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北辰区统计局
2025年6月27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建设“经济强区、魅力北辰”的深化拓展之年。北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开展“辰兴十干·五解五促”主题活动,以“三新三量”为突破口和主抓手,在应对多种风险挑战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一、综合
经天津市统计局统一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为764.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328.01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429.49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0.9:42.9:56.2。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2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税收收入42.45亿元,增长4.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1%。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13.26亿元,企业所得税7.48亿元,房产税5.86亿元,契税4.62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城乡社区支出42.73亿元,教育支出17.89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1.3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94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70亿元。
新动能发展势头向好。京津医药谷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同步启动科创孵化中心建设和产业招商,京津医药谷启动科创孵化中心建设,中核同辐、华银康等60个优质项目进驻运营。智能制造谷优势聚集,茵梦达全球产线最全的电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户。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规上工业比重达46.1%,以天士力现代中药、天士力圣特、弗兰德等为代表的142家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3%,占比排名全市第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1%,占比排名全市第3。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满足多样化企业群众需求。组织召开联席会议4次,聘任25名营商环境监督员。推行综合窗口“7S”服务,累计提供咨询引导服务36600人次,提供延时服务91次,推广网上中介超市164个。整合招商引资、注册开办、准入准营、项目建设、生产经营、清算退出6大服务场景,推行“招商即服务”等16个服务内容,梳理119个高频服务事项,汇集44个部门工作职责形成服务流程完整拼图,组织各类对接交流会20余场。发布“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清单12项。
民生保障持续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推进,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42场,为7378家次企业发布招聘岗位19.42万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460人,开展创业培训4780人,发放创业培训补贴40.55万元,为重点群体创业提供强力支撑。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联系率100%,帮扶就业率95.68%。社会保障网络织密织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5933人,排名全市第7。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13万人、15.85万人、19.41万人。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人才引领持续发展。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402人。累计推荐10人次高层次人才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类专项资助,5名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6名技术技能人才成功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留学创业人员入选天津市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专项资助。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评审通过正高级7人、副高级16人、中级8人。组织参加“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获得3金4银9铜以及21个优胜奖,奖牌榜、总分榜均位列全市第二名。
二、农业、农村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粮食播种面积14.0万亩,增长4.6%;蔬菜播种面积2.0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粮食产量5.8万吨,增长5.2%;蔬菜产量7.7万吨,增长2.0%;生猪出栏3.4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牛出栏1.8万头,增长77.2%;羊出栏4.4万只,增长16.9%;家禽出栏3.3万只,增长6.5%;猪牛羊禽肉产量0.9万吨,增长36.0%,禽蛋产量1.2万吨,增长15.6%。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1.25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建设隆平高科良种研发中心,晟鸣农业规模化蛋鸡养殖项目投产运行。培育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2个。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垃圾收集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青光村、郝堡村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验收。推进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核发全区首宗集体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全面完成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各项工作。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工业增加值3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0.5%。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80家,实现营业收入1818.2亿元,下降5.6%;实现利润总额64.2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7.9%,比上年末降低0.2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向好。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231家,完成总产值61.9亿元,增长12.5%,其中,在外省市完成产值18.4亿元,增长12.3%。竣工产值18.2亿元,增长48.7%。
四、服务业
全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7.8%;金融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长6.8%;房地产业增加值63.5亿元,增长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4.7亿元,下降4.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0.1亿元,比上年下降7.2%。
商业市场稳步恢复。全年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9.0%,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1.6%,其中限额以上营业额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9%,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2.6%和119.1%。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52.3%。
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15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5.8%,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分别增长259.4%、14.9%、26.6%、28.2%、13.8%。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4.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2%。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4.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8.0%。民间投资增长0.8%。
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5.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9.0%。保障性住房占全区商品房销面的44.7%。
六、金融业
2024年末,全区31家银行存款余额为1546.93亿元,比年初增加103.1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54.12亿元,比年初增加71.71亿元。贷款余额为1176.60亿元,比年初减少3.45亿元,存贷比为76.1%,其中,投放区内贷款余额991.13亿元,比年初增加93.14亿元。
七、开发开放
进出口规模创新高。202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333.6亿元,同比增长18.3%,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总量排名全市第2,增速排名全市第3,高于全市增速17个百分点。净增量51.4亿元,贡献全市净增量的49.4%。其中,出口总额278.2亿元,同比增长21.6%,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市第2;进口总额55.4亿元,同比增长3.9%。
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全年共有产业到位项目109个,到位额93.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7%。引进有注册资本的首都资源项目200个,协议投资额10.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引进河北项目684个,协议投资额8.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1%。全年共落地重点项目242个,产业项目到位额91亿元。
八、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举办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成立大会,通用机床全国工程研究院、天锻压力机智能化改造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建京津冀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和低空经济产业与安全研究院。京津医药谷启动科创孵化中心建设,中核同辐、华银康等60个优质项目进驻运营。智能制造谷优势集聚,茵梦达全球产线最全的电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户。全年市场化引进北京、河北注册项目884个、新设机构55家,落地项目21个、协议投资总额105.6亿元。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高成长性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77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7家、“小巨人”企业17家、雏鹰企业386家、瞪羚企业36家,累计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家,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表彰,“工业母机创新联合体”入选市级创新联合体,河工大先进装备研究院被认定为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信创、化学药品制剂等产业链保持两位数增长。培育智能制造项目7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累计达到22个,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
九、能源、环境
2024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上年增长0.1%。规模(限额)以上在统单位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03.2万吨标准煤,增加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1.7万吨标煤,增长2.7%。扎实做好“双碳”工作,全区新能源发电并网达15.8万千瓦时,更换新能源叉车262辆、重型新能源货车125辆,新能源车替代快速推进。
2024年,新建朝阳路、宜兴路、北辰西道和柳滩4座口袋公园占地1万平米,完善建成区公园绿地系统布局,方便市民就近游园休憩。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整行动,治理脏乱问题点位600处,清理垃圾330余吨,累计修剪行道树1100株、绿篱19万平米,清理绿地垃圾45吨,维修公园设施120处。
2024年,全区大气环境质量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8%,优良天数比率65.8%,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7天,同比减少11天,减排挥发性有机物300吨。全区地表水断面达标率60%,优良水体比例30%,无劣V类水体。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市级以上环保绩效企业达到84家,整治67个入河排污口,清理问题突出点位663处。严格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层地下水水位逐年回升。
十、交通、文化旅游
2024年,全年货运量329万吨,货物周转量57458万吨公里。客运量37.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 1363.8万人公里。全区共配发道路运输营运证8400个,共计吨位 302519.23 吨。其中,配发道路运输营运证830个,共计吨位 8083.01 吨。完成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11人次,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证件初学528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考核1032人。
2024年,举办十九届“北运河之夏”和谐文化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50余场,区图书馆全年无假日开馆服务群众长达3500多小时,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80多场,举办第十三届“元宵节猜灯谜”活动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新华社关注报道。区文化馆组织各类文艺活动160多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普查覆盖率100%。成功申报2处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曙光水镇非遗体验馆获评市级非遗与旅游融合重点项目。新认定28名第六批区级非遗传承人。新建更新健身园、足篮球场等运动场所68处。助力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厂房,建成集体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悦动辰星体育乐园;助力盘活村集体闲置用地,引入吉姆国际冒险世界,打造京津冀地区旗舰版户外家庭亲子游目的地;助力盘活老旧闲置景区,打造龙顺源璟旅游度假区。
十一、教育、卫生
2024年末,全区现有小学49所,初中13所(其中包括体育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十二年制学校2所,高中5所,完全中学2所,中职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体育中学1所,成人学校15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青少年宫1所,科学技术馆1所,教师发展中心1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1所。幼儿园12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6所、民办园65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9所)。在校学生83325人,其中,幼儿园包括民办园及校内园所总计17517人,小学38872人,初中16101人,高中阶段7465人,中职学生3155人,特殊教育215人。
2024年末,全区现有国办医疗机构17个,在职职工1745人,其中管理人员97人,专业技术人员1681人,工勤人员14人。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开展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远程医疗服务7.28万人次,完成双向转诊2.00万人次,医共体基层就诊率达到57.74%。全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社区医院。新建15个胸痛救治点,结合全区2个胸痛救治中心,15个胸痛救治单元,全区“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三级胸痛救治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建成社区托育服务机构14个,全区托位总数达3765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01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23万人,乡村人口6.0万人,城镇化率为93.63%,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49.78万人。
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31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01元,增长4.3%。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2593元,增长1.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3296元,增长0.3%。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可能因后续统计调查、行业分类标准变化等因素而有所调整。
2.地区生产总值是天津市统计局统一初步核算数,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除区统计局外,相关数据提供部门还包括: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政务服务办、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投促局、区城管委、区生态环境局、区运管局、区文旅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公安北辰分局、北辰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