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2024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要求,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双轮驱动,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保障协同共进,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6.0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01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298.63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3:40.7:59.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417元,比上年增长4.4%。民营经济增加值256.66亿元,增长9.5%,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0.7%。
图1 2020-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 2020-2024年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29.97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其中:男性14.52万人,女性15.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02人,出生率为7.58‰;死亡人口2066人,死亡率为6.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全年迁入人口0.97万人,迁出人口0.60万人。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4.72万人,比上年增加0.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7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7.8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618人,年末结存登记失业人数4563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5%;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6%。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9%,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全年新设立市场主体0.63万户,年末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总数4.30万户。
二、农业
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52万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13307万元,增长3.1%;林业产值3669万元,增长6.4%;牧业产值1152万元,增长7.8%;渔业产值479万元,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44万元,增长7.2%。
全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437亩,产量1059吨;蔬菜播种面积为1.03万亩,蔬菜总产量1.83万吨;生猪出栏485头;山羊出栏110头;家禽出栏5.25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42.0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0%,出口交货值下降19.2%,营业收入增长3.7%,营业成本增长5.9%,利润总额增长13.7%。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产业看,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7.3%,拉动产值增长6.0个百分点;生态环保产业比上年下降9.9%,拉动产值下降2.0个百分点;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下降19.2%,拉动产值下降1.4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下降2.9%,拉动产值下降0.5个百分点;小面产业比上年增长2.7%,拉动产值增长0.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7.8%,拉动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比上年下降10.7%,拉动产值下降1.7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0.6%,拉动总产值下降1.5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业比上年增长26.9%,拉动总产值增长2.4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8.0%,拉动总产值增长0.5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来看,水泥、商品混凝土、固废处理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机械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2.4%、13.3%、26.3%、3.5%;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啤酒、鞋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9%、26.4%、2.5%、2.2%。
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6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49.13亿元,增长6.4%;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1260.18亿元,增长7.6%。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508.39亿元,增长1.4%。
四、服务业
全年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7.87亿元,比上年增长4.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75亿元,增长1.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8.5%;金融业增加值29.37亿元,增长1.5%;房地产业增加值38.07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3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76亿元,增长7.0%。
年末全区拥有营运机动车辆2383辆;其中:载客汽车20辆,载货汽车2363辆。全年实现公路旅客周转量265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5%;实现公路货物周转量11821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6%。
年末全区共有移动电话基站2641个,其中5G基站1032个,本年新开通195个。全年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851万元,比上年增长25.9%。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97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从商品销售情况看,批发业销售额434.34亿元,比上年下降2.1%;零售业销售额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住宿业营业额1.26亿元,增长9.0%;餐饮业营业额20.28亿元,增长9.9%。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4%。按投资用途分,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4%;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0%。
图3 2020-202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24.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4%。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5.9亿元,比上年下降18.6%。其中:出口11.5亿元,下降38.3%;进口14.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全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5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税收收入12.03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2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教育支出9.56亿元,比上年增长0.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7亿元,增长12.3%;卫生健康支出2.64亿元,比上年下降18.6%。
年末全区有金融机构32家,其中:银行20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担保公司1家,保险公司4家,基金公司2家,证券机构1家。全区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各项贷款余额为1042.96亿元,增长11.4%。
年末全区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44家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挂牌公司。
全年全区保险保费总收入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24亿元,增长6.9%;人寿保险收入1.98亿元,增长8.0%。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68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65元,增长3.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914 元,增长2.4%。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0%。
图4 2020-2024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年末全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5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23万人,增长0.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9万人,增长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65万人,比上年下降3.3%。分别发放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756万元和147万元。
年末全区共有33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2115张,入住老人1448人。年末全区共有7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自治组织中持有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者372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999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发明239项,实用新型651项,外观设计109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05件。
年末全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785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市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1个。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07所。各类学校教职工5829人,其中:专任教师4503人。各类学校招生人数20845人,在校生70799人,毕业生22152人。2543人报名参加高考,2365人被各类大专院校录取。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16.5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49.61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7.32万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28.29万平方米,其他用房面积8.31万平方米。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拥有“三馆一站”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积6.8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42.88万册,有效借书证8.92万个,全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76万人次,书刊外借册次28.5万册次。
全年全区国内旅游人数64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9.8亿元,增长3.3%。年末全区共有旅游景区4个,其中3A及以上景区4个。
年末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19个,其中:综合医院11个,中医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专科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机构床位2635张。卫生技术人员40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77人,注册护士1808人,药剂人员190人,技师(士)354人,检验师246人。医院实现营业收入11.66亿元。全区计划免疫接种率99.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09‰。
全年全区举办运动会或比赛28场次,中小学校参加市级以上竞赛项目26项次,参赛总人数1647人,获奖牌511.5块。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区电力使用量21324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9%,其中工业用电量86281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7.1%。天然气使用量14939万立方米,下降5.3%。
全年全区空气质量在Ⅱ级以上天数313天,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2.5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8.7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地面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全年全区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388件,比上年下降41.0%;发现受理治安案件2637件,比上年增长7.5%。人民法院结案案件数16551件,案件结案率94.90%,其中:刑事案件338件,行政案件189件,民事案件11817件,执行案件4207件。年末全区有律师事务所11所,律师119人;全年提供法律援助案件213件;调解纠纷案件4356件;办理公证件数5513件。
全年全区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7起,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7人,比上年减少1人;生产安全死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9%。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2023年大渡口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480.92亿元。
[3]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其他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
[6]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建造或购置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的支出。本公报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总和。
[8] 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9] 根据《2022年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抽样方案》要求,当各区县城镇(农村)样本量不足50户时,不得发布城镇(农村)居民收支数据,因此2024年大渡口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再发布。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社保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发展中心;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区商务委;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最低生活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专利、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电力、燃气数据来自区经济信息委;噪音、空气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案件办理数据来自区法院;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邮政业务总量数据来自邮政集团大渡口区分公司;其它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