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选择区域:>>>

2010年是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关键之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提高”的主旋律,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整体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呈现速度稳步回升、动力逐渐增强、态势持续向好的格局,主要指标步入快速上升通道,微观层面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一、经济运行

【综合】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1%,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8亿元、1667.2亿元和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3.2%和1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6.8∶39.6调整为3.4∶56.0∶40.6,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5000元,依据现行汇率折算接近10000美元。

地方财力持续增强。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预算收入构成看,主体税种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增长较快,分别入库65.0亿元、35.8亿元和27.2亿元,增长28.0%、49.5%和49.2%;增值税入库40.0亿元,增长6.6%。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达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农业与农村经济】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较上年增长0.9%。粮食亩产475.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20.1公斤,比上年增长4公斤,蝉联全省“八连冠”。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4.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6.1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3万亩,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99万亩,占耕地的比重突破41.0%;新建高标准农田10.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4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64只,省级名优农产品39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79只,有机食品131个。全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5.16 0.9

油料总产量 万吨 4.00 -22.4

肉类产量 万吨 12.95 8.2

#禽肉产量 万吨 6.76 23.2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4.79 5.0

禽蛋产量 万吨 3.45 3.0

茶叶产量 吨 3454 -12.2

水果产量 万吨 9.96 19.7

牛奶产量 万吨 2.06 22.2

产业园区强势推进。2010年,全市集聚要素投入,重点推进金坛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溧阳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武进区农博园、新北区设施蔬菜产业园等10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批组织机构健全、规划起点较高、功能特色鲜明、承载发展较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全市126个农业园区面积达9.9万亩、平均单体面积达783亩,分别比上年增长25.4%和53.2%;园区亩均效益5200元,比上年增长44%。金坛市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武进农博园被认定为省级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3公里,改造农危桥245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完成“三清一绿”千村整治任务,480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整治标准,建成30个“村美、民富、班子强”的小康家园示范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2.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586.9万立方米,修建各类配套建筑物2753座,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新建防渗渠道19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疏浚县乡河道36条、114公里,疏浚整治村庄河塘748个,改造水库塘坝173座,增加蓄水量244万立方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96家,4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面积76万亩,带动农户100万户。通过重点帮扶,减少了集体收入低于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100个。

【工业】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562.1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完成产值5823.0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4413.8亿元,增长22.9%,其中私营企业业完成产值4143.8亿元,增长3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666.1亿元,增长25.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63.3亿元,利税613.7亿元,利润4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37.4%、48.1%。按省统一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6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

五大产业加速成长。一年来,我市强化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大对五大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五大产业呈现出增速快、效益优、质量高的发展态势。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产值4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占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61.7%上升为64.0%;实现利税4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5%。新能源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全年完成产值301.1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利润3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1%、92.5%和105.7%,天合光能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超百亿规模的企业。

做强做大成效显着。重点骨干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总量居前的百强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3%提高到41.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8百分点。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123家,比上年增加184家,其中全市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家增加到5家,分别为中天钢铁、申特钢铁、亚邦化工、金源铜业及天合光能。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铁路机车 辆 204 -15%

汽  车 辆 15268 129.5

装载机 台 5523 53.8

挖掘机 台 16372 91

数控机床 台 138 40.8

风力发电机组* 千  瓦 66870 56.6

小型拖拉机 台 117990 27.5

变压器 万千伏安 12189 -20.1

助动自行车 辆 208359 -9.5

化学原料药 吨 13028 694

合成纤维 吨 98832 20.2

水  泥 万  吨 2447 2

成品钢材 万  吨 989 18.2

电力电缆 千  米 589602 -18.6

激光视盘机 台 836688 -45.9

空调器 台 194345 33.1

涂料 吨 181916 6.9

单晶硅* 吨 1187 57.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42 9.1

化学农药 吨 47681 8.6

太阳能电池* 兆  瓦 1521 165.6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完成施工产值8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施工面积6547.9万平方米,增长14.0%;竣工面积2653.0万平方米,增长6.0%。建筑企业劳动效率不断提升,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5%。建筑企业拓展外部市场成效显着,全年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2%;在省内市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9.8亿元,增长28%,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33%。常州大剧院工程荣获中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经济政策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市城乡消费品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975.1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18.2%,两者发展差距由上年的0.8个百分点缩小到0.3个百分点。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住行类商品销售形势红火,汽车消费、家电消费依然保持活跃,金银珠宝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从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看,25类商品中有22类商品销售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63.1亿元,增幅达46%,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3%。汽车消费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石油类商品零售额的提高,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实现石油及其制品类零售额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市场建设成效显着。全市商品交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批如江苏凌家塘市场、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等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知名大型交易市场,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各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全市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达4个,江苏凌家塘市场、湖塘纺织城、长江塑化交易市场、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180.2亿元、165.1亿元、163.0亿元和103.9亿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能持续扩张。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3109万吨,货物周转量8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0%、16.0%;完成旅客运输量2920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4.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9.8%。长江常州港完成港口吞吐量3155.9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41.6万吨,较上年增长6.0%,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0万标准箱,达10.6万标箱,增长62.8%。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65.8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716.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0% 、9.7%。机动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5.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6.3%,其中私人汽车33.9万辆,增长33.2%。

邮电通讯日趋完善。通讯技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通讯业发展日新月异,全年完成通讯业务收入50.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159.6万户,无线市话用户1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1.4万户。“光速常州”4M提速工作深入推进,网络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88.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3%。特快专递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达330.5万件,增长20.4%。

【金融保险业】

信贷规模稳步扩大。各级金融机构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保持存贷款规模的平稳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50.5亿元,比年初增长20.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011.7亿元,比年初增长19.8%。个人消费贷款增长迅速,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13.2亿元,增幅达98.9%;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424.2亿元,增幅达42.8%。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8030.2亿元,现金支出8170.2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14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7.3%。

保险事业有序发展。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4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2.1亿元,分别增长30.0%、15.5%。理赔管控卓有成效,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产险支出10.5亿元,比上年下降0.4%;寿险支出1.6亿元,增长12.1%。

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全市18个证券营业部成交各类证券6659.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股票成交额6577.0亿元,增长4.1%;基金成交额74.6亿元,增长3.6%;债券成交额8.3亿元,比上年回落17.3%。

企业上市成效显着。全年5家公司先后在海内外资本市场挂牌,其中常发制冷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创生医疗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康辉医疗在纽交所上市,常宝钢管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旷达集团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天合光能在纽交所完成增发再融资,天晟新材料、千红生化、星宇车灯、南方轴承、长海复合材料等5家企业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审核。上市公司全年融资额达51.5亿元。截至年底,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家,累计募集资金总额达153.5亿元。

【旅游业】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围绕“文化旅游年”主题,打造历史文化之旅,大力推进十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拓展旅游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接待国内游客280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4.3%;接待入境游客35.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1%。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截止年底,全市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发展到104家,7家旅行社进入全省国内旅游突出贡献奖5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22家。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工业投资1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服务业投资909.7亿元,增长26.0%。民间投资较为活跃,全年完成投资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3%提高至70.4%。工业投资结构优化,五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全市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完成投资54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44.8%,增速比全社会工业投资高出11.8个和21.4个百分点。

房产开发大幅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投资447.0亿元,比上年增长4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8.0%上升至21.2%,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达35.3%。其中住宅开发投资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商品房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320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新开工面积1322.8万平方米,增长60.5%;商品房竣工面积732.5万平方米,比上年回落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9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住宅待售面积86.5万平方米,增长18.1%。

房产交易量高价升。全年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910.9万㎡,其中市区商品房销售备案面积744.3万㎡。商品房价格与上年相比涨势比较明显,但仍低于全省平均价格,全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6307元/㎡,比上年提高26.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4元/㎡。二手房交易稳中略降,全年二手房成交面积为310.1万㎡,比上年下降6.9%,其中二手住房成交面积为230.4万㎡,下降14.6%。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10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6.7万户,个体经营户15.8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2.6%、9.9%。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628.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42万元,分别增长35.5%和20.4%;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59.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分别增长27.3%和15.8%。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增加值总量达17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1%,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9.5%;上缴税收2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62.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在全球经济日益复苏和外部需求逐步回升等利好因素作用下,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增幅较上年提高6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43.2%;进口67.2亿美元,增长59.5%,实现贸易顺差88.4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出口87.0亿美元,增长50.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5.9%,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8亿美元,增长84.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3.7%,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远洋市场得到拓展,贸易伙伴遍及全球六大洲20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欧盟、东盟地区出口规模扩大明显,分别达46.0亿美元,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和51.3%;对东欧、拉美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速度迅猛,增幅分别达49.9%、45.8%和48.8%。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和“双引”成效,全市利用外资规模、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全年实际到账外资达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超过全省增幅5.6个百分点,列苏南五市首位。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2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个,累计已有5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了76个项目。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制造业实际到帐外资15.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7.3%;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1.9亿美元,占服务业总量的17.5%。

外经业务领域扩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4.2%。境外投资项目4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7%,连续三年实现倍增。民企金昇公司总投资1.5亿美元,成功并购世界知名企业埃马克公司50%的股权,成为全省最大的境外并购项目。

服务外包发展迅速。截止年末,全市外包企业发展至321家,通过CMMI3、ISO27001认证企业分别为72家和35家,认证企业数占全省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2.8亿美元和2.2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合同额1.8亿美元,外包执行额1.5亿美元。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各类开发区利用外资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园区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0.6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5.2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4.1%和21.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和3.5个百分点。全年172个新签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有104个落户开发区,占比达60.5%。

【外事】

对外交往更趋频繁。全年接待外宾101批、1050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12批、157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32批、138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4批、61人次。至年底,有15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27批、324人次,组织26个团组、160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35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效显着。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机遇,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扩大创新成果,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1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28只,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8项,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科技专项资金3.4亿元,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874件,较上年增长31.0%,其中专利发明申请3316件,占申请量的20.9%;专利授权9093件,增长87.2%。

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基地,覆盖全市产业和地区的创新网络。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7家。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全市孵化器面积累计达25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130家。科教城引建各类机构和企业超过400家。

 

产学研合作纵深推进。高层次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建设为全市产业创新和人才聚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科技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成功转化。年内举办“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论坛、“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发展国际论坛与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论坛等较大规模国际科技合作对接、技术交流活动4次,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活动23场、各类产学研专题对接45场次,参与企业超过2000家,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68项,签订技术合作金额近4亿元。与北理工、北科大等达成56个合作意向,与北航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浙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6家高校院所新签或续签校地合作协议,中国机械研究总院签约入驻科教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落户天宁。

创新创业人才加快聚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加快招才引智步伐。启动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组织两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项目,共有195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签约常州。至2010年底,共有12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84位入选省“双创人才”的人才在常州创新创业。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2万人,比上年增长6.1%。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3万人,其中博士508人,硕士1267人。

【教育事业】

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388所,在校学生60.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2.3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3.6万人,技工学校2.8万人,职业高中0.7万人,普通中学18.8万人,小学22.2万人,特殊教育761人。在园幼儿9.7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4.1万人。教职工达4.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5万人。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施千万元以上教育重点项目21个,开工面积达35万平方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拍摄完成并在网上和电视台科教频道免费播出“名师导学”100讲。新增“春晖工程”优质精品课200节(总数达1000节以上),市一级校园网占比达80%。教育开放深入推进,新增聘外资格学校6所、友好学校3所,AFS项目、“汉风龙韵”国际中学生中华文化夏令营等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新增省优质幼儿园6所、省优质小学21所、省优质初中10所,在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人数比例达75%以上。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10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9.9%,18-21周岁适龄青年高校毛入学率达68.9%,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5.1%,落实帮困助学金2700万元。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9所、省健康促进学校25所,省绿色学校11所、首批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5所。

职业教育全面提升。100%职业学校成为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新增省四星级职业学校1所、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3所、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国家级支持项目8个、省课改实验点5个、省示范专业8个。成功举办常州市职业院校创业设计大赛、技能竞赛月活动、科技创新大赛及作品展评活动,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0个,9名学生代表省参加全国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5个。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市本科录取率51.4%,总录取率达98%,蝉联全省十一连冠。

终身教育深入实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成立常州市终身教育学会。自主建设“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并投入使用,通过引进、嫁接等方式建有社区教育课程1万门(讲)。基础平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4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个、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3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占比超过30%,全市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超过50%。开展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各类终身教育机构年培训总数达150万人次。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市38个乡镇文化站和城区21个街道文化中心建成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创建星级农家书屋30个,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接待观众261万人次,常州市图书馆完成了内部设施、功能和外立面形象的提升改造,被评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惠民演出常态化,戏曲会馆、小剧场、金秋书场等文化阵地演出1135场,大剧院演出138场。“三下乡”送戏486场,送书23000册,送电影13860场。

文艺创作精品荟萃。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编纂工程《常州先哲遗书》重版发行,《感谢时间》等四个作品参加了第三届江苏省新人新作大赛,荣获创作三等奖和两个优秀奖。《留守小孩》、《我们成长快乐》获第八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其中《我们成长快乐》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演出奖”等七个奖项。全市19家动漫企业获得全国动漫企业资格认定,总数列全国第一,有11家企业获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总计1200万元。《秋之白华》、《涨停板、跌停板》、《途爱》等三部电影投入拍摄,动漫作品《炮炮兵》获得国家原创作品扶持奖,《恐龙宝贝》、《晶码战士》等5部动漫作品在央视播出。

广电事业有序发展。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套数7套,自办电视节目8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加快网络改造,提升网络质量,全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19万户。截止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07.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91.1万户。全年出版《常州广播电视报》327.6万份。

文化遗产加强保护。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503处,完成恽氏庭院、前后北岸楠木厅、道台府(将军楼)、材罩屋旧址、庄氏济美堂、星聚堂、庄氏塾馆等修缮工程,完成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全市馆藏文物达35000件,国家一、二、三级文物4145件套。抢救性发掘了和家苑地块明清墓葬群,恒源畅厂修缮保护工程列入全省大运河保护十大重点工程,金坛市博物馆、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列入全省博物馆展览展示提升工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建筑3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468处。修缮各级文保单位76处。

【卫生事业】

卫生保障日趋健全。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卫生惠民工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103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93家;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医生9962人、注册护士7777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8人、医生2.76人、床位4.63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业务用房、基本装备100%达到省定标准。医院挂钩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护士岗位培训率达90%以上。甲型H1NI流感、手足口病得到有效防控,全市报告传染病率达100%,儿童免疫“五苗”覆盖率达98.6%,圆满完成十七届省运会卫生保障工作。

农村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口达186.8万人,参保率达100%,人均筹资245元,住院医药费用补偿率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由10元提高到15元。全市建成66个乡镇卫生院、495个村卫生室,其中建成4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39家市级示范中心,200家示范服务站,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武进区雪堰镇、遥观镇、金坛市薛埠镇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被评为国家级卫生镇。截止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镇27个、省级卫生村478个。

【体育事业】

成功承办十七届省运会。第十七届省运会参赛运动员总数超过1万余人,5万名志愿者积极投身“我为省运添光彩”活动,企业家累计捐助超过1亿元,是历届省运会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被省体育局称为“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最和谐”的一届体育盛会。全市有768名运动员参加27个大项、589个小项的角逐,取得了奖牌总数第一、总分第二、金牌总数第三的好成绩。成功举办李宁杯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第17届世界杯跳水比赛等2项国际比赛、14项国家级赛事、38项次省级赛事,央视转播超过100小时。常州籍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3项亚洲冠军、8项全国冠军,其中高霆捷成为青奥会首位射击冠军。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结合17届省运会办赛及参赛任务,全面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群众体育运动得到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郁。完成老小区整治配套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10处,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40处,达标率均为100%。新建羽毛球场地100片,先后建成紫荆公园全民健身基地、西林公园全民健身基地、飞龙公园室内综合运动馆。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2.3%,连续14年获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管理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60.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暂住人口达133.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8%,节育率达88.1%,独生子女率为80.9%;全市当年出生人口27950人,死亡人口30510人,自然增长率为-0.7‰。

就业帮扶成效显着。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各类培训措施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全市新增就业9万人,扶持创业4340人,创业带动就业2.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4%以内。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3万人,农民工在岗培训2.8万人。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17124元,增长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表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 各组比重(%)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00元以下 16.8% 8965

12000-18000元 23.3% 14587

18000-24000元 24.2% 20452

24000-30000元 10.7% 26862

30000-36000元 6.6% 32404

36000-48000元 7.5% 40976

48000-60000元 4.4% 53144

60000元以上 6.4% 110535

农民人均纯收入12637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24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分组表

年人均纯收入分组 各组比重(%) 全年人均纯收入(元)

4000元以下 9.2 2258

4000-6000元 9.7 5278

6000-8000元 9.5 7060

8000-10000元 15.3 8898

10000-12000元 10 11023

12000-14000元 9.2 13134

14000-16000元 10.8 14981

16000-18000元 4.2 16693

18000-20000元 6.6 18967

20000元以上 15.5 27329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截至2010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09.24亿元,当年新增253.01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435.53亿元,新增111.39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73.71亿元,新增141.62亿元。

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2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0.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8平方米。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国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常州召开,保障房“常州模式”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全市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1062户,新增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保障家庭724户,新增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405户,试点保障新就业大学生85名。新增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855户。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15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房面积7.3万平方米。公积金扩面8.7万人,发放贷款23.9亿元。全面推进老小区整治工作,完成125万平方米非成建制老小区整治和65万平方米成建制老小区提升。

【市场物价】

物价指数明显上扬。市场物价呈现年初温和上行、年中逐月攀升、年末高位运行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3.4,涨幅较2009年提升3.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高,达7.4%;居住类价格涨幅次之,为4.1%。其他类别商品价格运行态势较为平稳,衣着、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4%、2.1%、1.8%、1.5%、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有所回落,较上年下降0.3%。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日趋健全。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净增参保6.3万人、7.9万人、5.7万人、6.7万人、7.3万人,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继续保持98%以上。全市五大保险基金征收达96.6亿元,支出76.5亿元。正式出台《常州市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市区企业职工月均养老金水平达1661元,职工医保住院现金自付比例降至23.8%。农村保障标准大力提高,全市新农保参保51万人,参保率达98.7%,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38万人,发放率100%。

【社会福利与救济】

救助体系日臻完善。积极发展养老服务,实施老年人“阳光工程”,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93个,床位总数达14095张,收养人数达9627人,建成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1个。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慈善救助,全市有31127户、59485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1620户、22331人;农村低保对象19507户,37152人。1214名大病重病患者获得医疗救助,救助金额达205万元。全年发行福利彩票5.8亿元,比上年增长56.3%。

五、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南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东部地区发展规划。青洋路高架快速路、中吴大道城市化改造、新机场路城市化改造、东经120路等骨架道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1公里,在建46.8公里,基本建成了“两纵四横一环线”高速公路主骨架。城际铁路配套工程新堂北路、飞龙东路、站前路、永宁北路、竹林南路、五一路南段、泡桐地道等工程全面建成,确保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启用。完成“三河三园”、“一路两区”亮化提升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沪宁铁路(常州段)通道沿线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现城市主要道路路容路貌的全面提升。全年建成区新增绿地74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公用事业】

公交优先深入发展。优化提升快速公交,基本建成骨干网络,全线环通快速公交配套路线,建成优质高效的快速公交“十字加环”骨干网络系统,日均客运量超过31万人次,占全市公交总客运量的近30%。车辆提升工程加快实施,新增空调公交车319辆,空调公交车比例超过73%,空调线路达到80条,市民乘车舒适度大幅提升。全市644个行政村实现公交全覆盖,村村通公交,实现城乡一体化网线。快速公交一号线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公共交通项目。全国巴士快速交通成果交流会在常州召开,快速公交“常州模式”向全国着重推广。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办法,提升“数字城管”运行效率。新建公厕23座,改造公厕46座,一、二类公厕比例达43.1%;垃圾处理92.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和谐安民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建设人防、技防、设施防三大工程,为156个老小区及散居楼安装了单元电控防盗门、设立门岗、安装防爬套和防爬刺等,全市居民住宅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15%,其中老小区的入室盗窃案件下降60%以上。城区供水总量3.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3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29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7.5亿千瓦时,增长19.7%。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40.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5%;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9%。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56.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5%。年底城市路灯总数14.9万盏,比上年末增长5.7%。

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推进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幅明显,环境质量得到显着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1.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4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搬迁整治污染企业288家,退批不符合环保审批要求项目35个,武进高新区被授牌全省首家低碳示范区。持续推进“清水工程”,三条入太河流主要水质稳定达标。55条市河稳定达到“水清”标准。通过核心区大堤改造、入湖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办法,西太湖北部水质已从五类提升至三类。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技术考核和省级技术、工作考核,22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级考核标准。37个镇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建成国家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村83个。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展现新貌。大力实施五大特色绿化工程,完成投资29.2亿元,新增绿地961.5公顷。建成城铁北广场绿地、西太湖休闲区核心区绿化、淹城春秋园、环球恐龙城5A景区、民航机场绿地、飞龙绿环游园等公园绿地,改造提升了五星公园。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完成中吴大道、高架路二期等8条绿色道路绿化建设工程及沪宁高速常州道口等4条道口绿化提升工程。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5861.6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631.5公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4.5%和5.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4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68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72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