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2

选择区域:>>>

湘潭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积极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优化经济环境,适应需求变化,调整供给结构,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克服了较为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各项社会事业保持繁荣,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测算,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88亿元,增长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40元,比上年增加831元。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占13.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43.9%,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42.7%,上升0.4个百分点。

    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市县两级政府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精减了审批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694起,查处违法虚假广告65起。市人民政府经济环境监察公开电话共受理群众来电1050个,全部交办,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各级政府均建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全面铺开了村级财务清理工作,全市公务员录用实行了公开招考。

    企业改制大力推进。全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切实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年内基本完成19户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改制面达23%。市政府共支付现金3875万元,加上由财政负担的50%的养老保险金及规费减免,共支付改革成本1亿元以上。

    社会保障继续加强。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7.9万人,增长2.6%。全市全年实付养老金3.11亿元,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进中心并签了协议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4.7万人,市本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538.8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18.6万人,年内职工医疗基金支出3022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进中心签协议的国企下岗职工生活费发放率达100%。全市有8.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1.7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产业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艰巨,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4亿元,增长4%。主要农产品产量随市场调节有升有降,其中粮食产量132.12万吨,减少4.1%;油料0.79万吨,茶叶0.11万吨,均与去年持平;糖料0.31万吨,增长42.1%;出栏肉猪439.04万头,增长5.3%;水产品产量6.1万吨,增长5.0%。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以“稻—菜”、“菜—菜”、“莲—菜”等耕作模式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4.99千公顷,减少1%,其中中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超过一半;在出栏的肉猪中,三元杂交猪和良良猪占三分之二以上。生猪养殖加工业实施的“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据农业部门统计,深加工生猪超过150万头。全市奶牛存栏813头,增长35.4%,形成了泉塘子、远山、竹山三个养殖基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渐成规模,淡水白鲳、加洲鲈鱼等名特水产养殖水面达240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及长江防护林三大重点工程,年内投资1.3亿元,超过年度计划30%。湘江堤防完成了境内62公里中的52公里加固达标。全市新增电排装机容量111千瓦,新增灌溉面积860公顷,硬化各类渠道989公里,新修和整修机耕路279公里。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04.7万千瓦,增长6.0%。水稻联合收割机708台,增长49.7%,水田耕整机超过4.5万台。

    小城镇建设势头强劲。全年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4.36亿元,主要是加强了自来水厂、道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吸引了农民进镇,全市新增城镇人口2.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6.14亿元,增长12.6%;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19亿元,增长18.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6.89亿元,同比增长58.25%。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69亿元,增长80%。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5.13亿元,增长24.8%;亏损企业亏损额1.44亿元,下降30%。按企业户数计算,工业企业亏损面25.5%,下降9.6个百分点。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14亿元,增长68%。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百点大关,达105.1%,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企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技改七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超过年计划10%。其中湘钢技改工程完成投资5.0亿元,南天扩产技改工程设备已安装到位,江滨扩产项目运转正常,江南汽车合资生产线已投产,四维洁具生产线改造工程已完成。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1.5%。通过开展资质就位工作,全市上等级建筑企业由原来的182家减为128家。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61.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87.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增长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99亿元,增长1.9%;更新改造投资17.45亿元,增长34.5%;房地产开发投资8.08亿元,增长7.6%。争取国家及省各项建设资金2.93亿元。

    城市框架获得拓展。重点建设了北二环线、丝绸南路、芙蓉西路、富洲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多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道路为主体的城市骨架;城市中心区规划开始实施,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

    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进一步实施。芙蓉、护潭、体育中心等三个绿化广场品位进一步提升,河西滨江风光带基本成形,雨湖、和平公园整饰一新,白石公园动工新建,建设中路、建设南路、广云路、车站路、文化街的绿化街景进一步修整美化。城市绿地面积扩大,覆盖率达38.1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7.2平方米。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一批配套性基础设施按计划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一水厂易地扩建工程、投资1200万元的垃圾消纳场一期工程即将完工,投资1.75亿元的河西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的体育中心场馆改造在50多天时间里完成,确保了“八一振邦”足球队移师湘潭的首场赛事顺利进行。

    重点工程投资完成情况较理想。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资33.9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86亿元,工交电信项目23.74亿元,三产业社会发展项目7.39亿元。

    主要新增的生产能力有:钢丝8.6万吨/年,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19.4公里,卫生陶瓷60万件/年,合成氨20000吨/年,轻革66.2万平方米/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21个/年,程控交换机12万线/年,改建公路127.99公里,造林面积0.6万亩,粮食仓库13810平方米,高等院校学生席位5000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380个,医院病床380张,宾馆、旅馆、招待所客房数268间。另外购置城市公共交通车辆91辆,扩建城市道路30.84公里,修建城市防洪堤6.78公里。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市场59.33亿元,增长11.9%;农村市场26.31亿元,增长9.7%。公有制经济逐渐退出商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33亿元,增长15.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2.1%。

    各类商业业态角逐市场。步步高、心连心超市逐步推向多而全;日日升做专做精,全力打造湘潭鞋类超市航母;民主路农贸市场农改超完成,标志农贸市场与超市相结合的新兴业态在我市登陆;中天家居广场着力创造省内知名商业广场品牌并于年内开业。

    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居民消费进一步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医疗保健倾斜,追求文化生活享受,注重教育投入,保健意识增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39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83元,增长3.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为215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出口11003万美元,增长55.4%;进口10557万美元,下降5.7%,贸易顺差446万美元。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8985万美元,增长81.4%;加工贸易出口2017万美元,下降3.1%。国有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4%。乡镇、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份额扩大到13%。农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鲜冻猪肉、茶叶出口大幅增长。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9个,合同利用外资6048万美元,同比增长50.2%。实际到位外资6015万美元,同比增长48.4%。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者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34.9%。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值达5.1%。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货物运输量2972万吨,货物周转量12.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3.7%,其中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为363万吨和2.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5%和18%。旅客公路运输量2654万人,旅客公路运输周转量8.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2%和6.3%。全市公路里程2708.8公里,增长7.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1.4公里,增长3.8倍。潭邵高速公路已于2002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洛湛铁路湘潭段已铺轨7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韶山环线建设正在紧张进行。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0.7亿元(2000年不变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3.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16.4部/百人。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2.21亿元,新增30.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63亿元,新增7.8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9.54亿元,新增21.3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6.2亿元,新增11.27亿元。金融机构对农业、工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加大。年内工业贷款新增5.2亿元,农业贷款新增2.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92亿元。全市商业银行年内累计签发承兑汇票26.02亿元,增长14.2%,累计办理贴现24.31亿元,增长4.7%。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内新增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两家保险机构。全年共完成保费收入5.35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19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16亿元,分别增长13.3%和61.2%。全年保险赔付给付支出1.41亿元,增长8.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列入国家、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2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105万元。年内我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50个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制造业信息化企业试点工作。全年共立农业科技项目6个,带动乡、村、农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2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年内有江南、江滨获省级技术中心授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有43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高新区、新材料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和农业科技园“一区三园”的基本格局。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年内经省市科技部门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达70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1亿元,增长69.2%。

    专利工作卓有成效。湘潭市继续被国家列为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年内专利申请量408件,比上年增长27.1%。每10万人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一。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年内顺利完成了湘缆、省建三公司子校分离工作,撤并农村中小学108所,促成湘潭师院和湘潭工学院合并组建为湖南科技大学。“普九”水平有新的提高,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达99.8%,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39%以内。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市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97.8%,比上学年提高11.79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达到75%,居全省第二;成人高考录取率达75.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有2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5人次获省级奖励。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30项获省级奖励,1项获国家级奖励。2002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招生2.9万人,在校学生6.2万人;普通高中45所,招生2.1万人,在校学生5.2万人;职业学校58所,招生1.5万人,在校学生4.5万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年内市直三个专业剧团改组重组为湘潭艺术剧院,创作了《女村官》、《螺丝巷》、《郑培民》三个大型剧作。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承办了“3.15”大型文艺晚会,组织了全市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和少儿舞蹈创作活动。文物考古工作有新发现,首次发掘20万年前古人类生产工具——石英砂岩砍砸器,发现100余座越人古墓群,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距今2000余年的越时代文物。年内共举办各种大型文博展览11次。市公共图书馆开展了“读书周”等系列活动,并首次实现了与世界各地图书馆联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齐白石文化艺术中心、白石影剧院已动工兴建。电影发行放映保持平稳,全市农村共放映电影15000余场。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强化了对文化娱乐和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治理。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节目质量明显提高。投入5000多万元的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直管用户达11万多户,联网用户3万多户,传输电视节目48套,图象质量明显提高。年内推出“都市好朋友”、“都市广角镜”等新栏目。中央电视台上稿也有新的突破,专题片《乐魂》、《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分别在中央台三套节目、中央台五套节目中播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77个,卫生技术人员9851人,其中医生4061人,卫生机构床位8439张。全年共接诊病人406.25万人次,传染病控制较好,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82%。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内,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18.2‰。输血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无偿献血达100%,成分输血达70%,居全省前茅。规范药品采购,实行招标管理,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春秋两季灭鼠工作成绩显著,鼠密度比上年下降了8.2个百分点。年内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全国灭鼠先进市、全国灭蟑先进市等三个荣誉称号的复查验收。

    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年内成功引进“八一振邦”足球队落户,共承办甲A比赛14场,创出金牌球市,建成文明赛区。参加第九届全省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三。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市公安局统计,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1.1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44.91万人,女性人口136.26万人;农业人口202.6万人,非农业人口78.5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45‰;死亡率为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5‰,比上年下降0.71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计划内生育率为96.93%,多孩率和意外妊娠率分别控制在0.73%和0.78%。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力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7117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2946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增长5.6%。

    社会福利日趋健全。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数2206张,收养人数1796人;93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364人。福利彩票全年销售2060万元,筹集福利资金218万元。

    城市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全年报建环保新项目156项,拒批18项;执行环保行政处罚案件32起。全市下达限期老污染源治理项目135项,已完成20余项。全市排污费征收稳中有升,共入库2600多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