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战胜特大秋汛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29.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年初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0.3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00.96亿元,增长1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0元,增长7.8 %。三次产业构成为25.4:30.6:4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下降1.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年末虽出现大幅上涨,但全年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4.4%,衣着价格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4%,其中教育费用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和0.7%。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首次突破10亿大关。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92亿元,增长14.6%。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9.55亿元,增长31.6%。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很宽松,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二、农业
农业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21 亿元,比上年增长4%。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62.3万吨,减少11.21万吨;棉花总产量1.9万吨,减少1.22万吨;油料总产量7.17万吨,减少3.41万吨;麻类总产量7.26万吨,增加2.05万吨;甘蔗总产量59.06万吨,增加12.29万吨;烟叶总产量0.36万吨,增加0.02万吨。蔬菜总产量103.84万吨,增加10.99万吨;出栏肉猪308.25万头,增加18.91万头;出栏牛12.21万头,增加0.4万头;出栏羊35.56万只,增加9.18万头;出笼家禽(鸡鸭鹅)1657.75万羽,增加185.17万羽;禽蛋总产量5.48万吨,增加0.5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7.16万吨,增长9.2%。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3.43万亩,比上年增加2.9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4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6.8%。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草食畜禽饲养量和名优特水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加,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不断提高,避灾农业、庄园经济较快发展。200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9.75万亩,比上年下调10.13万亩。优质稻面积达250.52万亩,比上年增加23.76万亩。经济作物中,麻类、甘蔗、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39.38万亩、14.21万亩和2.37万亩,增长12.4%、24.1%和75.6%;蔬菜面积68.82万亩,增长14%。由于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产值达36.2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7%,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有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业日益增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5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上劳动力92.2万人次,完成劳动工日5801万个,移动土石方6510万立方米,完成水利工程1.86万处;加固堤防60公里,疏浚河道49.1公里,中型水库渠道清淤24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45万亩,新增蓄引提水量6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52.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规范了农村税费收取,减轻了农民负担。2002年加大了扶贫的力度,全市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034万元,当年脱贫人口3.54万人。国家级贫困县安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2元,比上年增加27元。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滑,16项监测指标已有13项达标,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和沅江市的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大幅增长。2002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5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7亿元,增长17.2%,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1.8%;重工业增加值10.17亿元,增长22.4%。国有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19.6%;集体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0.9%;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0.56亿元,增长0.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47亿元,增长1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8%和24%。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9.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创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不含益阳电厂)综合效益指数为80%,比上年上升8个百分点。反映工业整体运行的七项指标均有好转,特别是资本保值增值率上升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800元,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0.7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年内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纺织、食品、建材、电力、机械、造纸、电子、化工等支柱产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纳爱斯益阳生产基地建成投产,沅江纸业10.2万吨苇浆工程已开工建设。益阳高科园升格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园企业中,中科软件南方信息公司、存储公司、湖南科力远公司一期工程和纳爱斯益阳生产基地4家企业年内完成产值近3亿元。全市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14万吨、服装633万件、电子元件11亿只,成倍地增长;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人造板6.3万立方米、化学农药1万吨,增幅在六成以上;大米7万吨、精制茶0.8万吨、机制纸9.8万吨,增幅在三成以上;饮料酒1.1万吨、皮棉2.6万吨、水泥226万吨、十种有色金属1.7万吨、交流电动机7.4万千瓦小时,增幅在一成以上。混配合饲料、农用氮磷钾肥和内燃机等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2002年,一些原停产、破产企业成功实现了产权转让,理顺了职工劳动关系并积极投入生产。益阳肉联总厂、湖南湘云制药厂、湖南力威制药厂、益阳市蚊香厂、益阳市华通纺织公司等企业,生产形势较好,经营机制日趋灵活,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建筑业生产大幅增长。年内取得资制等级的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9.8亿元,增长22%。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117个,其中投标承包670个,增长1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1.4万平方米,增长2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2.4万平方米,增长2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减缓。“九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快,基数亦逐渐增大,近年来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少,续建扫尾项目的投资量又不大,房地产开发、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虽保持了不小增幅,但其绝对数不大,对整个投资的拉力有限,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缓。2002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32.61亿元,增长1.7%;集体单位完成投资6.41亿元,增长20.2%;个体经济单位完成投资15.03亿元,增长9.4%;其他经济单位完成投资0.63亿元,增长30.4%。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1.33亿元,下降12%;更新改造投资6.8亿元,增长47.1%;房地产开发投资3.78亿元,增长41.3%;其他投资0.7亿元,增长31.4%。
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沅江白沙大桥建成通车,益阳奥林匹克公园投入使用,洛湛铁路益阳段完成铺轨,农网改造第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城网改造竣工并顺利通过验收,安化资江大桥建成通车,南县茅草街大桥、大通湖大桥、安化东坪至小淹公路、小淹至马路口公路、梓山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建设进展顺利;洞庭湖二期治理、库塘除险加固、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和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管道燃气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五化三创”活动成效显著,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全年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亿元,净增城镇人口10.5万人。
五、国内贸易
2002年,在国家增加公务员工资,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扩大消费信贷规模等多种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市零售额46.49亿元,增长12.3%;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8.52亿元,增长8.8%,城市增幅比农村快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3.59亿元,增长13.9%;餐饮业7.78亿元,增长10.2%;其他行业23.64亿元,增长4.1%。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只实现零售额18.2亿元,下降24.7%;非公有经济零售额达66.81亿元,增长27%。
商业体制改革注重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新开了各种“超市”、“连锁店”,积极引进现代营销方式,运作成效明显。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产值、销售(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4%、18.4%、17.5%和10.9%。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2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我市对外贸易进口大于出口。全年进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倍。其中出口2400万美元,增长40.1%;进口4600万美元,增长2.9倍。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00万美元。
旅游业长足发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湖南旅游节益阳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周”和“假日黄金周”等一系列活动,新批2A级旅游区(点)4个,1A级旅游区(点)2个,改写了我市无等级旅游区(点)的历史。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旅游者216.3万人次,增长8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亿元,增长3.15倍。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02年,全市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13.67万辆,其中民用汽车2.7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3%。全社会完成旅客周转量29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9.3%和23.7%。
邮电通信业能力显著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末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46.85万户,城乡电话54.6万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取得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6.75亿元,比年初增长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87亿元,增长17.2%。其中城镇居民存款99.35亿元,增长18%;农村居民存款31.52亿元,增长14.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7.54亿元,增长10%。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效益较好的重点行业及农副产品收购。
保险业稳中有长。全年各项保险收入3.7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保险业务支出1.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有新的建树。全年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共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565万元,全市有23个项目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其中有4个项目为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有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110项,新发展技术贸易机构10家,完成技术贸易成交额90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年实现产值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29家,从业人员7800人,实现产值近1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所增加。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容量增加,质量提高,在今年高考中我市理、文两科考生的人均成绩居全省前列。高等教育形势喜人,组建了内地第一家城市学院—湖南城市学院,结束了益阳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益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申办之中;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年内湖南城市学院新招生1950人,高教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2.74万人。初中扩招5.8%,高中扩招10.4%,超历史之最,现在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22所,在校学生34.9万人,增长13.8%;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向国家输送飞行学员42名,占全省的50%。拥有普通小学1468所,在校学生32.9万人,减少17.3%。农村5—6岁接受学前一年教育儿童比重、城镇3—6岁接受学前3年教育儿童比重、小学毕业升学率、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和社会办学能力均有所提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日趋繁荣。2002年认真组织开展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教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比较活跃。年内成功举办了省九运会开、闭幕式,文艺表演气势恢宏,创历届省运会文艺表演和参演人数之最。参加全省“蒲公英”(音乐、舞蹈)大赛,我市参赛节目获金奖1个,银、铜奖18个。选送参加全省“群星奖”(美术、摄影)作品18幅;公共图书馆为两个文明服务成果获省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广播电视进一步发展,电视播出节目套数由26套增加到36套。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加强。2002年,全市农村卫生体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及中心城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整顿规范医药市场秩序成效显著。救灾防病落到实处,城市爱卫工作整体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年末全市拥有病床8860张,卫生专业人员1.4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卫生专业人员32人。
体育事业取得骄人的成绩。2002年,我市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环境,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九届运动会。我市体育健儿在大赛中取得金牌88.5枚,银牌69.5枚,铜牌45枚。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三位,实现了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据测算,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9.4万人,乡村人口324.7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各区县(市)分别被评为全省模范或先进单位。据市计生委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25‰,死亡率5.18‰,自然增长率4.07‰。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02年加大了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城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统计,全市有环境监测站7个,年内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66个,污染治理投入资金1.6亿元,增长9.5%。至年底,益阳中心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为20.67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10%。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末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7920元,增长9.5%。社会保障改革有序推进,2002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7.74万人,增长2.9%;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6.19万人,增长6.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18.8万人,增长34.3%。 “两个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享受低保补助的超过9万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4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9.7%。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5988元,增加605元;财产性收入103元,减少6.1元;转移性收入1111.2元,增加180元。由于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81元,增长8.9%,比收入的增幅慢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明显地向住、行、通信、教育、旅游等新的增长点转变。2002年人均住房消费增长54%,交通及通信消费增长12.3%、教育消费增长29.1%,旅游消费增长8.1%。
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94元,比上年增加89元,增长4.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1元,增加194元,增长9.5%,生活消费支出增幅比收入快5.3个百分点。从八大类支出情况看,农民消费资金投向变化较大,恩格尔系数只为48.4%,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9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加1.7和1.2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