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两区两地”建设,实现经济向好发展,民生福祉保障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综合
行政区域。全区行政区域面积410平方公里。辖7个镇、3个街道。
基层政权组织。年末全区有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17个居民小组,90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880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人口。在户籍人口统计年度内,全区公安户籍登记总户数101962户,户籍总人口270468人,其中乡村人口177446人,城镇人口93022人。城镇人口占户籍总人口比重34.4%。全年出生人口932人,出生率3.43‰;死亡2650人,死亡率为9.74‰,人口自然增长率-6.31‰。
2024年末常住人口21.2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下降0.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5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8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44.49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8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24.1:61.2调成为13.9:25.0:61.1;三次产业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2.5和4.6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557元,比上年增长9.0%。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与上年上涨0.2%,其中食品烟酒类比上年下降0.2%,衣着类下降0.9%,居住类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6%,医疗保健类下降0.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6%。
非公经济。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6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9.6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3.55亿元,增长7.3%。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5:22.3:56.2调整为20.9: 25.2: 53.9。民营经济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5.5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2024年末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838户,其中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405户;私营企业469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9户;个体工商户15528户。
“四上”单位。2024年末全区共有“四上”单位34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个、有经营活动的资质建筑业企业14个、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7个、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104个、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84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6个。当年新入库“四上”单位36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个、有经营活动的资质建筑业企业1个、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0个、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25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个。当年新入库“四上”单位净增加1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个、有经营活动的资质建筑业企业1个、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3个、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17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个。
二、农业
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70亿元,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27.31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1.75亿元,增长11.7%;畜牧业产值13.63亿元,下降1.0%;渔业产值3.28亿元,增长2.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73亿元,增长8.6%。
种植业。2024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3763公顷,比上年增加3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417公顷,增加2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9695公顷,增加438公顷。粮食产量121719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0326吨,增长2.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12158吨,增长4.1%。
畜牧业。2024年全区肉类总产量18987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203吨,下降5.6%;生猪出栏17.00万头,下降8.7%;牛出栏811头,下降9.9%;羊出栏5.63万只,下降16.5%;家禽出栏 307.66万只,下降8.2%。
渔业。2024年水产品产量18733吨,比上年增长4.7%。
水利建设。2024年末累计建成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24座、水电站1座、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0处(含城市管网延伸处数)、泵站122处、水闸41座、塘坝2957座、窖池1415座、机电井9361眼。全年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总量12211.03万立方米,实际供水量6320.083万立方米,年末中型灌区7处,累计有效耕地灌溉面积13.75千公顷,达标堤防12.74公里。
三、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工业。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5.5%。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6.0%,食品制造业增长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54.5%,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8.7%,家具制造业增长58.8%,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11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1%,医药制造业增长10.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8%,金属制品业增长13.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4%,汽车制造业增长3.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9.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长13.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5.0%。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亏损面9.5%,缩小3.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7.9%,降低1.8个百分点。
建筑业。2024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资质(包含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4个,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082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4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8.2万平方米。
服务业。202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08.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1.04亿元,增长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7.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06亿元,增长11.0%;金融业增加值7.67亿元,增长7.9%;房地产业增加值6.52亿元,下降1.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6.99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9.89亿元,增长18.8%,利润总额-0.32亿元,下降218.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60亿元,比上年增长7.7%。从三次产业投资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65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11亿元,增长50.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84亿元,下降2.6%。技改投资10.85亿元,增长21.3%;民间投资57.88亿元,增长36.0%。本年施工项目342个,新开工项目195个,投产项目122个。
房地产。2024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商品房施工面积46.57万平方米,增长37.5%,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9.77万平方米,下降7.8%;商品房销售面积25.9万平方米,下降1.0%;商品房销售额10.54亿元,下降10.6%。
五、国内外贸易
商贸。2024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5.27亿元,增长6.1%;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05亿元,增长5.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1.05亿元,增长43.0%;零售业零售额67.68亿元,下降1.6%;住宿业零售额0.33亿元,增长32.3%;餐饮业零售额18.26亿元,增长4.8%。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88.90亿元,增长6.4%;餐饮收入额18.42亿元,增长4.2%。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零售额55.65亿元,增长12.9%,限额以下51.67亿元,下降0.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3亿元,增长2.2%。
进出口。202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32765.71万元,进口总额360.01万元,出口总额32405.70万元。
六、财政税收
财政。2024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5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7934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514万元、增长18.9%;公共安全支出8823万元、增长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649万元、增长5.3%;科学技术支出1075万元、增长27.7%;卫生健康支出16285万元、增长1.2%;教育支出34406万元、增长0.1%;节能环保支出2809万元、下降29.1%;城乡社区支出38206万元、下降2.1%。
税收。2024年全区实现税收收入72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9.19%,其中私营企业税收4952万元、外商企业税收1838万元、港澳台企业税收328万元、个体税收305万元。
七、教育和科技
2024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技工校、职业培训机构)27所,在校学生19579人,教职工1577人,其中专任教师 1527人。
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100 %。全区共有小学13所,招生1383人,在校小学生9740人;普通中学11所,其中初中招生1700人,在校初中生5364人,高中招生935人,在校普通高中生281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23人,在校生107人。
职业教育。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数520人,在校学生1553人。
科学技术。2024年,新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市级中试平台2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中小企业研发机构2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户、复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个、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户。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省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中小企业研发机构14个、市级创新创业团队4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孵化器1个,市级中试平台2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个、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户、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
专利。2024年新增专利授权量180件(其中发明13个、实用新型144个、外观设计23个)。专利实施统计新增产值3.2亿元,新增利润和税收0.67亿元,其中重大专利统计新增产值1.04亿元,新增利润和税收是0.18亿元。
八、卫 生
2024年末有卫生机构258个。其中:医院7个(公立医院5个,分别是市三医院、市五医院、市六医院、市社会福利和康复治疗中心、区中医医院;民营医院2个,分别是长生医院和松意医养康复医院),专业卫生机构3个(区疾控中心、区保健院、执法大队),基层医疗机构2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村卫生室144个,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9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5108张,卫生技术人员238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42人,注册护士1226人。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230.39万人次。
2024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累计报告法定传染病14种,发病4671例,累计发病率为2064.02/10万,报告发病率较去年上升26.55%,死亡19例(均为艾滋病)。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乙类传染病报告10种1209例,发病率534.23/10万,与去年同期比上升11.43%;丙类传染病报告5种3462例,发病率1539.79/10万,较去年同期上升32.85%。
2024年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1.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33‰。
在生育人口统计年度2024年度(报告期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共出生901人,育龄妇女37502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3580人。符合政策生育90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100%,其中一孩出生533人、二孩出生300人、三孩出生60人。
九、环境与安全生产
环境。2024年全区环境空气共监测364天,总体达标天数为286天,总体达标天数比例为78.6%,其中优级天数91天,良级天数195天;总体超标天数比例为21.4%,其中轻度污染54天,中度污染22天,重度污染2天。2023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增加31天,优级天数增加17天,良级天数增加14天,轻度污染天数减少27天,中度污染增加4天,重度污染减少2天。全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55.3微克每立方米,与2023年比较下降8微克每立方米,下降10.8%。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40.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4.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2.6%。二氧化氮浓度为20.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减少12.3%。二氧化硫为5.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1.7%。臭氧浓度160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4%。一氧化碳浓度0.7毫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2.2%。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增加了7.4个百分点,PM10、PM2.5日均值分别下降了10.8%、12.6%。省控雷公滩断面平均水质值达地表水III类,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安全。2024年全区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443万元。连续17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6.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3%。
就业。2024年全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920人,比上年增加8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社会保险。2024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8万人(含退休3.16万人),其中,个体参保人数1.82万人,单位职工参保人数1.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7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99万人。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5021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3998人。
最低生活保障。2024年末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76人,全年累计保障城市低保46316人次,发放低保金2015.44万元,月人均补助435.15元。年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74人,全年累计保障农村低保129314人次,发放低保金3259.43万元,月人均补助252.06元。保障农村特困对象26935人次,发放供养金2239.26万元。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为35.82%。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贡井统计年鉴-202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依据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自贡市统计局对2023年贡井区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GDP同期数(2023年)为最终核实数据。
[4]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
[5]2020年完成的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各地区均有较多农村地域被认定为城镇,城乡属性和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四川调查总队按全省城乡属性变化后的新口径对2023年各市县居民收支数据进行核算,并按可比口径计算与上年同比增幅。
[6]公报中行政区域、户籍人口、市场主体、渔业、对外贸易、财政、税收、教育、科技、卫生、环境、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7]物价水平来自“12月全市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