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邛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邛崃市统计局

2024年,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随着一系列存量、增量以及“两新”等真招实策落地,市场信心加速提振,农业基本盘稳固、工业支撑有力、社会消费品市场回暖,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呈“低开高走,进中向好”态势。

一、综合

根据成都市区(市)县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邛崃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3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21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1.21亿元,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为10.2:38.8:5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032元,增长6.9%。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287.85亿元,增长7.0%,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5%。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89.69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49.96亿元,增长3.1%;林业产值4.18亿元,增长22.4%;牧业产值29.63亿元,下降1.9%;渔业产值4.16亿元,增长6.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7.8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9.61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25.08万吨;油料总产量1.66万吨;蔬菜总产量36.4万吨;茶叶总产量1.18万吨,园林水果总产量18.93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71.26万头,同比下降5.3%;牛出栏0.3万头,下降9.2%;羊出栏2.51万只,下降18.5%;兔出栏33万只,增长2.5%;家禽出栏652.36万只,下降8.8%;禽蛋产量1.7万吨,下降3.4%;生牛奶4.37万吨,下降7.2%。

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45个。其中,绿色食品30个,有机食品15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7个。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69万千瓦,增长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40.06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8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6.25亿元,同比增长26.7%,企业亏损面为35.6%。

优质白酒及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实现规模以上营业收入325.81亿元,实现利税32.09亿元。

工业园区共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331.87亿元。年末全市工业集中度达92.3%。

全市在统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0户,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6.1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其中:农业投资增长18.1%,工业投资增长25.1%,服务业投资增长3.0%,房地产投资下降5.5%。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50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5.00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0.62亿元。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5亿元,同比增长5.3%。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127.51亿元,增长5.0%;乡村零售额12.63亿元,增长9.4%。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109.76亿元,增长3.2%;餐费收入30.39亿元,增长14.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177万美元。产业化项目实际到位内资74.18亿元。贸易进出口总额27.69亿元。

全年接待游客18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6.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和7.6%。

七、交通

年末,公路里程达2751.37公里, 其中等级公路2751.37公里;高速公路99.67公里。

年末,全市营业性车辆4511辆。全年营运性旅客周转量18321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78856万吨公里。

八、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29亿元,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16.87亿元,增长0.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93亿元,增长6.5%。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7.45亿元,同比增长1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1.21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2.4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01.7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内新上科技项目48项,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7家。全年专利申请数49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用量5.35件/万人。

全市拥有普通中小学校60所,中小学在校学生5.81万人,专任教师38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2024年全市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人数2813人,录取总数4438人(含专科提前录取未参加高考的人数),其中大学本科录取1564人。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全市农村药品集中配送网点465个,全年农村药品集中配送额3836万元。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42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587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759张;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达506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4004人。

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37.9万册。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全年共开展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28次,累计参与活动人数9.28万余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9.51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4.84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7.9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3%。

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5%。

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3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88元,同比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41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958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75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6.28亿元,同比增长11.8%。

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0.5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9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07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7840人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6066万元。年末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3个,拥有床位2595张。

全年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48人,其中“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77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20.60万人,其中转移出省的3.30万人,省内成都市外1.34万人。

十三、人口

全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117个行政村、72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常住总人口59.57万人,户籍总人口64.08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40.39万人,户籍乡村人口23.6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69人,出生率为5.41‰;死亡人口5474人,死亡率为8.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2‰。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为100%。

注:1.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部门数据尚未最终核定,最终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3公报中对外经济、旅游、交通、财政、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人口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