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吴江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增加生产供给,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大力培育新增长动能,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向好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

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7.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下文统称“增长”),增速较2022年提升1.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0.7%、上半年增长3.6%、前三季度增长3.5%,全区经济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2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33.81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22亿元,增长4.5%。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90亿元,列苏州大市第3,其中税收收入196.84亿元,列大市第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2.1%。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01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68.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3.5%,较上年同期增加0.6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0484户,其中私营企业10329户,个体工商户19420户。期末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275948户,其中私营企业97642户,注册资本5654.22亿元,增长1.7%;个体工商户171817户,注册资本174.76亿元,增长8.2%。企业实力持续提升,本土培育的2家“世界500强”、4家“中国企业500强”、6家“中国民企500强”连续上榜,东方盛虹成为苏州首家营收超千亿上市公司。新增上市公司2家、过会2家,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1家。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60亿元,增长3.8%。全区粮食总产量16.94万吨,比上年增加0.86万吨,增长5.4%,连续两年稳定在16万吨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4.32万亩,比上年增加2.08万亩,增长6.5%,连续5年保持增长。其中,夏粮产量4.19万吨,增长15.8%,秋粮产量12.75万吨,增长2.3%。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6601吨,增长24.4%,其中,猪肉产量6089吨,增长27.5%。全年生猪出栏81970头,增长10.3%。

工业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969.87亿元,增长3.3%,总量和增速分别列苏州大市第4、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增速列苏州大市第2。下半年以来,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稳居大市第4,增速保持前三。重点行业增势稳定,专用设备(32.7%)、医药制造(23.5%)、汽车制造(31.5%)、电气机械(12.8%)、有色金属冶炼(19.4%)5个行业产值增长均超10%。两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分别为57.5%、45.4%,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5.2个、0.8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利润总额240.73亿元,增长1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17.2个百分点,增速列苏州大市第3。从企业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9.90亿元,下降2.6%;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9.72亿元,增长26.2%,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4.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61亿元,增长4.5%。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9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3.46亿元,增长9.0%。其中,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79.88亿元,增长9.0%,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3.0%;安装工程完成产值12.69亿元,增长4.1%。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22.16万平方米,下降8.2%;房屋竣工面积308.49万平方米,下降30.3%。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在省内完成产值162.73亿元,增长6.0%;在省外完成产值30.73亿元,增长28.3%。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5.59亿元,增长3.8%,比1-11月提升3.1个百分点,总量下半年以来稳居苏州大市第2,增速列苏州大市第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3%,制造业投资增长6.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长7.0%,第三产业增长1.9%。

制造业、大项目投资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大项目持续高位运行,全区亿元以上在建项目367个,较去年同期增加69个,亿元项目本年完成投资353.37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亿元项目243个,本年完成投资196.04亿元,增长7.9%。

房地产市场仍处低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9.77亿元,下降7.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137.26万平方米,下降27.0%;本年竣工面积371.04万平方米,增长10.4%。本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4.68万平方米,下降49.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03.28亿元,下降41.6%。

交通、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体系更加健全。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里程2366.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20公里,一级公路260.12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810万人,货物运输量3137万吨。货物周转量25.95亿吨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621156辆,本年净增52098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543101辆,本年净增47362辆。

邮电业务提质扩面。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4.45亿元,增长8.8%。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9.63亿元,年末全区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19.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14.84万户,互联网用户136.27万户,本年新增5.25万户。

旅游产业焕发活力。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0.58亿元,增长101.7%,国内旅游接待人数3017.01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0.77万人次。苏州湾文化中心入选省级文旅消费人气目的地。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太湖苏州湾度假乐园等3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入选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70亿元,增长7.3%,较2022年提升7.6个百分点。批发业增势继续加快。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迈上7000亿元大关,累计增长14.8%,总量和增速均列苏州大市第2,今年以来,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累计增速低开高走,由年初1-2月累计下降18.8%,一路由负转正,且逐步走高。受下游市场行情好转、PTA需求量增加影响,重点企业增速较快提升。

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势较好。受购车补贴、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52.7%,高于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速38.1个百分点。

升级类商品需求上升。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中,可穿戴智能设备、照相器材类、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9%、17.3%、32.3%、27.1%。

外资外贸

利用外资好于预期。全年新设外资项目89个,新增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引进合同外资千万美元以上新设项目6个、增资项目4个;完成实际使用外资3.92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79亿美元,增长353.5%(增速列全市第1)。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0个,新签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42亿美元,累计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系统注册的企业数达111家。举办2023年吴江(深圳)创新驱动投资说明会、2023吴江(上海)协同发展投资说明会、吴江(北京)高质量发展投资说明会以及 2023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年共签约项目214个,总投资1362亿元。

货物进出口降幅收窄。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7.52亿美元,下降12.2%。出口总额174.04亿美元,下降14.3%。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东盟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展位数和参展企业数均创新高。推动5家企业获评全省首批认定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4家企业获评苏州市出口名牌。

金融业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优化。年末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0851.93亿元,比年初增加1388.55亿元,增长14.7%,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5138.37亿元,比年初增加661.75亿元,增长14.8%,本外币贷款余额5713.56亿元,比年初增加726.80亿元,增长14.6%。全区不良贷款率为0.36%,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证券业务良性发展。全区共有证券营业部7家,资金账户开户数136422户,较上年新增2820户,全年共实现证券交易额2544.63亿元(仅东吴证券提供)。

科技和教育

创新引领更具成效。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9家。获评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苏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家。吴江思源科技创业园成为全区首家民营企业运营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盛虹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亨通创成苏州本土首家“灯塔工厂”,英诺赛科连续两年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迈为科技成为全市唯一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6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313家,全区有效高企数达1471家。15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70家企业入选市瞪羚企业,2家企业获评省独角兽企业,14家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年末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5.85件,比2022年增加11.56件,新授权发明专利2130件,增长41.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883件,比2022年增加1811件,增长18.0%。

教育工作纵深推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学校新建改扩建工作,缓解入学矛盾。全区12个学校建设项目列入区实事项目。新开设中职专业3个、五年制大专2个,丝绸中专开办五年制大专班开设9个专业。做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扩展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全区现有21个建设点,均被确认为苏州市“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7所,其中幼儿园(含分园)139所、小学52所、初中39所、高中1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数227178人,专任教师数16253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量质并举。全区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11个,全年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657场。全区现有电影放映单位20家,影院观众累计262.85万人次,较2022年增加124.53万人次,增长90.0%,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761.5场。全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32.6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签约文旅产业项目26个,新落地文化项目5个,规上文化产业企业较2022年净增17家,实现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97.99亿元。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扩容。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0家,较2022年增加50家,其中医院、卫生院43家。卫生机构床位数9236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148人,较2022年增加88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393人,比2022年增加437人。注册护士477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944人。区镇卫生院23家,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人数212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08个。苏州九院挂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区中医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签约,成为国家(华东)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长三角区域中医肿瘤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区五院挂牌上海十院临床诊疗中心吴江分中心。

体育事业亮点纷呈。新建多功能运动场3片、笼式球场9片、健身步道15.93公里。东太湖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户外运动精品帆船运动目的地,苏州湾体育中心智慧运营服务场景获评“江苏省体育消费场景精品案例”,汾湖鼋荡生态绿道获评全省最美跑步线路,盛泽镇潜龙渠体育公园获评“江苏省示范体育公园”。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方厅水院、桑基鱼塘、科创学园等三地四方共享空间加快建设。苏州南站站房主体结构完成封顶,沪苏湖高铁吴江段正线桥梁全部贯通,国赵路片区更新启动。高铁盛泽站、通苏嘉甬高铁、水乡旅游线等加快建设,凯旋生活广场综合枢纽建成投运。苏州湾科技城获评省级现代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

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全年建成特色精品乡村5个,特色康居乡村65个,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吴江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震泽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震泽“水韵桑田稻花香”、平望“归田长漾里”入选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和示范项目。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等8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6亿元。盛泽镇、黎里镇、桃源镇成功创建美丽宜居镇。开弦弓村、溪港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稳步提升。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为304596户,总人口为919023人,比上年末增加11370人,增长1.3%。其中男性446564人,女性472459人,男女性别比为94.52:100。全年出生人口5927人,出生率为6.49‰;死亡人口8856人,死亡率9.70‰;人口自然增长率-3.21‰。全区非农业人口762424人。

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8.90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8.64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2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有效用工备案数55.13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44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10043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4.78万人次。养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19个,养老机构床位数6112张,社区照料床位3883张。落实老年人关爱保障,发放尊老金1.38亿元。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调查显示,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00元,增长4.7%,增速高于苏州大市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5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08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1.78,比上年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

低碳转型不断加快。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各3家,汾湖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推动喷水织造、印染、涂层等行业转型升级,升级改造喷水织造企业29家、喷水织机1.08万台,淘汰低端低效落后喷水织机6万台。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增拓展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9处,高标准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0.9%、优Ⅱ比例72.7%,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7%。823个太湖流域、长江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全部完成,规范提升涉磷企业超1900家,完成513项大气治理重点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过去一年,我们在承压前行中取得了实属不易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对标国家战略部署、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一步发展还存在不少挑战和不足。展望2024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及区委决策部署,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注:1.本公报数据为2023年度快报数和预计数,定案数以2023年统计年鉴为准。

    2.人口数据为户籍人口,来源于公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