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不断砥砺奋进,迈出坚实步伐,经济保持增长。
一、综合
全区经济运行稳定。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亿元,可比增速8.3%;第二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可比增速1.8%;第三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可比增速3.2%。三次产业占比为1.7:32.7:65.6。
全口径财政收入运行平稳。全年全区实现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31029万元,比上年增长28%。分部门看,税务部门实现26182万元,比上年增长20.1%;财政部门实现4847万元,比上年增长99.5%。分级次看,中央级、省级、市级和区级分别实现收入12246万元、4885万元、4168万元和9730万元,占比分别为39.5%、15.7%、13.4%和31.4%。
重点民生领域支出保障有力。全区完成公共预算财政支出104227万元,同比增长31.3%,其中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完成54823万元,占财政支出的52.6%。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农林水支出分别完成9197万元、353万元、12281万元。
二、农业
农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4%。其中,农业产值8556万元,可比增长4.6%;牧业产值6855万元,可比增长6.3%;渔业产值192万元,可比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1万元,可比增长5.0%。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83公顷,同比增长1.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95公顷,同比增长0.02%。全年粮食总产量32925吨,同比增长1.0%。其中:玉米产量32012吨,同比增长1.1%;水稻产量913吨,同比下降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下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3.1%,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8%。分行业看:采矿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1%、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36.5%。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0.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3641.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3.2%。
建筑业承压运行。全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1户,有工作量的企业11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85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同比下降3.6%;安装工程产值同比下降38.1%。竣工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125.9%。
全年全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1.6%,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45.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3%。
房地产业高速增长。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174.1%。房屋施工面积24.8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8.9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921万元,其中住宅销售额6921万元。
四、服务业
服务业呈上升态势。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上升3.2%,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增幅较大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幅度分别为11.7%、4.7%、4.2%。)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有所恢复。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元,比上年增长3.3%。按规模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1%;限额以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9%;按销售地分,城镇零售额16.5亿元,农村零售额0.4亿元。按行业分,批发业0.6亿元,同比下降49.8%;零售业14.9亿元,同比增长6.5%;住宿业0.1亿元,同比增长80.4%;餐饮业1.3亿元,同比增长19.8%。总体来看,餐饮业、零售业、住宿业经营形势好于批发业。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动能强劲。全年全区施工项目3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2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4个。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40.6%。从占比看,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为1.0%,占比较去年提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12.8%,占比较去年下降1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86.2%,占比较去年增长4.1个百分点。
七、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公共文体事业提升。全区大力扶持非遗发展,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80余场,“安家盘纸画”被评为市级非遗。全区现有艺术表演场馆1个,开展曲艺专场演出10场,开展文化惠农直通车活动1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0场,开展惠民文化服务活动、二人转、广场舞、健身操等免费培训180余场。全区共有体育场地147个,其中足球场地数8个,篮球场地数50个,排球场地数22个。开展全民健步走、西安区第十五届排球比赛、西安区首届篮球赛等体育活动,争取省级体彩公益金扶持项目61万元,为仙城、东山、安家街道分别配备了乒乓球台,为罗兰香谷小区配备笼式足球场,为仙城街道配备健身路径一套,在紫梦香谷、鹿鸣湖分别建设可移动冰场一处。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区共有小学8所,其中城区小学7所,农村小学1所,农村教学点5所,招生416人,比上年减少53人;在校学生3040人,比上年减少189人;学前儿童入园率93.73%。民办幼儿园10所(其中普惠园7所、非普惠园3所),公办园3所,校代园2所,在园学生1293人。全区小学在职教师576人,其中正高4人,高级教师108人,一级教师335人,二级教师105人,三级教师2人,末定级15人,技师3人,高级工3人,职员1人。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建科技专家工作室和科技创新团队方面取得新突破。辽源市亿达碳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市级科技创新团队。辽源市威力特塑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辽源市科技专家工作室,共申请6项专利。企业借智引才与产学研合作取得新进展,长江胶管、亿达碳业、禹然农业柔性引进5名高层次人才开展5项合作。亿达碳业与中南大学就液流电池用高性能碳基电极材料开发项目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威力特塑、云动力和飞豪网络3家企业被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家。
八、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健发展。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所,其中区级医院1所,乡级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民营医院1所。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19人(区直医疗机构221人+个体医疗机构98人),其中执业医师103人,注册护士154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96张。
全区共有30184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参保5702人(在职2844人,退休2858人),农村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
优化城乡低保保障。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499人,比上年减少107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5人,比上年减少28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城市月人均660元和农村月人均470元。全区现有城乡特困供养人数711人,其中城市特困供养505人(集中供养75人、分散供养430人),农村特困供养206人(集中供养37人、分散供养169人)。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构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城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全区在民政部门备案养老服务机构共有11家,总床位数2118张;其中,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所,总床位数320张。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家,总床位数350张。
普惠社会保障。扎实推进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36766人,领取待遇9033人。审批企业、失业新增退休人员492人(其中企业22人,失业148人,矿务局厂办大集体258人,特殊工种申报64人)。
稳定就业局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6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7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2500人,完成2703人,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率达到100%。深入开展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和乡村振兴优秀人才选拔推荐工作,全区年内新增5名农民被评为中级职称,12名农民被评为初级职称。
全区总人口为负增长。全区年末总人口137254人,男女性别比为101:100;全年出生人口286人,全年死亡人口1045人。
2024年末全区人口数及其构成 | ||||
指 标 | 年末数(人) | 比重(%) | ||
全区总人口 | 137254 | 100 | ||
其中:城镇人口 | 119853 | 87.3 | ||
乡村人口 | 17401 | 12.7 | ||
其中:男性 | 68988 | 50.3 | ||
女性 | 68266 | 49.7 | ||
其中:18岁以下 | 9354 | 6.8 | ||
18-34岁 | 17151 | 12.5 | ||
35-59岁 | 58041 | 42.3 | ||
60岁及以上 | 52708 | 38.4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24年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930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98元,同比增长7.3%。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行业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国家统计局辽源市调查队提供全市数据。(2016年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地区数据。)
4、人口数采用辽源市公安局《2024年人口统计报表》。
5、本公报解释权由辽源市统计局西安区分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