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沙市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聚焦“示范区建设再加速、百强区进位再突破、高质量发展再领跑”目标,统筹推进稳增长、强科技、壮产业、防风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沙市首次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连续三年荣登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百强区三张榜单,分别进位2位次、2位次、4位次。

一、基本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7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33.85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339.83亿元,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6:47.59:48.45。

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9.45亿元,同比增长3.7%。分行业看,‌林业和渔业‌增势较好。林业产值0.34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3.0%;渔业产值15.5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4.0%。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8.12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3.5%‌。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稳步增产,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34.90万吨,增长1.9%;瓜果总产量2.23万吨,增长0.9%。

(二)工业生产承压转型,新兴动能加快积蓄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降幅逐季分别收窄7.4、6.2、4.1个百分点。新动能加速蓄势聚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0.7%。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4.9%、2.7%。从产品产量看,粉末冶金零件、气体压缩机、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产量分别增长4.3%、9.3%、20.6%。高新技术制造业引领增长,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1.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7%。

(三)规上服务业稳中有升,重点行业拉动明显

1-11月(错月数据),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0.27亿元,同比增长6.9%,分别较1-2月、1-5月、1-8月提高0.9、0.1、3.1个百分点。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36.63亿元,增长22.8%。重点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66.7%,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8.7个百分点。重点企业中,湖北小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荆州港商务调度有限公司、中雄(荆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增长较快,合计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趋优,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加速增长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1.4%。分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6%,工业投资增长33.7%。制造业高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38.3%,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34.2%,占工业投资比重提升至92.4%。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1%,占工业投资比重35.9%,拉动工业投资增长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0.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7%。民间投资保持热度,增长10.9%,占比达54.9%,提高2.1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5.7个百分点。

(五)生活类消费提质升级,以旧换新激发潜力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29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74.17亿元,增长9.5%。限额以上烟酒类、饮料类消费下滑,分别下降20.8%、17.4%。时尚休闲消费焕发活力,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23.7%,13.2%。在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带动下,限额以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132.4%、74.3%、56.9%。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7.5%,较上半年提升11.1个百分点,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8个百分点。

(六)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21元,同比增长4.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64元,增长6.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4,比上年缩小0.02。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八成。民生方面支出26.27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1.9%。其中,教育支出6.39亿元,增长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8亿元,增长20.5%;城乡社区支出5亿元,增长18%。

(七)“四上”企业培育壮大,总量增量实现全市“双第一”

全区共有“四上”企业1013家,排名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达17.2%;新增入库156家,排名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达15.7%。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家,新增入库14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492家,新增入库89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70家,新增入库2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9家,新增入库27家;房地产企业23家,新增入库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