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统计局
(2025年6月23日)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县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对铜仁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守底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绿色印江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 合
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1.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0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44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16亿元,增长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542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2%,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472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4%。其中:种植业产值444113万元,增长4.5%;林业产值63964万元,增长8.6%;畜牧业产值112721万元,增长1.3%;渔业产值17994万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933万元,增长6.1%。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282.46公顷,同比增加454.7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353.33公顷,同比增加48.54公顷;油料播种面积9797.3公顷,同比增加72.19公顷;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4194.88公顷,同比增加109.1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04万吨,同比增长2.2%,油料产量2.17万吨,同比增长2.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1.0万吨,同比增长5%。
年末果园面积8511.46公顷,同比下降2.6%,园林水果产量10.4万吨,同比增长8.7%。年末茶园面积17473.75公顷,同比增长0.04%,茶叶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6.2%。
全年肉类总产量2.72万吨,同比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7054.77吨,同比增长5%。
三、工 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04亿元,同比下降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加值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0.8%,股份制企业增长9.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484.3%,私营企业增长11.2%。增加值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3.3%,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9%。
我县8个行业增加值中,非金属采矿业增长43.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1.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1.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3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0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5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增长8.0%。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0.29亿元,增长46.9%。全年营业收入利润率下降4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0.4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2%。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三。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项目同比增长10.1%,含跨区项目同比增长10.1%。其中,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5.7%,增长75%;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7.5%,增长93.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5.1%,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2%。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4198万元,同比增长0.7%。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6366万元,同比增长18.1%;营业收入99759万元,增长40.6%;税金及附加359.8万元,增长32.3%。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801.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7.96公里,普通国道136.60公里,省道236.81公里,县乡道1399.86公里、村道1249.03公里、通组路608.38公里,其他公路1072.69公里。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582万元,同比增长9.2%。
全年全县邮政业务总收入3233.76万元,同比下降12.2%。其中,金融业务收入2241.04万元,同比下降16.6%;寄递业务收入395.19万元,同比增长5.4%;邮务业务收入497.2万元,同比下降7.4%;其中,函件收入64.67万元,同比下降45.2%;报刊业务收入145.8万元,同比下降8.4%;集邮业务收入36.7万元,同比下降19%;其他业务收入100.33万元,同比增长22.6%。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9.85万户,固定宽带用户13.69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数28.69万个。
六、商业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4.6%;零售业销售额增长8%;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8%;餐饮业营业额增长8.1%。
据国家统计局铜仁调查队资料显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上涨0.3%。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1%,衣着持平,居住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8%,交通和通信下降1.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2%,医疗保健下降0.2%,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详见表四)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年末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57204万元,同比增长2.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298万元,同比增长3.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7385万元,同比增长6.3%。税收收入40040万元,同比增长6.1%。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41795万元,同比增长6.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60090万元,同比增长11.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83796万元,同比增长4.9%。
八、教育、卫生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24所。小学49所,其中教学点12所;中学22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1所。小学在校生25543人、初级中学在校生15061人、高级中学在校生8813人,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数分别同比下降6.7%、0.9%、2.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825人,增长37.5%;特殊教育在校生99人,增长15.1%;幼儿园在园幼儿9040人,下降13.3%。全县有教职工5868人,其中专任教师4732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926396.38平方米。其中:幼儿园158980.25平方米,生均17.59平方米;小学306430.31平方米,生均11.99平方米;初中241725.66平方米,生均17.74平方米;高中156553.86平方米,生均21.73平方米。
年末我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00家,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家,“三级中医综合医院”1家,“二乙”妇幼保健院1家,疾控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18家,民营医院12家,个体诊所21个,门诊部1个,村卫生室339个(含卫生服务站1个),医务室4个,公安监管场所卫生所1个。全县卫生健康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87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39人,注册护士1571人;高级职称137名,其中正高职称21名,副高级职称117名。全县医疗机构编制床位2274张。
九、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公安户籍人口44.25万人,同比下降0.4%,常住人口28.11万人,同比下降1.5%。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8.1‰,全年户籍人口死亡率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37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9元,同比增长8%。
2024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24487人,同比下降3.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181人,同比下降11.3%;参加工伤保险33541人,同比下降了14%;参加失业保险12809人,同比增长1.1%。
年末享受城乡低保保障对象10275户24555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2545户6475人、农村低保对象7730户18080人。全年全县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0873.80万元;特困供养金2956.85万元;临时救助金272.25万元;残疾人护理补贴516.03万元;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生活费及生活补贴521.97万元;高龄补贴资金658.33万元。
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83871人,参保率99.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702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13502人、企业职工参保2247人、其他缴费人员953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集基金40176.25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共计补偿1347151人次43006.41万元,大病保险补偿28838人次3123.26万元,基金使用率达107.0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共计补偿352900人次7583.34万元,生育津贴发放35人次116.48万元。
全县有敬老院8所,特困供养380人,其中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59人,城市特困供养对象21人。敬老院床位655张,入住敬老院463人,集中供养率20%,床位利用率70.7%。
十、环境保护
2024年,印江县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按照农村饮用水源抽检比例抽检20%共150个点位,监测结果显示水质达标率100%。印江河两河口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河流出境断面(清渡河泗塘、坝坨河六洞)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县域声环境质量2024年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70.4%。全县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6座,设计处理能力4.54万立方米/日。其中: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2座,设计处理能力3.6万立方米/日,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4座,设计处理能力0.94万立方米/日。全县已铺设污水管网218千米。 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总项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一般情况下,绝对值保留两位小数,百分率保留一位小数。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物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铜仁调查队;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印江调查队;公路通车里程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县邮政分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县卫健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疗保障局;低保、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县民政局;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县水务局;其它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