。进一步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联通了长涂长西二村、河湾村、新湾村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了工业小区的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7%。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0%和96.7%。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18个,有医疗床位77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60人,其中医生322人,全年接待医疗门诊73.5万人次。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4.9%,卫生厕所覆盖率达54.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共参加省、市各类比赛活动11次,均取得较好成绩。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我县选手取得了2枚金牌、2枚银牌,累计43.5分。在市第六届残运会上取得6枚金牌、14枚银牌、8枚铜牌。学校体育“达标”工作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的道路,达标面达100%,学生达标率98.26%,全能得分297.36分。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2年,全县年末总人口203245人,比上年末减少4856人。其中,男性人口101029人,女性人口102216,分别占总人口的49.7%和50.3%。全年出生人口1146人,人口出生率为5.57‰;死亡人口1503人,死亡率为7.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根据抽样调查,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0元,比上年增长17.4%;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62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渔民人均纯收入6008元,比上年增长2.5%;农盐民人均纯收入4298元,比上年增长9.0%。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952元,比上年增长23.2%,但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城乡居民家庭的实际生活还比较困难。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8468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新建各类住宅5.2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个,床位112张,收养75人;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22家,残疾职工就业人数480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全年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2650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76人。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2002年,我县在扩面征缴、医保改革、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年末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364家,参保人数20648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027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09家,参保人数8154人,基金收入324万元,比上年增长9.8%;参加医疗保险的各类企业达到487家,参保人数21602人,其中企业职工15340人。

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全县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0个,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安排吸纳了63名失业人员就业,年末从业人数70人。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55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25个,志愿者达228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