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是我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抓好小康高坪建设、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高坪、平安高坪等重点工作,正确把握和处理加强宏观调控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和各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为可比价增速,扣除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1亿元,下降5.1%;第二产业增加值15.65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7.7∶41.6∶30.7调整为22.7∶48.0∶29.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42元,比上年增长12.4%。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61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其中,农业产值6.00亿元,下降6.3%;林业产值1259万元,下降6.3%;牧业产值6.9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4191万元,下降9.1%。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061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1650公顷,下降0.3%;土面积8963公顷,下降1.3%。

粮油产量下降。受旱灾的影响,粮食产量为16.55万吨,减产11.7%;油料总产量为1.5万吨,减产2.0%;蔬菜总产量为43.36万吨,减产5.5%;园林水果产量6.2万吨,减产22.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造林66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67公顷;年末实有森林面积28528公顷。

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淡水水产品产量7800吨,增长2.6%。

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61万千瓦,增长4.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65万千瓦,增长7.3%。机播面积1000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00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60万公顷,增长5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达到51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完成总产值40.7亿元,增长42.9%;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0.8亿元,增长46.1%;产销率达到100.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1亿元,增长3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40.2%。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0.41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完成利润总额1.02亿元,增长23.9%;实现入库税金5442万元,同比增长34.8%。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14家,完成施工产值74968万元,实现利润1251万元,增长13.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0.6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2.08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240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29万元,增长8.8%,更新改造投资2.29万元,增长103.6%;农户投资1.37万元,增长24.1%。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6亿元。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10578万元,土地开发投资40万元;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9619万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47万元。全年销售商品房27.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竣工面积7.40万平方米,住宅销售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9.6%。

五、商业贸易和旅游业

商贸流通畅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2亿元,增长15.6%;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10.54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33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23亿元,增长15.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76亿元,增长4.1%;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81亿元,增长12.4%;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8.86亿元,增长15.1%;股份制经济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4.14亿元,增长22.6%。

旅游业发展较快。2006年全区实现旅游收入1.83亿元,增长29.8%。全年共接待旅游者40万人次,增长13.3%。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全区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周转量110640万人/公里,增长158.6%。完成货运周转量3098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3%。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2.64元,增长6.3%,电信业务总量5.2亿元;市话用户数1.09万户,农话用户数2.7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6.6部/百人。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1.27万户,增长12.4%;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921户,增长12.1%。

七、财政

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地方财政收入5275万元,增长35.5%。各项税收2705万元,增长38.5%。其中:增值税收入525万元;营业税收入1031万元;企业所得税收入133万元。全区财政支出42660万元,增长22.0%。其中:农业支出2042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053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9488万元;卫生事业费支出680万元。

八、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区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38272人,专任教师2642人;小学251所,在校学生50176人,专任教师26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5.56%,初中升学率78.57%,高中升学率79.0%。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区全年申报专利20件,4户企业产品获得国际质量认证,14户企业获“QS”认证,取得省著名商标3个,市著名商标17个。实施科技兴农重点项目10项,其中,申报省、市科技重点项目5项,全年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多期,印发各类科技资料10万份,播放科普专题片150部片办专栏板报3期期展示科普挂图100多幅。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文艺团体6个,基层文化示范点8个,群众文化艺术团队5个,全年共组织各类文艺活动48次;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7.9万卷(册),文化站藏书0.3万卷(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全年文学作者创作发表作品1300余件、出版作品3部,参加央视及省级以上电视电视节目和参演电影8人次。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医院、卫生院38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94人,其中医生232人,卫生防疫人员31人,全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662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3.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63.2‰,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16人次参加省、市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柔道参加省十运会获一金、二银、三铜,向省柔道队输送了7位优秀运动员。老年剑拳队参加市比赛获得第二名,高坪一小足球队参加省比赛获第七名。30多个单位、乡镇修建完善了体育锻炼场地。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3.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率达33.8%。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环保投资800万元,污染治理投资130万元,。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6.5吨,烟尘排放量101.9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5%,三废物质综合利用率83.6%,垃圾处理站2个。

十一、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8.08万人,其中男性30.36万人,女性27.72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5.1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926人,出生率为6.7‰;死亡人口2095人,死亡率4.5‰;自然增长率2.2‰。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6431人,参保人数比上年增加88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6725人,增加178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895人,增加1053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2179人,增加9人。全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9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72张。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948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950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9587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收支较快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预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2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9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9%,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4.7平方米。全区拥有私人汽车2346辆,比上年增长11.1%。全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为20779人,增长2.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371万元,增长5.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191元,增长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8%,比上年0.2个百分点。全年共有14.51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注:公报中的数据为初步数据,正式数据以《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