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2011年江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干区统计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复杂的发展环境,区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筑中心区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1]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4.0亿元,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亿元,下降17.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228.9亿元,增长10.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0.3 : 33.6 : 66.1调整为0.2 : 33.2 : 66.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实现财政总收入85.0亿元,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7亿元,增长20.4%。财政总支出28.4亿元,剔除省市补助支出3.4亿元,净支出25.0亿元,增长20.1%。

 

 

大产业全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08.74亿元,增长12.9%,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1.6%。

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5.7亿元,增长19.1%。其中:省市在我区实施的大项目投资额65.8亿元,下降1.3%;区本级实施项目投资额49.6亿元,下降4.4%(其中工业投资4.3亿元,下降27.4%);房地产开发投资230.3亿元,增长34.2%。

 

 

对外经济: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55626万美元,增长13.1%,其中自营出口额133205万美元,增长11.2%。合同利用外资51878万美元,增长14.2%;实际利用外资23546万美元,增长7.7%。

 

二、行业发展

农业:全年实现增加值0.9亿元,下降17.5%,占GDP的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

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9.3亿元,增长10.8%实现销售产值199.6亿元,增长11.4%,实现利税32.5亿元,增长13.6%,实现利润24.3亿元,增长11.0%。

建筑业[2]全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增长1.4%;资质内建筑业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94.8亿元,增长20.4%、利税9.8亿元,增长22.3%、利润3.7亿元,增长39.4%。

房地产业[3]全年辖区各楼盘共销售房屋8279套,成交面积76.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为148.9亿元,分别比去年下降15.1%、28.5%和3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5434套,成交面积45.5万平方米,成交金额61.4亿元(经济适用房成交2864套,成交面积18.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6.6亿元,分别增长57.0%,37.9%,42.3%);办公用房成交2017套,成交面积24.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0.9亿元;商业用房(商铺)成交821套,成交面积6.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6.6亿元。

[4]: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4亿元,增长18.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264.3亿元,增长23.5%。其中金属材料类816.1亿元,增长4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57.4亿元,增长35.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63.2亿元,下降17.8%;汽车类127.6亿元,同比增长6.5%。拥有52家专业市场,整合提升改造专业市场8家,专业市场成交额362.5亿元,增长7.1%,其中亿元市场成交额345.4亿元,增长7.6%。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征地拆迁:全年完成交地3347亩,拆迁住户1043户,拆迁企业170家,拆迁总面积167.6万平方米。建华二期、同协路及黎明南区块、九堡大桥北接线和天鹤路二期、禾佳路、杨家路等一批道路工程拆迁基本完成。兴隆区块农户和丁桥新城企业拆迁全面启动。

基础设施:实施49条67公里主次干道和40条支小路建设。推进排污设施改造和环境改善,加快艮山东路污水管网修复和红普泵等泵站建设,完成六号港一期、将军河综合整治,新增绿化41万平方米。围绕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实施庭院改善28幢、背街小巷改善34条、截污纳管60项、市政设施改善项目9个、河道清淤15条、屋顶整治3.85万平方米,完成11个老旧小区98.08万平方米物业管理改善,开展150处无障碍设施整治。

安居工程:全区实现拆迁安置房开工61.33万平方米、竣工182.49万平方米,完成水湘等区块回迁安置房1799套。

城市管理:建立社区城管服务室118个,整合城市管理、城管执法两大数字平台资源,“四化”整改率达99.9%,“数字城管”及时解决率不断提高。围绕缓解 “行路停车难”,整合停车库资源,设置停车泊位6692个和1028个“错时停车”泊位。围绕垃圾处置方式改革,在99个生活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参与垃圾分类家庭达6.6万余户。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37万平方米。

安全生产:共发生各类事故133起,下降7.6%,死亡19人,下降13.6%,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4万元,下降17.8%。工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4起,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226万元;发生火灾事故49起,直接经济损失68.3万元;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0起,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19.7万元。

平安创建:全年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972件,调处成功率达97%以上。积极开展“大接访”活动,全年区本级共办理群众信访18744件(人次)。始终保持打防控高压态势,刑事案件立案数6426件,下降0.9%。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和事佬”协会作用,全年共调解矛盾3857件,其中“和事佬”协会调解矛盾797件,调解率为100%。

 

四、社会事业

科技:加大科技投入,区本级投入科技三项经费 9068万元,科技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5.0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现高新技术销售产值112.8 亿元,增长18%。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16 家,新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 8 家。企事业单位申报科技项目立项135项,其中国家级 10项,市级65 项,区本级科技项目立项 60项。全区专利授权量1108件,下降8.05%。

教育:实施23个教育布局调整项目,竣工交付5所学校、幼儿园。做大做强区域优质教育品牌,成立采荷三小教育集团,引进浙师大幼教学院和浙大课程教学研究所等优质教育资源。 

人才:全年引进各类人才7892人,其中博士1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95人,推荐450人参加省、市初中高级职称评审。

文体:全年新建、改建全民健身场所47处,建成基层文化示范(达标)工程6处。全年向基层配送文化演出34场,下基层巡演12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891场,放映电影1452场。全年共出动检查347次,检查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经营场所1666家次,查缴音像制品、书刊、电子游戏机等违法物品4.5万余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44件,查处率、结案均达100%。

卫生全区拥有综合医院8个(专科医院4个),区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个,妇幼保健院1个,门诊部23个,诊所38个,卫生所4个,卫生站20个,医务室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3个,其中本年新增1家。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

五、人民生活

人口年末常住人口69.1万人。户籍人口 35.1万人,增长3.2%,其中:非农业人口34.4万人。按性别分:男17.4万人,女17.7万人,性别比为98.3 :100(男/女);全年出生4548人,出生率13.2‰。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口密度为3371人/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分布情况

街道 社区、村个数(个) 人口数(人)
凯旋街道 14 49245
采荷街道 15 71322
闸弄口街道 17 56618
四季青街道 12 28133
彭埠镇 14 45958
笕桥镇 18 41757
丁桥镇 18 21503
九堡镇 21 36401
合计 129 350937
年龄段 人数(人) 占总量比例%
18岁以下 54965 15.7
18-35岁 83258 23.7
35-60岁 145084 41.3
60岁以上 67630 19.3

 

居民收入:据市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65元,增长13.4%。从居民家庭总收入的构成情况看,财产性收入增幅居各项收入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362元,同比增加13.0%。

就业和再就业:全区共建立6个援助服务中心和55个就业援助服务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8341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达16881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626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再就业4523人。残疾人就业率达98.6%。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7028    人,净增17598 人,增长12.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3.02% 。当年办理退休人员2574人,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企业退休人员54052人。发放失业救济金2199万元,救济 19741人次。

 

注:

[1]增加值增长速度均为可比价。

[2]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利润、利税为快报数。

[3]房地产业数据来源于房管局。

[4]商品销售额为快报数(含产业活动单位)。

[5]本公报中的“增长(减少、下降)”除特别说明外其他均与上年同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