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
2013年3月19日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逆势上行,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经济社会呈现出基础夯实、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综 合
经省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11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 23.8%、42.9 %和33.3 %,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3个、1.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25.6%上升到26.2%。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23元,增长13.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3%。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单位:%
指 标 | 全市 | 城市 | 农村 |
居民消费价格 | 2.7 | 2.1 | 3.2 |
食品 | 4.4 | 3.6 | 5.4 |
其中:粮食 | 4.7 | 3 | 6.5 |
肉禽及其制品 | -1.2 | -0.1 | -0.5 |
油脂 | 7.4 | 4.8 | 10.3 |
蛋 | 9.2 | -2.8 | 23.3 |
鲜菜 | 17.6 | 16.6 | 18.8 |
鲜果 | 5.3 | 6.7 | 3.7 |
非食品 | 1.8 | 1.3 | 2.2 |
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0.6 | 1 | 持平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0.7 | 持平 | 1.4 |
交通和通信 | -0.2 | 0.3 | -0.7 |
居住 | 2.4 | 1.8 | 2.9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较上年增长12.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8.2亿元,增长15.7%。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亿元,比上年增加7.4亿元,增长57.4%。其中,税收收入12.9亿元,增加3.8亿元,增长4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7.4亿元,增加30.7亿元,增长22.4%。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4.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8万公顷,增加0.09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934公顷,增加3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87.86万吨,比上年增加2.09万吨,增产1.1%。其中,夏粮产量55.54万吨,增产1 %;秋粮产量132.32万吨,增产1.2%。
全年油料产量13.22万吨,增产2.5%。茶叶产量0.22万吨,增产11.5%。糖料产量2.23万吨,减产0.7%。烟叶产量0.47万吨,减产0.2%。
全年肉类总产量46.37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37.4万吨,增长2.4%;牛肉产量3.99万吨,增长0.6%;羊肉产量1.97万吨,增长0.2%。生猪年末存栏337.53万头,增长1.2%;生猪出栏533.76万头,增长2.5%。禽蛋产量7.69万吨,增长3.5%。
全年水产品产量5.65万吨,增长15.3%。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26万吨,增长17.5%;捕捞水产品产量0.39万吨,减少7.5%。
全年商品木材产量5.04万立方米,增长35%。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46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9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8.6%,集体企业增长24.1%,股份制企业增长25.6%,私营企业增长15.6%;轻工业增长15.2%;重工业增长20.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8亿元,增长 32.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制造业增长30.3%,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9.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8.9%,食品制造业增长9.1%,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8.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287.7万吨,铁矿石原矿量251.2万吨,发电量9亿度,饮料酒1.7亿升(其中:白酒(折65度,商品量)1.7亿升),中成药536吨,塑料制品2.24万吨,水泥熟料196.1万吨,水泥273万吨。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5.4亿元,增长34.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5.3亿元,增长43.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6亿元,增长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图9 2008-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
110.8 |
320.2 |
481 |
186.2 |
252.7 |
50.2 |
52.7 |
35.7 |
65.1 |
35.5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亿元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比上年增长 |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2%。按构成分,建筑工程投资412.4亿元,增长50.8%;安装工程投资15.6亿元,增长2.1倍;设备工具器具购置20.3亿元,增长90.6%;其他费用32.6亿元,增长5.1%。按行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第二产业投资77.1亿元,下降20.6%,其中工业投资76.7亿元,增长48.2%;第三产业投资371.9亿元,增长79.3%,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05亿元,增长43.9%。按性质分,基本建设投资355.1 亿元,增长73.1%;更新改造投资47.3亿元,增长22.1%;其他投资23.7亿元,增长1.8%。
表2 分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行 业 | 投资额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474.6 | 55.6 |
农、林、牧、渔业 | 31.9 | 1倍 |
采矿业 | 10.4 | 42.8 |
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 | 2.3 | 49.4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1.9 | -60.4 |
制造业 | 51.1 | 78.5 |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 10.5 | 36.9 |
食品制造业 | 4.7 | 3.3倍 |
纺织业 | 1.4 | 3.2倍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8 | 41.4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8 | 2.3倍 |
金属制品业 | 0.7 | 18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5.2 | -4.1 |
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 | 9.4 | 53.1 |
建筑业 | 0.4 | -99.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04.9 | 45.7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0.9 | 47.5 |
批发和零售业 | 26.1 | 7.1倍 |
住宿和餐饮业 | 2.9 | -46.4 |
房地产业 | 119.2 | 1.3倍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5.7 | -1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3 | 7.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76.6 | 5.6倍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4.3 | 45.4 |
教育 | 9.8 | 1倍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8.7 | 1倍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0.1 | 4.4倍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6 | -96.1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8.7亿元,增长29.7%;办公楼投资0.8亿元,增长46.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2亿元,增长74.7%。
全年新增廉租房588套、新建经济适用房339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615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6935户,农村危旧房改造510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0.9万户。
表3:2012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 标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投资完成额 | 亿元 | 49.3 | 29.6 |
其中:商品住宅 | 亿元 | 38.7 | 29.7 |
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 | 亿元 | 13 | 55.3 |
房屋施工面积 | 万平方米 | 534.1 | 9.8 |
其中:商品住宅 | 万平方米 | 428.7 | 5.9 |
房屋新开工面积 | 万平方米 | 181.3 | 34.6 |
其中:商品住宅 | 万平方米 | 147.4 | 31.4 |
房屋竣工面积 | 万平方米 | 67.7 | -15.8 |
其中:商品住宅 | 万平方米 | 56.6 | -23.6 |
商品房销售面积 | 万平方米 | 153.4 | 56.4 |
其中:商品住宅 | 万平方米 | 135.4 | 48.7 |
本年资金来源 | 亿元 | 52.7 | 28.7 |
其中:国内贷款 | 亿元 | 6.2 | 1.4倍 |
其中:个人按揭贷款 | 亿元 | 6.6 | -22.4 |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 | 万平方米 | 1.8 | -58.5 |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9.1亿元,增长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3.1%。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40亿元,增长16.2%;餐饮收入额17.4亿元,增16.7 %。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在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36.6%,饮料类增长38.9%,烟酒类增长3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6.9%,化妆品类增长20.7%,日用品类增长48.6%,金银珠宝类增长43.8%,汽车类增长9.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5.8%,家具类增长49.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9%。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45个,其中,新建项目180个,续建项目65个。引进国内市外到位资金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外贸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1.3倍。外派劳务987人次,增长34.1%,外派劳务营业总收入1147.3万美元,增长25.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机动车辆拥有量272979辆,其中,汽车84165辆。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40.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货物运输周转量38.6亿吨公里,增长16.5%。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7709.5万元,比上年增长24.4%;电信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增长49.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62.1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33.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5.6部/百户,固定电话通村率100%。互联网上网户数14.1万户,增长9.3%。
全年接待游客714.6万人次,增长33%。实现旅游收入43.7亿元,增长38%。
八、金融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4亿元,增长2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4.1亿元,增加91.6亿元,增长29.3%。年末社会融资总量244.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3亿元,增加49.1亿元,增长31.3%。其中,中长期贷款147.4亿元,增长42.7%;短期贷款56.1亿元,增长9.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8%;现金支出2527.9亿元,增长37.7%。
全年保险公司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财产险承担的风险保额1261.3亿元,已决赔案52849件,赔款支出金额2亿元。年末实有寿险参保人数258万人,增长3.2%;保费收入11.3亿元,增长6.9%;已决赔案 78387件,赔付支出1.4亿元,增长37.3%。
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5566户,增长28.2%。全年证券交易额24.8亿元,下降2.8%。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年末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全年招生2.5万人,在校生4.8万人,毕业生1.6万人。
年末普通高中学校42所,全年招生2.9万人,在校生8.2万人,毕业生2.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1%,高中辍学率2.1%,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3.1%。
年末普通初中学校154所,全年招生5.4万人,在校生17.1万人,毕业生6.3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9%,初中辍学率0.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7.3%,初中三年巩固率98.1%。
年末普通小学学校216所,村校及教学点1749个,全年招生4万人,在校生25.6万人,毕业生5.7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0.2%,小学五年巩固率98.8%。
年末特殊教育学校4所,全年招生56人,在校生263人,毕业生10人。
年末幼儿园197所,在园幼儿(含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人数)7.8万人,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8%。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6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2%。组织申报国、省科技项目56项,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协作奖各1项,鉴定市级科技成果10项。全市技术合同登记8项,技术交易总额2230万元,比上年增长9.8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1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3亿元。申请专利255件(其中发明专利34件),授权专利102件,新增实施专利9件。
年末博物馆10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档案馆6个。艺术表演团体8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41.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8.9%。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光纤电视通村率77%。全年发行市级出版的各类报纸2271.5万份。
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113次,参与总人数21.3万人次。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个。组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各类体育比赛,获金牌7枚、银牌9 枚、铜牌16枚。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
2012年末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3149 个,其中,医院43个、卫生院28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51个,村卫生室24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 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 个。卫生技术人员11652 人,增加167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246人,增加838人;注册护士3138人,增加777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706张,增加2283张。乡镇卫生院 287个,床位5940张,增加555 张,卫生技术人员 4015人,增加225人。
年末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88个,床位10387张,增加2251张,收养各类人员9707人, 增加2623人。其中,农村养老服务机构77个,床位9325张,增加1849张,收养各类人员9477人,增加3013人。各类社区服务机构31个,社区服务中心137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336个。全年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6.3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37.4万人次;资助11.6万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30.1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加0.4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为3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09.9万人,城镇化率33.2%。全年出生人口3.5万人,出生率为9.2‰;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为6.6‰;自然增长率为3.5‰。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87元,比上年增长15.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934元,增长14.8 %。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新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57.6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9元,增长16.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896元,增长14.8%。
年末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7万人,发放11万人,发放养老金 17.3亿元,增长24.5%;医疗保险参保51.1万人,医疗保险待遇支付5亿元;生育保险参保9.1万人,发放生育保险费458万元;工伤保险参保8.9万人,发放工伤保险费289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6.5万人,发放失业金46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310.5万人,参合率97.3%;支出基金总额93637万元,增长49%。
全年34.8万农村居民、14.7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5.4万人,优待优抚对象1.2万户,救济五保户2.1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供应总量1200公顷,比上年增长56.2%。其中,工矿仓储用地98.9公顷,增长1.4倍;商服用地115.3公顷,增长15.5倍;住宅用地306.6公顷,增长3.1倍;基础设施等其它用地679.2公顷,增长5.3%。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668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 46994公顷。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1%。煤炭消费量增长6.7%;原油消费量增长25.8%;天然气消费量增长20%;电力消费量增长13.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47%,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6.3%。
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3.3分贝。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类别为Ⅱ类。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8亿元,比上年下降35.3%。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25起,增加32起,死亡91人;直接经济损失1464万元,增加428万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2人。
十三、扩权试点县经济
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是全省扩权试点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8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70.8亿元,增长1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亿元,增长5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5.6亿元,增长23.4%。
全部工业增加值79.9亿元,增长16.8%,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7亿元,增长17.5%;实现利润5亿元,增长4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亿元,增长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5亿元,增长16.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33元,增长16.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7.4亿元,增长15.2%。
注释:
1.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巴中统计年鉴-2013》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增加值、各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能源消费总量2011年数据省认定数有调整。
4.公报中林业、渔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旅游、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国土、环保、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自然灾害等数据来源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统计。
5.小学五年巩固率,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采用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教育模式,但在计算小学巩固率时,全国统一使用五四制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