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坚定走在示范区建设最前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0.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下文统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3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53.68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1267.01亿元,增长4.7%。

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09亿元,增长0.5%,其中税收收入188.22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8.1%。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7.76亿元,增长8.3%,其中民生支出295.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5.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稳步增长。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8428户,其中私营企业10828户,个体工商户17133户。期末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283852户,其中私营企业103488户,分别增长2.9%、6.0%;个体工商户175509户,注册资本176.96亿元,增长1.3%。企业能级巩固拓展,恒力、盛虹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继续进位,亨通等3个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6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迈为入选中国科技50强。国望高科“负碳纤维”项目获评国际纺联“可持续和创新奖”,全国唯一。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56亿元,增长4.0%。全区粮食总产量17.19万吨,比上年增加0.25万吨,增长1.5%,连续三年稳定在16万吨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5.04万亩,比上年增加0.72万亩,增长2.1%。蔬菜生产保持平稳,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8.48万亩,产量33.91万吨。全区渔业面积17.9万亩,水产品年产量5.75万吨。畜牧业总体向好,全年存栏生猪6.2万头(能繁母猪0.7万头),出栏生猪9.69万头。持续做强“种子芯片”,推动吴江区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八坼基地)建设,成立苏州市吴江未来种业有限公司。

工业

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达到5463.12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主导产业支撑明显,全区四大主导产业合计完成产值4263.86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78.0%,光电缆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均超10%,分别增长13.7%、10.1%。新兴动能加快培育,全年规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51.34亿元,增长10.6%,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1.3%,占比较2023年提升3.8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457.25亿元,增长18.5%,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自202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经过两年发展,目前产值规模已近1500亿元。新能源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05.15亿元,增长17.9%,向第五个千亿级产业迈进。

民营工业贡献突出。近年来,吴江民营经济稳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全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1722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12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为80.8%。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09.16亿元,增长12.2%,高于规上工业增速4.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7.3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5.5%,充分体现民营经济是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和根基所在。

建筑业

建筑业增势较好。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9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8.08亿元,增长20.5%。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238.03亿元,增长24.0%;安装工程完成产值9.20亿元,下降28.0%。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45.11万平方米,增长17.9%;房屋竣工面积436.20万平方米,增长38.2%。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在省内完成产值174.54亿元,增长0.2%;省外完成产值73.54亿元,增长133.1%。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投资需求有效回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6.94亿元,增长1.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1%,制造业投资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长15.0%,第三产业下降6.4%。

制造业、大项目投资 “压舱石”作用显著。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大项目投资保持增长,全区亿元以上在建项目40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8个,亿元以上项目本年完成投资385.24亿元,增长9.0%,其中,工业亿元以上项目275个,本年完成投资212.24亿元,增长8.3%,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128个,本年完成投资172.21亿元,增长9.6%。

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7.52亿元,下降17.4%。全年房屋施工面积997.22万平方米,下降11.8%,较2023年回升15.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62.62万平方米,增长97.3%,较2023年提升82.8个百分点。本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6.44万平方米,下降7.2%,较2023年回升42个百分点。

交通、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服务能力优化提升。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里程2384.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4公里,一级公路260.12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036万人,货物运输量2907万吨。货物周转量27.03亿吨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661625辆,本年净增40469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579067辆,本年净增35966辆。沪苏湖高铁建成通车,苏州南站、盛泽站同步投运,通苏嘉甬高铁加快建设。

邮电业务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88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31.48亿元,增长6.2%。年末全区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17.01万户,互联网用户143.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28.42万户,本年新增9.05万户。全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32.2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旅游产业繁荣有序。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7.90亿元,增长13.2%,国内旅游接待人数2262.16万人次,增长20.7%。吴江入选2024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升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入选2024年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举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决赛、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江苏省青少年帆船锦标赛、江苏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增势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05亿元,增长6.0%。批发业主体地位稳固。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迈上9000亿元大关,全年实现9237.69亿元,增长13.0%。完成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80.70亿元,增长9.9%。

新能源汽车消费热度不减。受以旧换新购车补贴、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累计增长32.2%,高于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速19.3个百分点。

升级类和日用品类商品消费需求增加。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中,化妆品类、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9.3%、30.0%、13.2%;肉禽蛋类、干鲜果品类、服装类分别增长17.3%、20.8%、22.2%。

外资外贸

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全年新设外资项目88个,新增合同外资2.24亿美元,引进合同外资千万美元以上新设项目10个、增资项目4个;完成实际使用外资3.28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8个,新签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60亿美元,累计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系统注册的企业数达112家。举办2024年苏州吴江(深圳)产业创新合作推介会、苏州吴江(上海)产业协同发展推介会暨跨境电商大会、苏州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北京招商会,全区共签约项目310个,总投资1593.24亿元。

货物进出口逆势上扬。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46.50亿美元,增长8.3%。出口总额192.36亿美元,增长10.5%,较2023年提升24.8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看,全年对日本出口额18.61亿美元,增长46.1%;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额36.66亿美元,增长34.9%;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87.54亿美元,增长15.9%;对美国出口额22.32亿美元,增长9.7%;对欧洲联盟出口额30.91亿美元,下降7.8%。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出台跨境电商三年行动计划,菜鸟国际吴江保税跨境仓启用,丝路·南华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实现翻番。

金融业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58.80亿元,比年初增加520.43亿元,增长10.1%,本外币贷款余额6378.35亿元,比年初增加664.80亿元,增长11.6%。全区不良贷款率为0.39%。

证券业务平稳发展。全区共有证券营业部7家,资金账户开户数140854户,较上年新增4432户,全年共实现证券交易额2353.27亿元(仅东吴证券提供)。

资本市场再添新军。英诺赛科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第三代半导体”第一股,全区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增至32家。

科技和教育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积极开展“科技惠企直通车”专题服务,扩大各类科技政策知晓面,持续打响“科技无疆·创赢未来”路演品牌。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338家,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654家,2家企业获评江苏独角兽企业,16家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4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7家。围绕国家、省、市战略布局加快培育重点实验室,亨通光纤、英诺赛科获批建设市重点实验室。年末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1.29件,比2023年增加15.44件,新授权发明专利3171件,增长48.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356件,比2023年增加2473件,增长20.8%。

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上半年,江苏省震泽中学入选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吴江中学和吴江高级中学入选江苏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立项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市民同等待遇专项行动得到新突破,2024年秋季开学前21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全部完成专项治理,全部存量学生实现市民同等待遇就学,历史性地优化了教育生态。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6所,其中幼儿园(含分园)140所、小学38所、初中39所、高中1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数225826人,专任教师数16787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区“8050”计划。太湖雪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村上长漾里获评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苏州湾大剧院获评2024年江苏省小剧场建设优秀案例。黎里古镇、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入选首批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打造繁花书房等文化新业态。全区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11个,全年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631场。全区现有电影放映单位20家,影院观众累计188.20万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247场。

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充。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5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5家。卫生机构床位数9861张,比2023年增加625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947人,较2023年增加82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068人,比2023年增加675人。注册护士5064人,其中医院、卫生院4137人。区镇卫生院23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205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08个。苏州九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4年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实现了国家自然科研项目“零”的突破。江苏盛泽医院公共卫生综合楼建成投用,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完成三级乙等医院现场复评。区中医医院于今年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在2023年江苏省二级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多功能运动场2片、笼式球场4片、健身步道12.24公里。开展东太湖半程马拉松、苏州湾骑行大会等全民健身系列服务64场,吴江智慧化健身设施建设获《人民日报》刊文点赞。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由我区输送的运动员何冰娇夺得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银牌,吴江体育运动代表队在江苏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中获得混合团体总分第一,吴江区获评全省县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城乡建设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花港湾、三里桥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推进。盛家厍、国赵路等35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沪苏湖高铁建成通车,苏州南站、盛泽站启用。苏州内河港盛泽码头开港运营。鼋荡生态岸线全线贯通,桑基鱼塘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启用“太浦河云管家”,深化一体化治水新模式。全面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全国“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地区。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年建成特色精品乡村8个,特色康居乡村3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传统村落2个。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基塘种养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龙泉嘴村、陆港村完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环长漾“稻米香径”入选国家级“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江苏·蚕花里·太湖东”入选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平稳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为310600户,总人口为928495人,比上年末增加9472人,增长1.0%。其中男性450026人,女性478469人,男女性别比为94.06:100。全年出生人口6370人,出生率为6.90‰;死亡人口6895人,死亡率7.46‰;人口自然增长率-0.57‰。全区非农业人口772841人。

社会保障量增面广。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0.94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42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92万人,新增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1家、获评省级零工市场1家,全区有效用工备案55.55万人。统筹养老事业发展,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23个,养老机构床位数5908张,社区照料床位3883张。加大老年人福利保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7000人次,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覆盖1660户。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调查显示,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66元,增长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02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19元,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1.77:1,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22家,新增(近)零碳工厂6家。8家企业通过数据得地完成供地174.4亩。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首批8家入园印染企业及6个配套项目加快建设。苏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实施12项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和8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太湖吴江水域连续十七年实现安全度夏。实现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0.9%,PM2.5浓度29.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过去一年,全区上下取得的成绩颇为不易。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注:1.本公报中2024年统计数据为快报数,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人口数据为户籍人口,来源于公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