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宁海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 海 县 统 计 局

(2021年3月)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推进“四大革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福祉保障有力,跻身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八位。

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2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54.75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319.6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6.7:49.1:44.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2020年宁海县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亿元) 增速(%)
生产总值 722.55 3.4
  农林牧渔业 50.07 2.7
工业 306.59 3.3
  建筑业 48.55 -3.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49 2.9
  批发零售业 69.03 5.0
  住宿和餐饮业 11.55 -6.7
  金融业 41.25 6.6
  房地产业 63.47 8.8
  其他服务业 110.55 3.6
营利性服务业 47.63 5.0
非营利性服务业 62.93 2.5

注:本表数据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财政收支。全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3.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中央级财政收入36.06亿元,下降6.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91亿元,增长2.9%,其中:税收收入49.21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86.7亿元,下降4.5%,其中,教育支出19.47亿元,增长14.3%,节能环保支出1.01亿元,增长38.2%。

经济主体。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870户,内资企业3909户,其中私营企业3394户,外资企业11户,个体工商户992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6户。截止年底,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1315户,内资企业22654户,其中私营企业21559户,外资企业370户,个体工商户5701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75户。引导完成个转企199家,其中转型为公司制企业172家,分别增长45.3%和79.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6.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9%。从八大类来看,价格同比呈现“七升一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9.0%、4.0%、2.1%、0.7%、0.6%、0.4%、0.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3.1%,猪肉价格上涨37.2%,鲜菜价格上涨15.3%,水产品价格上涨3.7%。

农业和农村

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06亿元,增长2.7%。粮食播种面积23.32万亩,总产量8.56万吨,增长2.1%。蔬菜、果用瓜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0%和0.3%。禽肉总产量0.14万吨,增长13.4%。水产品总产量16.53万吨,增长3.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5.88万吨,增长3.1%。荣获“2020年度茶叶百强县”称号。“宁海珍鲜”注册成为全市首个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白枇杷、青蟹、蛏子等9个特色农产品入选“宁海珍鲜”首批推荐产品。新认定市级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5个、现代农业庄园3个,新增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级3家、省级9家,打造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55个,1个生态茶园、2个精品果园、2个道地药园携手创成省种植业“五园”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4%,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100%,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成功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

新农村建设。全年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街道)2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4个,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3个。总投资3027.7万元,完成14个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工程。拆除危旧房1.37万平方米,外立面改造0.2万平方米,道路硬化7.16万平方米,路灯建设266盏,雨水排水设施建设0.39万米,村庄及庭院绿化1.32万平方米,河道整治0.14万米。新建生活垃圾集中设施43个。

水利建设。全年完成重点实事工程投资11.64亿元,加速推进东部沿海和城区防洪排涝、海塘除险加固及提标、小流域整治等工程,全面完成农饮水达标提标任务,中堡溪获评省级“美丽河湖”,西林水库正式供水。

工业、建筑业和用电

工业经济。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6.59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9.55亿元,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969.48亿元,增长4.9%,实现销售产值952.4亿元,增长4.6%,其中内销719.48亿元,增长11.0%,出口交货值232.92亿元,下降5.3%;实现营业收入979.57亿元,增长5.4%,实现利税总额90.9亿元,下降1.7%,利润总额63.73亿元,下降1.6%。综合实力50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9.05亿元,增长4.3%。全年全县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1.4%。

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4.61亿元,比上年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71.6亿元,增长3.6%,新产品产值率达38.3%。“246产业”增加值161.28亿元,增长9.0%,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百分点。健康制造、绿色石化、时尚制造、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3%、23.2%、10.0%、9.1%和5.2%。十七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6.55亿元,增长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5.34万平方米,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3万人。

用电量。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9.32亿千瓦时,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0.49亿千瓦时,增长13.4%;第二产业用电量25.65亿千瓦时,增长4.3%,其中,工业用电量25.35亿千瓦时,增长4.4%;第三产业用电量5.1亿千瓦时,增长5.0%;城乡居民用电量8.08亿千瓦时,增长11.0%。

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1.0%,其中:民间投资增长4.5%,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建安工程投资和交通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0%、5.6%和11.8%。工业投资增长15.1%,全年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1个;市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家,培育企业1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家,培育企业1家;147个新产品列入市级试产计划;新增省内首台(套)产品5个,浙江制造精品3个。

房地产投资。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7%,商品房施工面积582.35万平方米,增长25.7%,竣工面积81.35万平方米,增长26.4%,商品房销售面积88.77万平方米,增长11.3%。

贸易、交通、旅游和会展

贸易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0亿元,增长1.5%。网络零售额170.9亿元,增长17.3%。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54家,实现交易额48.5亿元。跨境电商出口额9.2亿美元,增长32.4%。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17.39亿元,增长4.8%。其中,出口302.26亿元,增长9.5%,进口15.12亿元,下降43.4%。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我县主要出口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216.67亿元,增长0.4%,占全县出口总额的7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7.02亿元,下降22.9%,占全县出口总额25.5%。贸易方式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296.5亿元,增长10.0%,占全县出口总额的98.1%,比重较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66.66亿元,下降20.5%,其中出口64.95亿元,下降19.9%。

招商引资。全年共新批外资企业19个,增资项目8个,减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下降4.3%,完成目标任务的105.1%;引进浙商回归资金82.6亿元,增长27.0%,完成目标任务的137.7%;引进市外内资100.52亿元,增长43.3%,完成目标任务的139.6%。

交通业。全年完成交通总投资14.7亿元,全县公路总里程1651.9公里,公路密度8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71公里,一级公路200.6公里,二级公路64.63公里,三级以下公路1311.96公里。年末拥有各类营运车辆2456辆、船舶54艘。全县完成旅客运输量101.0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0.81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270.88万吨,货物周转量72.62亿吨公里。基于集士驿站模式的农村物流生态联盟项目分别入选了交通部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项目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第二批农村物流创新发展项目。全国首个县级“网约巴士”正式投运。

旅游业。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1879.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0.9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783人次,入境旅游收入24.75万美元。森林温泉度假区获省级考核优秀,前童古镇创“5A”景区、十里红妆小镇和宁海湾海岛休闲度假项目列入浙东唐诗之路建设重点。葛家村、双林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成省级A级景区村庄46个,其中3A级8个。

会展业。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2个,参展企业785家,标准展位1480个,展览面积9.24万平方米,人流量24.66万,成交额达11.29亿元。成功举办第十八届徐霞客开游节暨“中国旅游日”十周年浙江省主会场活动,全域旅游暨非遗成果展等10项活动。

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75.88亿元,增长8.6%,比年初增加69.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845.22亿元,增长7.0%,比年初增加55.2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36.48亿元,增长17.7%,比年初增加171.0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127.73亿元,增长17.8%,比年初增加170.39亿元。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国有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地方性法人机构1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村镇银行1家。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31%,较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全县共有上市企业6家,其中今年分别新增上市企业、IPO过会企业各2家,新增甬股交挂牌企业30家。

保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1.05亿元,增长1.9%。其中:财产险7.66亿元,增长11.7%,人身险13.39亿元,下降3.0%。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5.89亿元,下降3.5%。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4.01亿元,下降4.4%,人身险赔付支出1.88亿元,下降1.5%。年末共有54个保险机构数,其中:产险34个,寿险20个。

科技、教育和人才

科技创新。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累计达239家;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2家,累计达1374家;技术交易额实现8.4亿元,增长28.9%;9个项目列入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计划,立项数量创年度历史新高。新增国家级外专引智项目1个、市级引智项目1个。全年专利授权量4190件,其中发明专利17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68件。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项目(培育类)2家,专利导航项目2家。新认定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1家,首次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4家。

教育事业。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84所,在校学生总数8.6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0.93万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0.85万人;初中21所,在校学生2.19万人;小学51所,在校学生4.63万人;幼儿园95所,在校学生2.31万人。全县在编教职工5269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9%,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为99.9%,适龄“三残”儿童学前段、义务段入学率达100%。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同乐老年学堂”挂牌,城中小学(一期)、越溪中学教学楼、城西小学、桃源中心幼儿园、蔚特幼儿园投入使用,高中段学校校舍改造提升工程完工,海亮“宁海公学”、哲圆教育动工建设。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390万,落实各项帮困助学政策,各类助学奖金共计0.98亿元,公办学校接纳外来民工子女1.82万人。

人才开发。年末新增人才数19587人,其中博士51人,硕士305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300人;全年引进大学生7600余人,增长55.0%。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56名中青年优秀专技人才入选首次开展的县“131”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打造宁海专技人才品牌工程。首推额度为5亿元的“优才贷”,为人才创业创新赋能。培养“三位一体、四方联动”应用型人才7200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全年新增县级非遗项目名录18项、代表性传承人36人、传承基地26个。成功创建市星级图书分馆12家,新建城市书房2家、“书循环”捐赠点和流动图书站36个。前童镇获评全市唯一的省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得心坊艺术馆获评市二星级博物馆。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案例入围全国县域优秀案例。全年制作播放各类专题片、微剧、微电影等280多期,推出“宁海牛制造”等主题宣传40余个,央视录用70条,浙江卫视录用53条。精心组织电视问政2期,着力推出“主播帮帮帮”栏目,深化“百姓事马上办”,累计播出30多期节目,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700余件次。新媒体“看宁海”客户端注册用户超18万,抖音号“直播宁海”粉丝量达12万+,“宁海新闻”微信号粉丝数达到28万+。

卫生健康事业。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新建14个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建立790人的核酸采样人员库、36人的实验室核酸检测人员库,组建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开展各类培训、演练130余场次。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466家,床位数3471张,卫生技术人员5389人。孕产妇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3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开展卫生创建扩面提质三年行动,新申报创建国家卫生镇3个。扎实推进国家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试点、省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托育机构备案“一件事”改革并被列为全市试点。

体育事业。全年新建体育公园9个,全民健身广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3个,笼式足球场3个,百姓健身房13个,对10个小康村进行了体育设施提升。人均体育面积达到2.48平方米,远超全省平均1.97平方米的标准。宁海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被评为宁波唯一的中国新美步道,成功入选浙江省十佳运动休闲绿道。成功举办2020宁海越野挑战赛、环中国自行车业余赛(宁海站)、“5.19”徐霞客古道欢乐跑。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争优攻坚行动,全年完成城乡争优项目投资177.64亿元,公共设施投资完成27.57亿元。新开工建设双水路、金竹岭巷等5个重点市政项目,开工率达100%;建成环南中路、民生东路、时代西路等15条市政道路,建成办证中心西侧等18个停车场2335个公共停车位,建成环保能源发电项目、时代大道管线下地工程。完成天明西路绿化提升等一批绿化工程,绿道建设30.1公里。积极推进老小区改造工作,完成园丁楼、腾达小区、正学公寓等3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684户14.63万平方米,改造安置用房1212套。

生态文明建设。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市控以上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和达标率保持100%,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大气环境优良率达到93.7%,比去年提高1.9%,PM2.5 浓度均值23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微克/立方米。全年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7公里。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5位并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连续三年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第二。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年末全县总户数242772户,户籍人口633255人,其中:男性人口326102人,女性人口307153人,分别占总人口51.5%和48.5%。出生人口5003人,出生率为7.02‰,死亡人口3928人,死亡率为5.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

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88元,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652元,下降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66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777元,增长4.7%。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城乡居民收入比1.77:1,较上年进一步缩小。

社会保险。年末全县本地户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50.06万人,参保率98.0%;城乡居民医保参保40.02万人,本地户籍参保率99.9%。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参保率达10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7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08万人。

就业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598人,完成市级年度目标14400人的163.9%;城镇登记失业率1.29%;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69人,就业率38.2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56人,就业率50.73%;新增创业实体14071个,创业带动就业人数56284人;创业担保贷款8985万元,增长35.2%。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全县共有低保对象6752户9605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1902万元,特困供养金1157万元,临时救助金515万元。建立健全孤儿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县、乡镇(街道)二级联网审批。全年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7324张,实现村社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平安宁海”建设。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起,死亡人数8人,分别下降33.3%,71.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起数7起,下降50.0%,死亡人数4人,下降33.3%。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总量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

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