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的达标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积极奋进,率先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规模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也呈现出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常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上升。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48.5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361.134.6调整为3.861.03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770美元。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财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18.9亿元,增长25.2%。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民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民营企业投资的热情较高,民间投资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上升,全年完成投资6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2.3%提高到66.3%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0.4%房地产投资进一步向上攀升,全年完成开发投资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实现投资3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增速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2.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成为服务业投资中的亮点,累计完成投资2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0%全市投资资金总体到位情况良好,全年共到帐资金10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资金到位率达到108%

 

物价指数小幅上扬,居住价格影响增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涨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四升四降”,居住、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比上年上涨6.3%4.7%1.6%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交通通信、衣着分别比上年下降3.8%3.3%0.7%0.3%居住类商品价格对物价指数的影响迅速增大。全年居住类价格涨幅居八大类商品之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材料中木材、木地板及砖价格涨幅高达22.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0.6个点;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2.3%,其中电价上涨0.9%,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6.3%;居民自有住房消费价格上涨1.2%

农业及农村经济

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上升,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18.8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105.8万吨,增长7.9%。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1.61,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79.8%82.9%,比上年提高7.2个和1.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8万亩,年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1.9万亩,增长4.3%;茶园总面积达9.3万亩,增长3%,其中无性良种茶园面积1.8万亩,增长2%;拥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4万亩,其中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40%。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截至年末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50.1万亩;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59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129只,有机食品51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2.2%84.3%82.1%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6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05.83

7.9

油料总产量

万吨

8.25

-4.1

肉类产量

万吨

11.07

-3.1

 #禽肉产量

万吨

3.95

6.4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3.51

3.9

禽蛋产量

万吨

2.24

18.5

茶叶产量

2919

5.7

水果产量

万吨

9.58

6.0

牛奶产量

万吨

1.43

3.9

农机化水平稳步提高,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联合收割机2461台,其中高性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079台,比上年增长7.6%。全市三麦机收率达到98.5%,水稻机收率达到87.5%,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和2.5个百分点。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全年农村水利投入3.6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720万方,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1568座,改造中低产田3.9万亩,疏浚农村河道166条、282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24公里,建设防渗渠道232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

农村工业迸发活力,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营业收入3163.4亿元,增长31.7%;实现利税225.2亿元,增长38.1%,其中利润135.7亿元,增长39.5%。农村个私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2219.8亿元、501.3亿元和2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1%29.9%33.4%;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达197.3亿元、44.5亿元和190.6亿元,增长9.1%6.7%9.4%。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全市农村工业企业中,共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506家,所占比重达到15.0%,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106.8亿元、利润总额94.7亿元、工业增加值517.8亿元,分别占全市农村工业的66.6%69.7%69.2%

 

经济规模迅速扩张,贡献作用日益突出。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 3293.9亿元,增长31.5%,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按省统一口径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4%工业的主体地位更加凸现,全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7%,推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稳步上升,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实现利税228.9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42.3亿元,增长47.8%利税和利润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8.7个和24.3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年来效益增速的最好水平。工业企业扭亏情况继续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缩减至9亿元,比上年下降12.3%工业产销衔接更趋协调,产品销售率达到98.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路走高,年末升至176.8比上年末提高21.7个点。

结构调整积极有效,发展格局更趋协调。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1306家,较上年增加200多家,累计完成产值1327.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0.3%,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三资私营双轮驱动效应明显。全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45.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31.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43.8%。工业内部发展格局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九大行业之间增速落差由上年的57.5个百分点缩小到35.8个百分点,辖市区工业增速落差由上年的18.7个百分点缩小至16.9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共同成长,大中型企业产值较上年增长34.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8.7%;小型企业全年产值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2%

重点企业支撑强劲,新增长点明显增多。全市56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产值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40家,比上年增加11家,实现利税超过亿元企业达34家,比上年增加8列入重点跟踪监控的150个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中,96%的项目产出态势良好,全年新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418亿元,其中新增销售超亿元的项目有78个,超5亿元的项目有18个。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6

比上年增长%

 

115174.30

42.8

印染布

 

44639.26

-16.9

 

 

35186.35

18.6

发电量

亿千瓦时

82.70

33.4

 

万 吨

26.44

10.9

化学农药

34357.00

20.5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31.27

17.6

 

90300.45

38.2

化学原料药

1995.19

167.5

合成纤维

86057.50

-7.1

 

 

1700.56

0.3

成品钢材

 

341.43

40.9

电力电缆

 

93211.00

21.7

柴油机

万千瓦

2418.77

-4.1

小型拖拉机

万 台

14.54

21.6

 

6015

-4.5

摩托车

万 辆

18.44

71.2

自行车

 

326.86

42.4

变压器

万千伏安

8836.45

-2.5

激光视盘机

 

365.51

4.7

空调器

 

39.04

69.7

装载机

6994

4.0

挖掘机

4431

65.3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定增长,劳动效率继续提升。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增加值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吸纳从业人员24万人;施工面积3856万平方米,增长20%;竣工面积1994万平方米,增长25%。建筑企业外出施工人数达3.5万人,与上年持平,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7%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态势稳健,存贷业务平稳增长。2006年,我市各大银行加快调整信贷投向,努力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运行,存贷款余额稳步增加。至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020.8亿元,比年初增加330.8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74.1亿元,比年初增加334.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374.7亿元,比年初增加233.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48.6亿元,比年初增加235.4亿元。从贷款种类看,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其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59.8%;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年末余额为4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6%,高于贷款平均增速26.5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5357.6亿元,现金支出5433.2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75.7亿元,与上年相比多增加9.5亿元。

股票市场行情看涨,成交金额急剧扩张。全市13个证券营业部共成交各类证券10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倍,其中股票成交额为1043.5亿元,增长1.7倍;基金成交额为18.1亿元,增长1.3倍;债券成交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80.8%。年末全市股民持有A股股票市值81.2亿元,比上年增长43.1%

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市场加快发展。年我市18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2亿元,增长35.3%,增幅比上年提高31.9个百分点,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1.9%提高到26.3%;人寿险保费收入31.4亿元,增长6.1%全市保险赔款支出8.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财产险支出7.0亿元,增长40.1%,人寿险支出1.1亿元,下降2.3%

国内商业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住宿餐饮仍是亮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增速较“十五”时期的平均水平提高2.8个百分点。作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批发零售业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

市场消费换档提速,大型超市快速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迎来了新一轮提升和改善,居民用于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服务消费成为市场热点,如汽车、通讯、家居、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品市场正在进入“换档”提速期。据统计,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共销售小汽车2.1万辆,比上年增长50.4%,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5.3辆,增长60.1%。从各种业态来看,大型超市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其在消费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全市20家限额以上大型超市共完成销售额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销售额超2亿元的企业有7家,实现销售额18.4亿元,在大型超市中所占比重接近七成。

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邮政业务稳步增加,通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发送各类函件9183.5万件,增长6.5%,其中特快专递160.0万件,增长15.1%。全市通信业务收入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214.3万户,比上年增长6%其中,城市电话用户达98.8万户,增长0.7%;农村电话用户24.3万户,增长5%;无线市话用户80.6万户,新增7.9万户,增长10.9%;移动电话用户255万户,增长22.9%通信业务稳步上升,通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本地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71.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58万门,分别增长6.8%17.0%。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0.3部,增长2.8%,拥有移动电话59.9部,增长19.2%网络发展迅速,因特网覆盖面扩大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29.2万户,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宽带网用户27.4万户,增长43%全市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58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6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7.6%60.5%

交通运能日益增强,机动车辆大幅上升。全年货物运输总量达6855.2万吨,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公路运输5692万吨,增长15.0%;水路运输865万吨,增长10.1%;铁路运输297.7万吨,增长0.6%;民用航空运输0.42万吨,增长31.3%。完成货物周转量38亿吨公里,增长21.7%。全年完成客运量1671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其中,公路运输15958万人次,增长10.0%;铁路运输740.7万人次,增长3.6%。完成旅客周转量76.6亿人公里,增长19.5%。民航常州奔牛机场全年起降航班4546架次,增长43.1%;进出港旅客43.8万人次,其中发送旅客19.9万人次,分别增长59.1%33.6%。全市机动车辆继续大幅上升,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0.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1.9万辆,分别增长24.1%35.3%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外贸吞吐稳步上升。全市港口吞吐量5667万吨,比上年增长48.2%。长江常州港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货物吞吐量达1606万吨,比上年增长196.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2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万标箱。全年接待外贸船舶1414艘次,其中外籍轮260艘次。

房地产业

房屋销售量增价涨,空置面积有所下降。我市房地产业坚持调控与发展并重,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活跃、理性的良性态势,消费者理性购房需求渐趋增长。年末房屋施工面积达1701.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839.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6.6%73.7%。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全年销售面积达47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08.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46.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2.4%36.7%。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仅为397.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6%。在房屋销售总量继续增加和商品房竣工面积大幅下降的形势下,商品房屋存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年末全市空置商品房面积达5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其中空置住宅面积17.8万平方米,下降24%;空置办公楼面积2.7万平方米,下降22.6%;空置商业营业用房面积20.8万平方米,下降14.3%

旅游业

旅游经济稳步发展,景区建设成效明显。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接待国内旅游者1502.0万人次,增长17.1%。全社会旅游总收入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0.0亿元,增长22.4%;旅游创汇1.8亿美元,增长26.2%。实现旅游增加值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年末全市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宾馆)共计63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1家;旅行社共计73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3家。旅游区(点)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年末共有32个旅游区(点)和12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别比上年增加2个和5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点)6个,3A级旅游区(点)3个,2A级景区(点)10个。中华恐龙园、亚细亚影视城、红梅公园、荆川公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和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6个旅游区(点)年接待100万人次以上。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实力规模稳步壮大。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达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2.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其中当年净增加注册私营企业5674家、个体工商户9866户。个私经济注册资金达726.3亿元,个私从业人员达106.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5%11.3%。在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个体私营企业平均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个体户平均每户注册资金达到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达到155.4万元,增长10.3%。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3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8.4%;完成工业总产值1950.9亿元,增长29.1%,户均产值达5876.2万元。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出口结构日趋优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出口78.9亿美元,增长28.8%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51.8%提高到52.3%,出口依存度由上年的38.1%提高到39.5%全年机电产品实现出口36.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7%49.4%,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和11.2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市出口平均增速高出4个和2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继续扩张,全市新增外贸进出口权企业617家,年底共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236家,比上年净增372家。其中,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60家,比上年增加42家;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1家,比上年增加7家。外贸出口市场分布更趋多元和合理,年末我市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全年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达17.6亿美元、14.3亿美元和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29.0%9.7%;对东盟、拉美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41.5%62.1%,比上年提高7个和48个百分点,较全市出口增长平均水平高出13个和33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505个,协议外资3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2%。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提升。全年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71个,比上年增加21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占协议外资总额的比重为72%。特别是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增加明显,全年共计17个,比上年增加5个,累计协议外资金额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3%,增幅比全部协议外资高出68个百分点。“以外引外”逐步成为利用外资主要形式之一。全年共有190家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比上年增加29个,协议注册外资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其中增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22家。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新签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96个,协议注册外资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6.7个百分点,占全部协议外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8%提高到29%

外经合作成绩显著,境外投资实现飞跃。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 4.1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5%29.4%;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达221个,合同额共计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3%;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期末在外人数达4782人,比上年增长1.9%。企业境外投资热情高涨,全年新批境外投资(含增资)项目27个,比上年增加17个,中方协议投资金额4425万美元,增长9倍。

开发区建设

开发建设力度加大,集聚效应日趋显现。年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4.7亿元,累计达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开发面积累计达92.2平方公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2个,协议外资金额22.6亿美元,增长29.5%,占全市比重达到68.6%;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8个,占全市总额的51.5%,进区外资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到774万美元,比全市平均高出121万美元;自营出口37亿美元,增长37%,占全市比重达到46.9%;实现业务总收入2447.5亿元,增长42.9%;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606.2亿元,增长40.8%常州高新区外贸、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创新局面,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量增质优形势喜人。全年高新区引进外资项目108个,协议注册外资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28个;完成自营出口19.3亿美元,增长50.2%;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增长25.9%。至年底,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软件产业园共引进软件企业65家,其中外资企业11家;全年销售收入超16亿元,增长100%,其中软件出口400万美元,增长30%

 

外宾来访日益增多,友城往来更趋频繁。全年邀请接待外宾76批、567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7批、128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4批、83人次。当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0批、49人次。至年底,共有9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3批、233人次,组织18个团组、142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2人次。

三、社会事业

 

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3%。当年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6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3亿元,增长24%,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专项资金1.2亿元。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年新增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了省“十一五”重点研发机构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培育省级技术中心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建市级技术中心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327.4亿元,增长37.2%;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90只,累计数已达1408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实有总数达395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全年专利申请量3433件,专利授权155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25%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68所,在校学生64.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0.8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4.6万人,技工学校3.2万人,职业高中1.1万人,普通中学21.6万人,小学23.5万人,特殊教育617人;教职工达4.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3万人;另有在园幼儿8.3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2.1万人。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新增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4所、实验小学7所、示范初中6所、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1所。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1.5%。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本科进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10107人,较上年增加24%,本科进线率43.2%,本科录取率和万人进线率位居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再攀新台阶。全市各类职业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数量超过3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初中生2万余名),普职教比例达11.13。职校生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达标率为98.6%,一次性就业率达96.8%。职校单招连续7年全省领先,本科录取率44%,录取人数占全省本科计划的1/5,本科录取率、本科录取人数、总录取率均名列全省首位。高等教育展现新面貌。全市共有3个专业入选江苏省级高校品牌专业,12个专业入选特色专业,14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江苏工业学院的4个学科入选“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科教城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现代设计中心与现代制造中心启动建设。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7%,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社会教育勃发新活力。新增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稳步推进,成立常州市社会办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25个,共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50万人次。农村成人教育扎实开展,新增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共开展各类农民培训5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全民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全市共有1.2万人参加成人高考、11.5万人参加自学考试,并有7000余人接受普通话测试。

 

文化生活多姿多彩,艺术氛围日趋浓厚。年内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戏剧文学奖评奖、“新城杯”书画大奖赛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锡剧《烟村三月》荣获江苏省锡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并入选2005-2006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大型滑稽戏《红线》获得全国检察系统文艺演出最高奖“金鼎”奖。年内正式启动了全面反映我市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吴风采》,收集、整理、编撰《常州先哲遗书》,完成该书93种书籍目录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彩色故事片《殷雪梅》的拍摄,影片被中央有关部门列为国庆期间全国14部优秀影片之一。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8个,比上年持平;拥有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13个。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83.5万人次,流通图书77.3万册次,分别增长75%9.2%

广电节目丰富多彩,新闻出版不断发展。拥有自办广播节目7套,全年播出时间4.5万小时;自办电视节目8套,全年播出时间5.3万小时,比上年增长10%;有线电视传输节目36套,比上年持平,全年传输有线广播电视56.7万小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年完成12万户家庭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年底有线电视用户数达85.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7%13%。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558万份,《常州晚报》2202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572万份。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80个,其中医院34所,门诊部(所)433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570人,护师、护士612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9人,拥有医生2.42人,拥有床位3.74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年末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87个、省级卫生镇42个、省级卫生村175个。全年婴儿死亡率为5.35‰,孕产妇死亡率为10.92/10万,儿童免疫“五苗”覆盖率为97.2%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改善。2006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94.6万人,参保率为97.8%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年内成功举办了全国技巧冠军赛暨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等10项国家级赛事,体育中心顺利开工建设,成功申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常州籍运动员共获得2项世界冠军。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常州健儿共获金牌104.5枚,银牌95枚,铜牌93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面推进“千村体育健身工程”,全年共完成441个村的健身场地建设;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46.5%,上升3.8个百分点。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6亿元,增长36.8%

社会保障

社保制度渐趋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3.1万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达7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7%15.2%全年养老保险费总收入达32.1亿元,增长28.2%,养老保险征缴率达99%;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24.8亿元,增长23.1%,其中支付养老金24.3亿元,增长23.6%。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0.7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6亿元,增长21.4%,支出1.3亿元,增长3.8%。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年末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2.6万家,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达63.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5.3%15.0%,医保覆盖面达96.1%,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末拥有定点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7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19家,定点零售药店295家。

社会福利与救济

社会救助开展活跃,慈善事业得到发展。年末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114个,床位总数达9387张,在院人数6370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6746.4万元,比上年增长47.5%,保障城镇低保对象10108户、21349人,分别增长37.1%40.1%,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0817户、45643人,分别增长64.1%60.1%。慈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市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各级慈善机构先后开展助医、助学、助老等慈善救助活动,累计救助2.1万人,发放救助金4252.4万元。司法部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业务,为广大贫、弱、残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年末全市拥有8个法律援助中心,全年接受法律咨询人数达1.1万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36件,分别增长12.5%20%。全年发行福利彩票1.5亿元,增长18%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计划生育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54.7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市区总人口222.5万人,增长0.8%。外来暂住人口142.7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富有成效,计划生育率稳中有升。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独生子女率为81.6%。人口出生率为8.0‰,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1.9‰

 

再就业工程扎实推进,就业援助力度加大年末,我市共有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5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在岗职工35.5万人,增长1%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1.4亿元,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3.6万人次,安置就业人员3.4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4092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26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1元,增长14.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空调150.3台,影碟机73.3台,组合音响32.7套,移动电话132.7部,热水淋浴器87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9台,摩托车99辆,洗衣机97台,热水淋浴器74台,移动电话150部,影碟机43台,家用空调93台。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14.0亿元,比年初新增151.3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765.1亿元,新增111.9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48.9亿元,新增39.4亿元。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包括偶尔居住面积)3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8.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线实现贯通,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录安洲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长江路、青洋路延伸段和常焦路、常金路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实现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亿余元,完成了一期工程8条河道的污水截流任务。按照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要求,顺利进行了市区城乡公交资源整合,先后完成了原武进公交与越城巴士的整合、横山桥线和东安线67辆个体中巴车的收购

公用事业

城市交运效能提高,公用服务能力增强。全年新辟公交线路5条,调整延伸22条,新购公交车98辆,新增出租车200辆。至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达到102条,公交运营车辆2125辆,运营出租车2042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量达2.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9%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5万户,市区供水总量3.6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1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4%全社会用电量21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3亿千瓦时,增长15.8%。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19.3万户,比上年增长13.9%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3.5%,上升1.5个百分点。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40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2%。城区照明亮化工程稳步推进,年内解决路灯照明盲区57个,新增路灯和景观灯18670盏,新增线形景观灯2.0万米,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10万盏,比上年增长11.0%进一步亮化美化了城市夜景。

六、生态与环境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2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8.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7.1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8%。环境保护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停产污染企业11家,搬迁污染企业51家,已有2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88家企业获得ISO14001资格认证。年末全市拥有万吨级以上污水处理厂15座。

城市绿化

绿化建设水平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实施了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敞开扩建了红梅公园、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新北区中心公园;新建了市民广场绿地、毓秀园、椿桂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856.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52.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1%1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6%,上升1.8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

注:⒈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