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州市统计局

20062月)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总目标,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勇于作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方财力再上台阶。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下同)15.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95.3亿元,增长16.3%,其中工业增加值716.4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50.4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为4.361.134.6,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37174元,比上年增长14.2%,按现行汇率折算达4606美元。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地方财政实力也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增长27.4%;一般预算财政支出97.0亿元,增长28.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15.9%提高到16.9%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亿元,增长110.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4.9亿元,增长34.7%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59.8亿元,增长3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3.6亿元,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达375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35.1元,增长29.8%投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财政性资金、银行贷款的比重分别为0.2%15.1%,比上年下降0.3个和5.1个百分点;社会投资比重为17.6%,上升1.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继续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全年亿元以上民间投资项目达10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共完成民间投资482.2亿元,增长36.5%;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达到62.6%,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1.1%,分别比上年提升2.6个和10.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能源价格屡创新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8%,但涨幅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六升二降”,居住类、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5%4.7%3.6%1.7%0.2%0.2%;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9%0.3%。受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影响,国内成品油、液化气价格一路走高年汽油价格上涨16.4%,柴油价格上涨12.8%液化气价格上涨18.1%。工业品价格继续走高。全年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平均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7.4%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1.2%,化工原料类上涨7.9%,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0.0%工业品平均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重工业产品上涨4.6%,轻工业产品上涨0.9%

农业及农村经济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50.1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18.8亿元,增长2.7%;渔业产值28.9亿元,增长4.3%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继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8.1万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1.51,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74.1%94.2%,比上年提高3个和1个百分点,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居全省前列水产、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年底拥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8万亩,增长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0万亩,增长8%;茶园总面积达8.8万亩,增长8.6%。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全年新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个、10.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51.9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16个、名优农产品4个,共有无公害农产品212个、绿色食品70个、名优农产品135个。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5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98.1

-7.6

油料总产量

万吨

8.6

0.5

肉类产量

万吨

11.3

7.9

 #禽肉产量

万吨

3.7

13.1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3.0

2.3

 #鱼类产量

万吨

10.5

2.0

  虾蟹类产量

万吨

1.8

15.2

禽蛋产量

万吨

1.9

-11.1

茶叶产量

2761

4.0

水果产量

万吨

7.2

18.0

牛奶产量

万吨

1.4

24.7

机械化水平不断上升,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联合收割机2461台,其中高性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002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4%3.5%。全市三麦机收率达到98.1%,水稻机收率由上年80.4%提高到85%。全年实现水利建设投资5.8亿元,完成水利建设土方1757.2万立方米,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1834座,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疏浚各类河道417条、702.9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10.9公里,改造水库塘坝305座,增加库容173万立方米,建设防渗渠道234.5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农村工业生机勃勃,整体实力继续增强。2005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增加值59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完成工业总产值2528.8亿元,增长24.5%;工业销售产值2462.7亿元,增长25.5%;出口交货值364.7亿元,增长11.8%。农村工业在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税167.4亿元,增长22.6%,其中利润97.3亿元,增长23.2%,实交税金72.4亿元,增长30.9%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400亿元,比上年增长 23.5 %,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0%,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上升到65.3%,分别比上年提高2.9个、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744.2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1760亿元,分别增长6.9%35.7%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完成产值721.2亿元,增长30.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365.6亿元,增长28.3%。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45.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运行质量稳步上升。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161.8亿元,增长22.7%,实现利润96.2亿元,增长23.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达46.4亿元,增长25.8%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5.6%,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21.7%,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7%

新兴产业发展良好,总量规模逐步壮大。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三大新兴产业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全年完成现价产值398.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1.9亿元,工业增加值9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13.5%17.2%;实现利税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利润22.7亿元,增长24.8%

规模企业数量增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市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593家,比上年增加432家。全年有458家企业产值超过亿元,比上年增加85家,其中27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5 家;利税超亿元企业达26家,比上年增加6家,利润超亿元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7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5

比上年增长%

 

80652

3.2

印染布

 

53743

-5.7

 

 

29670.3

13.1

发电量

亿千瓦时

62

7.5

 

223148

42.7

化学农药

28507

27.7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26.6

-9.8

 

65347

13.0

化学原料药

745.8

-0.2

合成纤维

92621

-9.0

 

 

1695.7

17.9

成品钢材

 

242.3

9.7

光亮铜杆

128163

-11.3

电力电缆

 

76619

11.9

柴油机

万千瓦

2522.1

7.3

小型拖拉机

万 台

12.0

-12.1

 

6299

140.4

摩托车

万 辆

10.8

53.4

自行车

 

229.6

12.9

变压器

万千伏安

9062.9

48.6

激光视盘机

 

349

-35.7

空调器

 

23

-66.8

装载机

6722

-5.8

挖掘机

2680

-22.0

建筑业

建筑企业平稳发展,劳动效率继续上升。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0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4%;外出施工人数达9.4万人,增长2%。建筑企业实现施工产值287亿元,增长10%;当年施工面积达3092万平方米,增长17%;完成竣工面积1640万平方米,增长13%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信贷结构优化调整。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700.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41.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8%16.1%;人民币存款余额1649.6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113.3亿元,分别增长20.8%17.2%。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新增119.5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72.2%,企业短期资金紧张的矛盾进一步缓解;中长期贷款新增45.7亿元,同比少增10.2亿元,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金融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消费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全年新增工业类贷款111.1亿元、民营企业贷款111.7亿元、个人消费贷款22.2亿元,在新增贷款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61.7%62%13.4%。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511.5亿元,现金支出4577.7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66.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成交金额有所萎缩。全年14个证券营业部各类证券成交额达396.6亿元,比上年减少21.2%,其中股票成交额382.8亿元,下降22.4%;基金成交额为8.0亿元,增长84.6%;债券成交额5.8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年底全市证券营业部的资金帐户总数达30万户,共持有A股股票市值56.7亿元。

保险市场平稳增长,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保险公司18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保费收入37.9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3亿元,增长3.4%;人身险保费收入29.6亿元,增长9.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财产险5.0亿元,增长19.3%;人身险1.2亿元,增长15.8%

国内商业

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逐年提升。我市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升温态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增幅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93.8亿元,增长16.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0.1亿元,增长16.2 %;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增长17.1%。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98.5亿元,增长16.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5.5亿元,增长12%

市场交易较为活跃,多种业态共同发展。年末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达51个,成交总额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溧阳苏浙皖边界市场、新长江自由贸易中心、常州市湖塘棉纱市场、邹区灯具市场等12个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共完成交易额321.5亿元,增长22.2%。以连锁业为代表的各类新型业态获得了迅猛发展,年内又有每家玛超市、乐购超市南大街店等2家大卖场相继开张营业,全年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分别实现销售额20亿元、60亿元和20亿元,依次占零售业销售总额11.7%38.5%12.5%

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

邮政业务稳步增加,电信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2.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发送各类函件3970万件,增长4.3%,其中特快专递3921万件,增长13.1%。全市通信业务收入30.6亿元,比上年增长6.2%,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202.1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91.9万户,分别增长22.3%0.2%;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07.5万户,增长6.9%。邮电通讯能力继续扩大,电话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本地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60.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06万门,分别增长3.2%19.1%。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6.9部,增长6.3%,拥有移动电话59.2部,增长6.5%。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新增28.6万户,总数达72.7万户,增长64.7%。信息化社会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宽带网用户达19.2万户,增长69.6%;全市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49.3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20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4.7%81.8%

交通运能不断扩展,客货运量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15220 万人,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公路14505万人,增长21.2%;铁路715万人,增长5.1%。完成旅客周转量64.1亿人公里,增长10.5%。全年完成货运量6031.8万吨,比上年增长8%,其中公路4950万吨,增长14.2%;铁路295.8万吨,下降0.6%;水运786万吨,下降17.4%。完成货物周转量31.2亿吨公里,增长4.3%。民航常州奔牛机场全年起降航班3176架次,增长5.7%;进出港旅客27.6万人次,其中发送旅客14.9万人次,分别增长14.2%17.4%;航空运输货物4660吨,增长25.8%。私人汽车拥有量快速上升,年末达8.8万辆,比上年增长38%,其中小汽车8.0万辆,增长40%

港口建设速度加快,外贸吞吐稳步上升。全市港口吞吐量3824.5万吨,比上年增长30.4%。长江常州港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货物吞吐量达388.9万吨,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87.8万吨,增长30.3%;集装箱吞吐量3.3万标箱,增长23.1%。全年接待外贸船舶1115艘次,增长6.6%,其中外籍轮142艘次,增长14.5%

房地产业

市场供应较为充足,空置面积有所上升。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我市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年底在建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124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7%其中新开工面积483.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7%;当年竣工面积520.7万平方米,增长108.0%,其中住宅商品房竣工397.8万平方,增长111.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02万平方米,增长27.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257.6万平方米,增长31%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为5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倍,其中住宅为23.5万平方米,增长4

旅游业

旅游经济较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1%;接待国内旅游者1282.8万人次,增长23.3%;市民出境旅游人数达9461人,增长54.3%。全社会旅游总收入为1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4.4亿元,增长24.2%;旅游创汇1.4亿美元,增长27.8%。实现旅游增加值51.5亿元,增长24.4%。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年末全市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宾馆)共计59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旅行社共计63家,比上年增加8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2家。旅游区(点)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30个旅游区(点)和7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别比上年增加3个和6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点)5个,3A级旅游区(点)1个,2A级景区(点)10个。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等6个旅游区(点)全年接待游客均超过100万人次。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彰显活力,支撑作用持续上升。全市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连年跨上新的台阶,成为引领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510.7亿元,增长26.8%,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60.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0.6%。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04.2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9.5%

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明显壮大。年末个私经营户数(含分支机构)达15.5万户,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私营企业4.5万户,增长18.4%;注册资金5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私营企业558.2亿元,增长29.5%;从业人员达91.7万人,比上年增长34.3%,其中私营企业54万人,增长33.5%。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098.6亿元,增长31.8%,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43.9%,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个私商贸、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9.5亿元,增长15.1%,在全社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达47.2%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进口22.1亿美元,增长0.9%;出口61.2亿美元,增长29.8%。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42.3%提高到51.8%,出口依存度由上年的35.4%提高到38.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出口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全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118家,比上年增加35家,共完成出口36.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9%,其中出口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14家,增加2家,共完成出口16.6亿美元,所占比重达27%。远洋市场进一步拓展,全年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81个,比上年新增6个,远洋市场出口比重达54.6%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地区依然是我市出口的主要市场,全年分别实现出口14.5亿美元、10.0亿美元、11.1亿美元和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15.5%55.5%19.3%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全市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509个,比上年增长16%;协议注册外资28.5亿美元,增长30%;经国家商务部确认,有验资报告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7.3亿美元,增长40.6%。外资项目规模继续扩大,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0个,共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0.9亿美元,增长30.9%占全市注册外资总额的73.4%,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以外引外”成效显著,全年有161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协议外资5.1亿美元,占全市协议外资总额的18.1%,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新签协议外资5.6亿美元,增长90.2%占全市协议外资总额的19.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外经领域大力拓展,对外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2.6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2.1亿美元,分别增长27.3%40.9%。新签承包工程项目166个,合同额达2.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分别增长26.6%51.7%;新签劳务合作项目17个,合同额达3863万美元,增长28.5%。全年承接外经合同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经企业有9家,比上年增加1家。至年末,全市在外劳务人员达4691人。

开发区建设

承载能力稳步上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末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7.2亿元,累计达226.8亿元;新开发面积11.8平方公里,累计达83.9平方公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7个,协议外资金额17.5亿美元,增长12%,占全市比重达到61.3%;自营出口27亿美元,增长46%,占全市比重达到44%;实现业务总收入1712.6亿元,增长38.7%;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23.3亿元,增长35%。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02个,其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30个;新批合同外资金额5.5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88.2%;实现财政收入32.9亿元,增长28.7%

 

外宾来访日益增多,友城往来更趋频繁。全年邀请接待外宾81批、518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4批、30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6批、119人次。当年接待来访外国记者8批、21人次。至年底,共有9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来访团组22批、149人次,组织17个团组、129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4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高新产业发展加快。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比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当年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9项,比上年增加4项。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2.4亿元,增长12.7%,争取落实国家、省各项专项资金1.5亿元,增长1.9倍。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得分继续位居全省第四。年内新建1个省级、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企业技术中心18家,年末全市拥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8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56只,年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328家,高新技术产品1227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40亿元,增长38.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696件,专利授权124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2.9%5.5%

优秀人才加快引进,技术交易继续上升。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9万人,比上年增长5.6%。全市引进各类人才1.7万人,增长9.2%,其中博士46名,增长2.8倍;硕士443名,增长28.4%。全年完成技术贸易额6.7亿元,增长3%;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29次,专业人才境外培训76人次。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99所,在校学生64.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5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4.9万人,技工学校2.7万人,职业高中1.1万人,普通中学22.1 万人,小学24.5万人,特殊教育554人;教职工达4.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2万人;另有在园幼儿7.4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1.6万人。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建校园网55个,累计达369个,中小学100%实现宽带上网。大学城东区实训基地建设全面开工,年内完成12万平方米建筑。基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考万人进线率、本科录取率继续在全省名列前茅。职业教育继续快速发展,刘国钧职教中心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卫生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职校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达标率在98%以上。高等教育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工业学院新增硕士点12个,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社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新增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各1个,完成“5112”教育富民工程各项培训40余万人次,组织12万人次参加学历和非学历证书考试。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艺术活动积极开展。我市荣获国家级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儿童舞《小鸡出壳》和《玩月亮》在全国青少年儿童文艺大赛中获得金奖,大型滑稽戏《阿拉美丽苑》被评为江苏省舞台精品工程。年内举办文化艺术活动 70场次,举办各类展览109个,创作《烟村三月》等4 部剧本,出版《锡剧集韵》等多部戏曲研究专著,完成彩色戏曲故事片《烟村三月》的拍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及群艺馆(站)8个,比上年增加1个;拥有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及纪念馆7个。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86万人次,流通图书194万册次,分别增长1.7%4.9%;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人员25万人次,增长30%

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广电节目更多选择。拥有自办广播节目7套,全年播出时间4. 6万小时,比上年增长14%;自办电视节目8套,全年播出时间4.8万小时,增长5%;有线电视传输节目36套,比上年增加2套,全年传输有线广播电视69.1万小时,增长74%;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保持着100%。全年完成16.6万户家庭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年底有线电视用户数达78.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万户。全年出版发行《常州日报》2610万份,《常州晚报》2756万份,《常州广播电视报》676万份,分别比上年增长1.1%8.6%8%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医务室和门诊部)618个,其中医院32所,门诊部(所)、医务室459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其中医生8000人,护师、护士584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拥有医生2.3人。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市建设,全年婴儿死亡率为6.1‰,孕产妇死亡率为5.0/10万,全市儿童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8%。继续做好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年末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2个、省级卫生镇40个、省级卫生村161个。

 

群众健身深入开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第九次获得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城市称号,年内新增全民健身工程(点)117个。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42.7%,上升2.2个百分点。成功承办全国十运会常州赛区赛事等8项国家级比赛,常州籍运动员在十运会上获得6.5枚金牌。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9亿元,增长20%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年内净增参保人员8.4万人,参保人员总数达69.1万人。全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达27.0亿元,增长28.6%,养老保险征缴率达98.1%;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20.2亿元,增长13.7%,其中支付养老金19.6亿元,增长13.9%。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9.8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1亿元,增长15.5%,支出1.3亿元,下降16.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全年净增参保人数9.8万人,累计达79.7万人,比上年增长14.0%。年末拥有定点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67家,定点医务室(所、站)180家,定点零售药店208家。

社会福利与救济

社会救助积极开展,慈善事业得到发展。继续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年共发放保障金4621万元,比上年增长38.6%,保障城镇低保对象7373户、15240人,分别增长15.2%13.1%,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2689户、28378人,分别增长21%14.6%。年末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104个,床位数7551张,在院人数5156人。慈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慈善金总量达到2.5亿元,跃居全省首位。全年对近4万名大病重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提供医疗救助金额870万元。司法部门继续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年末全市拥有8个法律援助中心,全年接受法律咨询人数达1.0万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820件,分别增长11%33.6%。全年发行福利彩票1.3亿元,增长1.6倍。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计划生育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51.6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总数为130.3万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5%,节育率达91.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独生子女率为8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8.3‰,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2.1‰。

 

就业政策得到落实,技能培训力度增大。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3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8%。全年投入再就业资金7555万元,完成各类再就业培训3.2万人次,安置就业人员3.3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6184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富民步伐不断加快。市区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89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消费支出为10718元,增长8.5%。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67.7台,空调机144台,移动电话130.7部,摩托车47辆,汽车3.3辆。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7002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支出5712元,增长19.2%。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2台,空调机89台,电话94部,移动电话140部,摩托车85辆,汽车1.2辆。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5.4亿元,增长19.5%;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4704元,比上年增加3946元。

五、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

重点项目进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沪宁高速常州段扩建、312国道和239省道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录安洲夹江大桥主桥合龙,常宁高速、扬溧高速和新运河建设进展顺利,常州民航机场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了2.7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外环路、青洋路等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长江路、常焦路等骨干道路建设按计划推进,常州-金坛供水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二期、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公用设施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动工兴建,武宜运河武进段拓浚、藻港河南段整治等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完成。老住宅小区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整治15个老小区120万平方米,改造拆迁危旧房1500户。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辟公交线路4条,调整延伸13条,新增公交车231辆,新增出租车200辆。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71条,公交运营车辆2105辆,运营出租车1842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7%。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2.8万户,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17万户,新增3万户,城市供气气化率为92%,上升1.2个百分点。全年市区供水总量3.2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2.7%。全市生活污水年处理能力为36.5万吨,比上年增长37.7%,污水处理率达66.2%。城区照明亮化工程稳步推进,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8.6万盏,比上年增长7.7%。全社会用电量182.7亿千瓦时,增长2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9亿千瓦时,增长16%

六、生态与环境

环境保护与治理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城市加快建设。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基本控制。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一、二级的天数为30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4.1%,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7.9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8%。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力度,有33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4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年末全市拥有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处理和综合处理站35座,生活垃圾清运量31.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城市绿化

绿地面积不断增多,城市面貌更加美观。20058月,我市正式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园林城市”。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536.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124.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9%1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8%,上升1.2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全年新建28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完成了荆川公园敞开扩建、国防园、勤业桥绿地、东方绿地、民航机场绿地、青枫公园(一期)、青洋路绿化、万福路绿化等12个重大绿化建设工程,启动了红梅公园敞开扩建、绿色通道及城市出入口绿化等项目。对老小区继续实施绿化环境综合整治,年末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达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全年组织250万盆花卉装缀街头、广场,比上年增长8.7%

注:⒈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⒉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