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稻城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与发展实际,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经甘孜州统计局统一核算,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275万元,同比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7613万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9722万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0940万元,增长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22.7%、70.6%,分别拉动经济(GDP)增长0.4、1.5和4.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2204元,增长4.3%。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8351万元,增长4.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0%,较上年降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30万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2238万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38683万元,增长6.6%。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65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594万元;牧业产值为24567万元;林业产值9061万元;渔业产值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34万元。

(一)农业。种植业全年完成农作物总播面55909.68亩,较上年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483亩,较上年增长1.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338.68亩,蔬菜播种面积525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9743吨,增长1.1%;油料产量995.4吨,减少9.7%;水果产量383.55吨,增长3.7%;蔬菜产量6597.55吨,增长1.9%。

主要农产品产量

品名 产量(吨) 增速(%)
粮食总产量 9743 1.1
其中:青稞 4570 10
小麦 725 20.2
玉米 2039 -0.6
薯类 2409 -12.3
蔬菜产量 6597.55 1.9
水果产量 383.55 3.7

(二)畜牧业。养殖业收益明显,畜牧业稳中向好。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02890头匹只,增长0.3%。其中:大牲畜存栏82374头,增长3.3%,牛存栏80678头,增长3.9%,马、骡存栏分别为1195匹、501匹;羊存栏1255只,减少47%,生猪存栏19261头,减少5.9%。全年各类牲畜出栏31681头匹只,其中:牛出栏16611头、羊出栏1036只、猪出栏14034头。全年肉类总产量3158吨,减少2.6%,其中:牛肉产量2075吨、羊肉产量18吨、猪肉产量1049吨、禽肉产量16吨。

主要畜产品产量

指标 数量   增速%
年末各类牲畜存栏(头匹只) 102890 0.3
年末大牲畜存栏数(头匹只) 82374 3.3
年末生猪存栏数(头) 19261 -5.9
年末羊存栏数(只) 1255 -47
猪肉产量(吨) 1049 -2.8
牛肉产量(吨) 2075 -0.8
羊肉产量(吨) 18 -65
禽肉产量(吨) 16 -20
牛奶产量(吨) 3014 -5.0

)林业落实管护人员996名对全县国有森林管护面积556.71万亩(其中新增重点公益林管护22.4万亩),集体公益林23.56万亩,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18.16万亩,湿地35.33万亩,草原132万亩依法进行管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4.22%,草原植被盖度达86.10%;开展林草湿违法图斑核查工作,完成省州下发林草湿违法图斑核查61个,办理林草行政案件17起,行政处罚没收入42.28万元;完成林地使用审批6起,办理跨乡界虫草采集证590张;编制完成《稻城县2024年度农村自用材(薪炭材)采伐管理实施方案》,采伐农村自用材850立方米,薪炭材635立方米。9个林业工作片站为监测点,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监测调查,全县监测覆盖率达98%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85%,无公害防治率达95%,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检疫率达97%以上。

(四)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狠抓农机推广,总动力达7.1万千瓦,完成机耕5.685万亩、机播1.89万亩、机收3.48万亩;狠抓科技推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积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完成农户厕所改造0户,推进“厕所革命”整村改造0个。狠抓城乡提升,县城被评为全州“最美县城”,香格里拉镇被评为全州“最美乡镇”,亚丁村、仁村、吉乙二村被评为全州“最美村寨”。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3个。

三、人口

全县户籍户数6454户,户籍人口3.13万人,降0.17%,其中:男性1.57万人,女性1.56万人;全县户籍总人口中藏族人口3.06万人,占97.65%。

全县常住总人口3.43万人,同比增0.9%,城镇人口0.92万人,城镇化率26.82%,较上年增长1.23个百分点;乡村人口2.51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

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28万元,增长2.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额5523万元,增长34.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额2286万元,下降6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98819万元,增长6.3%。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户数79户,主要以电力、水生产、供应砂石采选和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实现工业增加值15535万元,同比增长25%。

五、贸易

全县限额以上企业5家、限额以上个体户19家、限额以下抽样调查单位6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48.1万元,增长4.2%。按所在地分:城镇31181.6万元;乡村20966.5万元。按行业分:批发业4194.3万元;零售业23006.8万元;住宿业11329.3万元;餐饮业13617.7万元。

六、财政

财政收入呈现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83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3308万元,下降21.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124万元,同比6.7%。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57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24亿元,同比增长6.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67亿元,同比增长14.4%。

七、交通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69.795公里,其中:国道320.03公里,省道275.039公里,县道169.345公里,乡道493.715公里,村道311.666公里。建成县级客运站2个,乡镇客运站13个,村级招呼站81个,开通农村客运线46条,客运车辆235辆。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教育惠民和“三免一补”政策,2024年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50.55万元,发放建档立卡户学生资助经费75.75万元、寄宿制补助经费495.47万元、营养餐补助357.36万元,免除教辅9.78万元。通过持续投入,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县358名初中毕业考生有333名被录取升学,录取率达9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98.5分的优良成绩顺利通过州级复核、省级督导评估。中小学校共10所,其中:小学8所,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4905人(小学生2438人,中学生1261人);教师359人(小学教师242人,中学教师117人);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净入学率100%,小学五年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小学招生414人,初中招生451人。全县幼儿园14所,在园人数1206人,教师52人。

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县人民医院“二甲”,中藏医院“二甲”已创建完成,完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二乙复审,建立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31204份,建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255.96万元,累计救助470人;狠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100.22万元,“特别扶助”178.56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1%;全县卫生机构1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81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7人,医疗机构门诊人次达130953人次,住院人次达1605人次。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0元,同比增长8.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98元,同比增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21元,同比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962元,同比增长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17元,同比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562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34.7%.

全县开展技能培训661人次,新开发公益性(类)岗位515个,推荐1482人外出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20人,建立三级劳务体系,引导群众就近务工1371人,实现劳务增收1461万元。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5061人,同比增长-1%。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5854人,同比增长-0.6%。全县敬老院1个,养老床位达59张。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484人,其中: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244人。

十、文化旅游

全县接待游客413.47万人次,同比减少4.4%;实现旅游收入45.81亿元,同比减少3.9%。全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一、安全生产

严格实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公共消防、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旅游行业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检查1448次,综合检查41次,查处各类安全隐患937处,行政处罚166起,全年未发生一起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备注:

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指标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GDP按年平均常住人口核算。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县卫生健康局提供数据,户籍人口来源于县公安局。

4、教育数据来源于县教育局,卫生数据来源于县卫生健康局。

5、其余相关数据均来自县级各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