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协调、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20.04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8.1%,增幅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99.84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92.73亿元,增长10.6%。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4:62:24调整为9:62:29,一产降低5个百分点,三产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万元,超过一千美元大关。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还较小,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8.7%,人均生产总值仍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南部六县经济总量为31.14亿元,仅占全市的9.7%;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运营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小,承载能力差,资源开发中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现象严重。

二、农业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依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畜牧业强势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4亿元,比上年增长9.8%。

种植业生产经受了干旱及后期阴雨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种植业产值2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粮食、油料等农作物因灾产量下降,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5.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3%,粮食总产量106.23万吨,减产25.49万吨,下降19.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5.5%,油料总产4.34万吨,下降27.6%;蔬菜种植面积1.41万公顷,增长20.5%,蔬菜总产量33.51万吨,增长28.1%,水果产量14.41万吨,下降2.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年造林面积3.0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7万公顷,飞播造林1.67万公顷;退耕地造林面积1.3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58万公顷,“三个百树”工程植树1064万株。

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畜牧业总产值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肉类总产量14.23万吨,增长7.8%,禽蛋2.94万吨,增长5.4%,奶类4.68万吨,其中牛奶4.22万吨,增长34.4%。山羊毛产量827吨,绵羊毛产量4674吨,羊绒产量53.28吨,蚕茧产量27吨。全年畜禽存栏总量1031.04万头(只),增长6.8%,其中大牲畜存栏总量达34.23万头,增长0.4%。生猪存栏96.7万头,增长10.3%;羊子存栏405.1万只,增长5.9%,禽存栏495.01万只,增长6.8%。全年畜禽出栏总量698.39万头(只),增长7.2%,其中大牲畜出栏5.77万头,下降2.2%,生猪出栏114.9万头,增长12.4%,羊子出栏240.11万只,增长7.4%,禽出栏337.61万只,增长6.8%。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渔业总产值0.42亿元,比上年增长61.5%,水产品产量0.57万吨,增长58.3%。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7.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5%。当年机械耕地面积10.94万公顷,机播面积3.43万公顷,机收获面积0.44万公顷。

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2005年全市安排扶贫资金7810万元,其中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5763万元,启动建设重点村204个,续建重点村10个。全年新增和改扩建乡村道路849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60处,解决了8.68万人、6.2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有4.58万人解决了温饱,10.61万人脱贫,扣除因灾返贫人口后,贫困人口净减少10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能源化工基地生产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9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97.04亿元,增长2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57亿元,增长25.9%,规模以下总产值36.47亿元,增长3.2%。工业产品销售率99.98%,比上年上升1.0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总产值240.06亿元,增长34.5%;集体企业总产值18.78亿元,增长334%。轻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5.9%;重工业总产值357.36亿元,增长

29.8%。规模以上工业(不含长庆、农电)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0.96亿元,实现利税45.7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2.62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面积317.54万平方米,竣工产值为19.4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1781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6亿元,增长33.9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3亿元,下降2%,建筑安装工程完成99.05亿元,增长30%,跨区项目投资61.37亿元。全年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为69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79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39个,建成投资投产项目447个。新增固定资产53.37亿元。

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56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18.3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37.43亿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43.95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完成0.9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0.44亿元,房地产完成4.83亿元。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220万吨,天然原油开采25748吨,新建公路178公里,改建公路53.8公里,造林面积13.2万亩,水库容量0.12亿立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7090个,小学学校席位1500个,城市道路扩建6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2.34公里。

2005年我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其中,跨省重点项目:长庆公司完成投资33.22亿元,神东公司完成投资28.14亿元。全市5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00亿元,截止05年底完成投资83亿元。其中工业产业项目26项,其中米脂10万吨聚氯乙烯、锦界热电厂二期项目已完工,分别完成投资11.5亿元和3亿元;交通项目8项,其中子洲到王圈梁段完成投资28亿元,靖安高速完成18亿元,陕蒙高速完成5亿元,吴子高速完成13亿元;社会事业及城建项目11项,榆中迁建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80%,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9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万平方米,古城步行街完成投资1亿元;农业项目5个,榆林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投资20亿元,完成退耕还林50万亩,荒山造林100万亩,其他项目投资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增加值2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全市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3.41亿元。截止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152.93公里,等级以上公路8209.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8公里,一级路为103.1公里,二级路932.02公里,三级路2331.02公里,四级路4595.66公里。通油路乡镇达177个,占总乡镇数的80%。公路密度达到18.84公里∕百平方公里。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榆林段)完成路基桥涵工程,完成投资9.15亿元。陕蒙另半幅高速公路完成路基桥涵工程路基已贯通,完成投资4.9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县际、通达、切块工程共完成投资2.4亿元。

全年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完成425730万人(吨)公里,其中完成客运量1623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207016万人公里,货运量1671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18714万吨公里。

铁路运输取得巨大成绩。全年通过铁路向外发运煤炭上亿吨。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约188.75万人次,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流动。9月28日北京至鄂尔多斯的临时列车已延伸至神木北,还应争取将这对列车早日延伸到榆林。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8401.42万元,比上年增长8.5%,全市电信业务收入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69万门,新增11万门,增长12.9%;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52.3万户,其中市话16.1万户,农话18.7万户,小灵通14.6万户,公用电话2.8万户。移动(含联通)通信业务收入6.76亿元,净增移动电话用户25.8万户,年末达到130.1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2.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51.8部。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游客27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旅游收入为6.18亿元,增长54.5%。至2005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24家,比上年增加41%;全市有旅行社2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比上年末增长76.9%。组团人数为17015人次,接团为15398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3.0%和43.5%。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9.85%。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可喜成绩。对外贸易出口总值突破6000万美元大关,达6105万美元,较去年增长37%。其中农副土特产品及化工产品出口总值1600万美元,增长7.8%;煤炭出口总值4505万美元,增长52%。

招商引资活动取得巨大成绩。在第九届东西部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1个,其中合同项目15个,协议项目16个,投资总额127.95亿元,签订贸易合同11个,金额42360万元。榆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七、财政与金融

2005年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8413万元,比上年增收42990万元(新计算口径),增长55.4%,加上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中省所得税共计完成670189万元,增收237036万元,增长66.2%。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54530万元,比上年增支124443万元,增长37.7%。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722万元,比上年增收12153万元,增长20.4%。市本级财政支出105703万元,比上年增支43784万元,增长70.7%。

2005年全市金融运行良好,各项存贷款增加,现金继续回笼。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57.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85%,较年初增加127.79亿元,增长5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24亿元,比上年增加54.7亿元,增长45.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6.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44%,较年初增加18.6亿元,增长10.45%,其中短期贷款95.11亿元,增加13.47亿元,增长16.49%,中长期贷款89.86亿元,比上年增加7.32亿元,增长8.86%。全市金融机构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全年累计回笼货币54.14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学校4965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专学校8所,普通中学273所,小学2630所。全市小学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4%和96.3%,分别比上年提高0.01和0.76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辍学率为1.18%和5.2%。普通高中招生35800人,在校学生达93832人。2005年高考再创佳绩,文、理、外三科上省二本线人数达6823人,上线率为24.1%,取得较好水平。

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05年底,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9%、91%、78%,分别比上年提高0.42、6.16、5.49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技下乡,加大对群众科技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0万多份,赠送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丛书》3000多册,解决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2000多例,受益农户达6000余户。举办培训班480场次,培训农民63000人次,受到了农民的热情欢迎。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登记科技成果26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有7项获省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16项,授权专利4项。今年全市共有17000多人参加了第十二届农博会,达成了20多项,涉及金额5亿多元,其中有4个项目参加了大会集中签约。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2005年,全市文化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市场在规划中求发展,。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3处。全市艺术表演团体累计下乡演出3100多场,新华书店下乡送书近50次,送书40000多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送电影39800场,向8个县增送了农村电影“2131”流动放映车,向12个县区赠送了电影放映机、拷贝等放映设施。

狠抓抢救维修,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完成了南城墙抢险工程、万佛楼维修工程和凌霄塔尾留工程。同时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城镇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1%,农村学校体育达标率在85.2%以上。成功举办榆林市十一届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共分四个阶段分别进行6个大项的比赛,57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共有8人20次刷新了榆林市举重比赛市记录,5人5次打破榆林市田径比赛市记录。在今年南京十运会上,我市共22名运动员代表陕西参加了比赛,共取得2枚银2枚铜牌、以及第4名、第5名、第7名各一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6个,其中医院58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890张,卫生技术人员8261人,其中执业医师3424人,执业助理医师745人,注册护士1996人。全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825人,乡镇卫生院225个,床位2218张,卫生技术人员2078人,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了44%。全市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6.22%,脊髓灰质炎糖丸97.81%,百破三联疫苗97.07%,麻疹疫苗98.53%,新生儿乙肝疫苗96.66%。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与保障

到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51.63万人,出生人口3.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7‰,出生率为9.41‰,比“九五”末相比,分别下降了和0.54和0.5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0元,较上年增加387元,增长6.8%;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4710元,增长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3元,较上年增加151元,增长9.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028元,增长29.9%。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9.3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市为32.6%,农村为37.92%,分别比上年下降1.45%和1.98%.居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商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1%。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4%,其中粮食及鲜菜分别上涨4.6%和6.8%;居住类上涨4.2%;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类价格微升。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其中燃料类零售价格较去年上涨达42%。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19.22万人,工资总额271044万元,比上年增发46271万元,增长20.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257元,比上年增加2301元,增长19.2%。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725人,全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1万人,考发职业资格证书1.85万份。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41.8万人,劳务收入达20.1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全市共下达救灾款1339万元,有效地解决了30多万人的生活困难问题。下达城市医疗救济资金18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436万元,解决了城乡6000多户患大病者的医疗困难。全面落实了五保敬老政策。全市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年生活补助标准达到720元以上。目前,全市已改造提高了10所农村敬老院。电脑福利彩票全年销售688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4000多万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共投入福利公益金130万元,支助福利事业项目15个,支助贫困大学生78名。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9.61万人,比上年增长6.5%;参加医疗保险人员16.31万人,增长6.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2万人,增长1.4%。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5亿元,新增城市道路56公里、城市排水管线65公里、供水管线30公里,全市供水管网达到19.5公里、天然气管线59公里、城市绿地41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8.5%。

城区绿化投资200万元,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2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3平方米。城市气化工程新增供气管网15公里、天然气用户8000多户,总用户数达到了2.7万户,我市第一个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供热完成投资800万元,新增供热能力110万平方米,总供热能力达到了160万平方米目前供热面积为100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强化资源开发区环境管理。组织有关人员先后9次深入石油开发区进行调研,共检查各类站点116个,井场3432个,油气井4941口,建起油井环境管理档案5000多份。对不规范生产的3310口油气井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经过整改2458个井场达到了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50%的油井实现了管网输送。在煤炭开发区,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责令限期整改。目前,全市405家煤矿,共投资1亿多元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榆林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43台严重超标“冒黑烟”的燃煤采暖锅炉经限期整改,加装了高效除尘器,实现了达标排放。城区121台0.7MW以下燃煤茶浴炉经限期改造,全部用上天然气、焦炭等清洁燃料。新增天然气用户6828户,累计达25612户,新增民用壁挂式燃气炉560台,累计已达1700台;对73家上规模、上档次的饭店逐一进行排查,32家宾馆、酒店安装了油烟净化器。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使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