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管城回族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动能增强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80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85.8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618.6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0.1:23.1:76.8。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54亿元。税收收入31.85亿元,其中,增值税14.71亿元;企业所得税4.01亿元;个人所得税1.68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85亿元;房产税1.85亿元;印花税1.04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0.88亿元;土地增值税2.35亿元;车船税0.16亿元;契税3.13亿元。非税收入11.69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0.11亿元。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7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57亿元;教育支出9.9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19亿元;城乡社区支出9.87亿元。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3.82 %,比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9.52‰,人口死亡率3.21‰,自然增长率6.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583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3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8人。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全年粮食总产量0.15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夏粮产量0.07万吨,增长8.8%;秋粮产量0.08万吨,增长1.2%。油料产量0.04万吨,增长0.61%。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41万亩,比上年下降0.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0.2万亩,下降2.5%;秋粮播种面积0.21万亩,增长1.3%。蔬菜种植面积0.13万亩,下降10.2%;油料种植面积0.27万亩,增长0.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5%。分控股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3%;集体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8%;私人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46.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9.8%。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3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汽车3.19万辆,增长18.2%;新能源汽车0.7万辆,增长42.7%;服装5万件,下降15.9%;家具4.6万件,下降0.9%;单色印刷品2.41万令,增长68.4%;多色印刷品110.5万对开色,增长106%;商品混凝土90.51万立方米,增长21.6%;钢化玻璃315.66万平方米,增长13.5%;夹层玻璃406.93万平方米,增长25.7%;中空玻璃6.41万平方米,增长69.4%;泵138台,下降20.7%;工商用制冷、空调设备254台,下降83.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6.9%;利税总额增长78.9%;利润总额增长110.5%;产销率达到99.8%。
全区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3.8%。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6.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下降3.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2%。商品房新开工面积57.6万平方米,下降31.3%。其中,住宅42.8万平方米,下降47.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7%。
从限上单位商品销售分类看,粮油食品类和烟酒类等日常消费类商品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63.7%,新能源汽车类和通讯器材类等绿色升级类商品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下降16.8%。
202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完成150亿元,同比增长40.4%,新设立外资企业3家。实际吸收外资500万美元;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8276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220万美元;对外投资合作营业额505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31.1亿元;全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59.22亿元,同比增长6%。
六、金融
截至2024年底,全区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1个。
全年专利授权量1418件,同比增长5.7%。全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1亿元。
年末普通高中1所,招生563人,增长0.9%;在校学生1702人,增长0.1 %;毕业生581人,增长6.7 %。普通初中19所,招生9304人,增长4%;在校学生26881人,增长10.3 %;毕业生6514人,增长13.8%。普通小学52所,招生12884人,下降16%;在校学生78100人,增长3.4%;毕业生10395人,增长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8480人,下降10.4%。专任教师7901人,下降2.4%。
八、文化和卫生
年末艺术表演团体25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旅游体育局)博物馆5个(国有博物馆1个,非国有博物馆4个);截至2024年底,管辖区域内文物遗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3处36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6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市级代表性项目47个,区级代表性项目101个,已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人。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16个;拥有床位7747张。其中,医院26个,卫生院2个。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065人,注册护士601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25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3人。乡镇卫生院2个,卫生技术人员347人,床位298张。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区禁燃区面积107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4天;PM10年浓度71微克/立方米;PM2.5年浓度45微克/立方米。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8%。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24.1%。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7万元。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76.14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93.19元,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02.63元,增长3.9%。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571.1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58.8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47.60元。
全年城镇居民累计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92户,956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847.45万元,其中,低保金782.54万元,各类补贴64.91万元。
注:1.本公报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结果,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 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管城区生产总值为77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1:21.8:78.1。
- 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贸进出口、新设立外资企业、实际吸收外资、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合作营业额、引进省外资金、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数据来自区商务局;境内外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据来自区金融工作服务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合同成交额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来自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利授权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类学校招生、在校、毕业人数、专任教师人数数据来自区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据来自区文物局和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技术人员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禁燃区面积、空气优良天数、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管城分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城镇低保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