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攻坚克难、实干争先,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全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式现代化扬中新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67亿元,可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增加值354.79亿元,增长6.42%;第三产业增加值293.31亿元,增长6.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5.7%。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同期的2.98:53.85:43.17调整至2.8:53.2:44。
二、农 业
农业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4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种植业产值20.69亿元,增长4.60%;林业产值1.37亿元,增长3.68%;牧业产值1.75亿元,下降15.24%;渔业产值6.14亿元,增长6.63%。粮食播种面积10.80千公顷,比上年增播1.27%;粮食总产量7.67万吨,比上年增产0.83%,其中,秋粮总产量5.25万吨,减产0.33%。油料种植面积0.92千公顷,比上年增播3.03%;油料总产量2685吨,增产8.18%。蔬菜种植面积4.4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0公顷。主要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298吨,比上年减少27.16%;家禽出栏64.15万只,减少15.94%;禽蛋产量4160吨,增长11.98%。
渔业布局不断优化。全年水产放养面积1.9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8199吨,新增标准化改造池塘520亩,特色水产工厂化养殖面积20万平方米,河蟹标准化养殖面积6900亩,刀鱼特色化养殖规模达75万尾。
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提升,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000亩,成片开发占用补建高标准农田1300亩,全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9.12万亩。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20万亩,粮食单产473.25公斤/亩,粮食总产7.67万吨。农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农用化肥施用量3130吨,比上年下降0.57%;农膜使用量114.57吨,增长2%。
绿化造林有序实施。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00.95亩,新建省级绿美村庄2个,提升省级绿美村庄2个,新建农田林网1000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8000亩,完成四旁植树8万株,湿地修复200亩。
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团结港闸站工程等项目,全年完成总投入5034万元,完成总土方81. 82万立方米、石方5426立方米、砼7385立方米。疏浚河道180条,总长度65.79千米,疏浚土方70.51万方。其中乡级河道9条,总长度5.88千米,疏浚土方4.24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171条,总长度59.91千米,疏浚土方66.27万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07.38亿元,同比增长0.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0.17亿元,利税68.2亿元。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3.19亿千瓦时,上升7.32%,其中,工业用电量14.28亿千瓦时,上升3.4%。
主导产业支撑强劲。智能电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临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产值达886.6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0.06%。智能电气行业创新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产值512.20亿元;新能源行业承压发展,规模以上产值168.80亿元;汽车零部件行业表现平稳,规模以上产值126.32亿元;临港装备制造行业抢抓发展机遇,规模以上产值79.28亿元。
重点企业贡献突出。年末销售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37家,比上年减少8家;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0家,与上年持平。作为工业经济重要支撑的“三十强”工业企业,在稳健发展的同时持续发力,“压舱石”作用凸显。“三十强”工业企业实现销售587.2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1.8%。
建筑业发展韧劲彰显。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0家,较上年净增2家,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值超亿元建筑业企业达10家,头部企业贡献有力。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08亿元,同比增长7.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增速较上年下降12.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122.63亿元,增长19.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84.9%;服务业投资20.13亿元,下降43.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93%。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全市在库房地产企业40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86亿元,同比下降62.5%。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96.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8%。商品房销售面积41.6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8.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2%。商品房销售额20.99亿元,同比下降27.8%,其中,住宅销售额14.39亿元,同比下降30.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增势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8亿元,增长6.2%。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7%,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6.8%,住宿业营业额增长7.6%,餐饮业营业额增长9.6%。实现限上批发业销售额206.4亿元,同比增长31.7%;限上零售业销售额23.9亿元,同比增长10.7%。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出口承压前行。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47.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4%。一般贸易总值41.5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87.1%,其中出口39.4亿元,占出口总值的88.6%,同比增长0.9%。民企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出口总值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九家为民营企业,其中八家出口额超亿元。电气产品凭借强劲的综合竞争力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动力源,母线槽及高低压柜配件出口同比增长389.1%,中低压电路连接器、隔离开关等同比增长50%以上。市场“多点开花”。对美国、韩国等传统市场出口同比增长19.4%、85.2%;对东盟、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0.3%、59.0%和35.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3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75.95%。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64亿元,同比下降3.64%。
金融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8.51亿元,比年初增加70.46亿元,增长6.85%。其中,个人存款余额667.06亿元,比年初增加70.98亿元,增长11.9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79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2亿元,增长11.78%。其中,中长期贷款666.91亿元,比年初增加75.87亿元,增长12.84%;短期贷款422.97亿元,比年初增加21.33亿元,增长5.31%。
保险业保持增长态势。全市3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保费收入21.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2亿元,增长16.13%。其中,寿险收入17.49亿元,同比增长18.5%;产险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5.69%。保险赔付额6.68亿元,其中,寿险赔付4.23亿元,赔付率24.19%,较上年上升约5.93个百分点;产险赔付2.45亿元,赔付率69.41%,较上年上升约5.13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我市聚焦高新、突出主体、优化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产业创新实力,用科技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全年通过高企认定数116家,通过率位列镇江各辖市区第一,全市高企总数达341家。美科连续3年入选省独角兽企业,8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全市获批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10个,蜂巢动力关键技术入选省装备制造领域十大科技进展,3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大全集团获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立项,美科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重大专项。赴西安交大、华北电力、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对接活动,邀请西南交大、北京理工等高校来扬走访,全年累计组织各类市级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21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0余项,支付合作费用超2000万元。优化创新生态方面,出台《扬中市推动科技孵化载体“专优特强”提升发展行动方案》,强化科技招商,捷亿达储能科技、逸高科技等一批优质科创小苗已落户在孵。
教育质效有序提升。实施新一轮教育高质量发展“六大提质行动”,先后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双减”背景下“实学课堂”建设与区域推进的实践研究》被认定为第八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成功创成1所省优质园,3所幼儿园顺利通过省优质园复审,6所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创建成康复机构。竣工交付使用扬中市外国语中学、外国语小学城西校区,扬中市文化新村幼儿园暑期回迁,完成三茅中心幼儿园、二中体育馆及分部、扬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绿扬路校区改造,启动中盛路校区“微改造”。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所,其中高职学院1所、中职1所、高中2所、初中7所、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2所(含4所民办园),开放大学1所,在校学生45861人。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0%,普惠覆盖率93.7%,省、市优质园覆盖率98.6%,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适学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100%。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供给特色鲜明。举办“正月里来看大戏”4场、“迎五一”群众文艺精品展演”2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08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475场、各类社教活动745场、戏曲进校园15场、文化展览进校园18场,实施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576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扬中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扬中剪纸龙年春节作品展。开展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三普点消失文物复核工作以及34处三普点和1处新发现文物的外业数据采集工作。推进文昌宫修缮,完成省级文保单位培根师范旧址周边违建的拆除工作。博物馆荣膺国家三级博物馆。原创小锡剧《圆梦》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优秀剧目、首届“田汉杯”小戏小品编、导、演技能大赛第二名。打磨提升精品锡剧《郭克生》,《太平洲上》在全省巡演16场。
全民健身强基固本。我市被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确定为省“全民健身强基工程”四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成立三级体育网格员队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先后举办“模范领航迎新年”长跑活动、桌上冰壶球比赛、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暨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优活动、舞龙运动大赛暨“全民健身强基工程”西来桥镇启动仪式、首届全BA暨第八届机关四人制篮球比赛、全民跳绳挑战赛、老年人体育节扬中分会场、第十五届男子篮球联赛,承办省中小学生棋牌类锦标赛、镇江市少儿羽毛球及排球比赛。持续推进室外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新建健身路径11套,更新40套,新建健身步道5.1公里,更新乒乓球桌15张、篮球架5副、灯光篮球场灯具1套,改建六人制笼式足球场1个,室外健身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全年注销3家社会体育组织,成立1家社会体育组织,争创1家3A级社会体育组织。积极探索中扬奥体运营新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体育彩票销售规模创历史新高,积极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商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出台《扬中市旅游民宿规范发展实施办法》,形成乡村旅游民宿联合备案模式,推进南湖农场、利民村江花湾主题民宿挂牌工作,扬中市首家持证上岗乡村民宿正式挂牌。推出非遗研学游、亲子研学游、记住乡愁游、红色团建游、奇妙博物馆游5条旅游线路,博物馆“田野少年”教育研学游获推省10大文博场馆研学游精品线路。引导相关协会举办2024河豚美食推广季、“5·19中国旅游日”暨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大联动、文旅消费季活动。
卫生健康水平提质增效。市人民医院成功转设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医院成功通过二甲中医院复审,八桥中心卫生院转设二级医院、建成农村区域医疗中心。新增镇江市基层特色科室2个、五级中医馆1个、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2个、四级中医馆1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立扬中市名中医堂、康复医学联盟、肿瘤防治中心、审方中心,打造“整岛一体化”筛防救治健康管理体系,连续18年开展上消化道肿瘤筛查、连续14年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获得威腾集团、蜂巢易创等爱心企业资助,启动肺癌、困难群众慢病免费筛防项目。新增医养结合床位200张,与养老机构开展紧密型医养签约服务,开展家庭病床、“互联网+护理”等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累计上门服务1万余次。新建江苏省优秀老年营养病房1个,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3家。优化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2个。推进市人民医院、三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油坊镇卫生院建设,完成“十大村卫生室”改造。完成省云影像平台、省临床检验平台对接,市内检验共享服务中心系统建设,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减少重复次数。市人民医院在镇江地区率先上线“先诊疗后付费”,开设日间病房、提供“预住院”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上线自助挂号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完成523国道11.99公里养护大中修,江堤公路(陆家港—鄂家港段)1.2公里、(经开区桃源港段)1公里拓宽改造工程,扬中大道(双新村—联合桥段)3.2公里和老八线(油坊界—扬中大道段)1.1公里路面维修工程;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8.48公里,江堤公路整岛规划形成初步成果;高标准打造G523阜溧高速泰州大桥收费站至扬中三桥段全长约13.68km的公路安全与环境整治提升样板路,重点对阜溧高速扬中收费站、扬中三桥两个交通节点实施改造提升,完成整治销号301处,整改率100%。全面建成农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造1个县级分拨中心、2个镇级共配站、40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开通4条公交代邮示范线路,实现乡镇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100%,率先在镇江建成“交邮快供”农村物流服务站点,真正打通物畅其流的神经末梢。积极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新建6座、改迁出新7座公交站台,改造4座适老化站台、4个无障碍坡道;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条;稳步推动新一轮巡游出租汽车更新工作,报废老旧出租车220辆,更新纯电动出租车36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多年获得交通运输部评价最高AAAAA级。
城市治理高效提升。不断深化融合管理模式,深挖拓展“城管蓝 基层团”内涵和外延,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常态化落实组团创建,全年开展周五定期组团创建活动44次,敲定主题800个,解决各类问题1000余个。聚焦民生工程,对利民农贸市场、翠竹园菜市场实施“微改造”,规范引导祁家路、金苇桥等便民疏导点;新建新扬南路公厕,改造城南公园、田园小区公厕,将恒大A区公厕纳入城区公厕进行“星级”管理;紧抓垃圾上门收集、限时“外摆线”施划、清洁小屋启用等工作;持续增加城区停车泊位数量,圆满完成全年450个停车泊位建设任务;提升垃圾分类质效,全年建成垃圾分类四分类小区25个;优化城区垃圾中转站布局,关停文化新村中转站,减少垃圾转运给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纵深推进大气治理,完成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85项;对全市8家铸造企业、3家船舶制造企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整治;推动全市487家涉气企业安装用电监控并与平台联网、填报活性炭更换信息;抽检柴油货车869辆;实现PM2.5年均浓度32.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8.1%。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全年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二墩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推进排污口分类整治,完善全市2036入河排口信息填报;55家规模以上养殖池塘完成“一池一档”系统申报工作。筑牢土壤安全防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8%,列镇江辖市第一名;9个“无废细胞”试点获镇江市命名;13家土壤和地下水重点监管单位完成自行监测工作;11家企业完成排查报告专家审核和上传平台;20家化工退出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67万人,比上年增长0.02万人,城镇化率72.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5227人,比上年减少1187人,其中男性人口134047人,女性人口141180人。全年出生人口1154人,人口出生率4.19‰,比上年上升0.3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536人,死亡率9.21‰,比上年下降1.17个千分点。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收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73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34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16元,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17,比上年缩小0.03。居民消费保持增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93元,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973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411元,增长7.9%。
民生保障精准有力。强化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75元。全年向1053名低保和特困人员发放保障金920.6万元;开展临时救助437人次,发放救助金44.36万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节日补助资金28.7万元,惠及1097人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67.75万元,惠及2971名困难残疾人和3585名重度残疾人。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837人、特困供养对象216人。持续开展特色创建,三茅街道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示范点完成硬件设施建设,西来桥镇、兴隆街道康复驿站全年共服务特殊对象4906人次。
养老服务优质高效。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推进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2024年“敬老月”暨重阳节系列活动,发布《扬中市惠老政策汇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建成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改造提升3个城市社区助餐点和4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完成485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大力推动老年助餐,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开展“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全年累计助餐约20万人次,其中送餐上门19.1万人次。持续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对169名重点空巢独居老人进行每月不少于2次线下走访,每周不低于2次电话探访关爱;对243名困难老年人进行每月不少于1次线下走访,每周不低于1次电话探访关爱。全年共电话探访30626人次,上门探访20706人次,解决问题42个。推进养老机构新型消防设施建设,提前半年实现养老机构“智慧消防”全覆盖。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市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73.8%,23家机构签约长护险定点机构。
儿童福利有效保障。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实施动态管理和精准保障,共登记保障困境儿童166名,发放基本生活补贴222.33万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先后开展三轮摸排,电话问询近五千余人,入户走访4800余人,“苏童成长”系统登记注册人数4092人,实现精准化管理。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全年开展活动270余场次,服务未成年人3200余人次。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慰问活动,为120名困境儿童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物资12万元,开展“春风送温暖·书香伴童心”全民阅读、儿童“微心愿”、“护童方舟‘未’爱启航”庆祝“6.1”儿童节关爱未成年人系列活动,受益儿童达560余人次。强化儿童主任队伍建设,在镇江市第二届儿童主任实务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个人双第一。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当年《扬中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