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河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河西区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河西区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目标定位,以及着力打造“四个高地”指示要求,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河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统计快报显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40.03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2%。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61亿元,增长4.0%,比重达到5.4%;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3.41亿元,增长5.3%,比重达到94.6%。

财政收入及支出

全年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09亿元,增长5.1%。其中,增值税14.81亿元,增长4.3%;企业所得税10.32亿元,增长53.9%;契税8.12亿元,下降22.5%。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59亿元,下降9.8%。其中,教育支出19.99亿元,增长2.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95亿元,下降3.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42亿元,下降6.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53亿元,增长16.7%。“三个一批”项目188个、总投资1733.28亿元,其中:建设项目98个,总投资955.05亿元;储备项目41个,总投资169.82亿元;谋划项目49个,总投资608.14亿元。新增37个纳统在建项目,新增投资263.02亿元。争取到增发国债、超长期国债等各类资金0.76亿元,支持天津“两重”建设、“两新”工作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各领域重大项目,形成了强有力支撑。

招商引资

引进中化学环境科技、启源芯动力等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14家,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63.2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到位额1443万美元。引进北京心智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等京冀企业178家,注册资本金总额6.27亿元。精心打造天塔科创服务区,用好天津师大和蓝帆大厦等载体资源,导入海河实验室、恒瑞医药等科技创新项目。持续加大金创区金融发展活力区、津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河西片区、陈塘科技商务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主题园区等重点片区招商力度。加快天津软件园河西园、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招商进度,着力打造“一园一品”小微园区。引导服务街道建立载体盘活台账,挖掘招商信息,开展以商招商,共盘活各类载体近5万平方米。成功举办2024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科技金融论坛、接待中国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招商活动。

楼宇经济

充分发挥商务楼宇资源优势,统筹129座商务楼宇资源,按照“楼宇+产业”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盘活用好商务楼宇存量资源,持续做强特色楼宇经济。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手机端“掌上楼宇”小程序,关联楼宇经济信息系统重点楼宇基础信息库,在已开发设立楼宇信息、企业信息、扶持政策、楼宇税收、账户审核等模块基础上,增加信息互动功能,实现政府、楼宇、企业间信息发布、运营管理及楼宇招商等线上服务。楼宇内新增注册企业2411家,盘活空置资源20万平方米,留区税收超千万元楼宇50座。

民营经济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38.2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7.3%,增长9.6%。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4303户,累计达到88005户,其中:民营企业新增6538户(新注册民营企业5313户、新迁入民营企业1225户),累计达到42918户;个体工商户新增7765户,累计达到45087户。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宣讲会,全区各单位召开民营企业相关座谈会115场次,与会企业1700余家次,走访调研民营企业2318家次,收集问题165个,已解决119个,其他问题在推动解决中。

陈塘科技商务区

全年陈塘商务区新增注册企业2372家,新增注册资本约26.97亿元。累计拥有企事业单位8677家,累计注册资本约1035.96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11.93亿元,实现留区税收5.11亿元。北方设计联盟新增成员单位48家,共计400家。全年成员单位实现全口径税收7.97亿元,增长17.95%。实现留区税收3.07亿元,增长11.91%。

科技创新

全年共有19家单位认定为市级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14亿元,增长14%。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领军(培育)企业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22家;雏鹰企业达183家;瞪羚企业3家。提升科技载体孵化效能,2024年,全区共有市级以上科技载体12家,其中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6家。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种子企业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2家。

二、主要行业

商贸服务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19亿元,增长0.9%。批发业商品销售总额1322.82亿元,下降16.4%;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32.54亿元,下降0.6%;住宿业营业额6.16亿元,下降1.3%;餐饮业营业额31.71亿元,增长6.8%。全年实际外贸进出口额143.7亿元,增长9.9%。

房地产业

认真贯彻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全年共促进29.39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上市,共成交商品房、二手房117.26万平方米、13868套、292.67亿元。

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5.15亿元,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5%,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打造区域金融名片,在鑫银大厦40层建成金创区展示中心,着力打造集金融展示、金融招商、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会客厅”。引进韩亚银行天津分行等13家金融机构,协办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产业数字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分论坛等活动,加强金融交流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推动天津农商银行设立首家银发特色支行,联合天津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智慧服务专项行动,精准解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270余个,组织召开“产融直通车”15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2.3亿元,扎实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河西落地。

营利性服务业

全年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88.28亿元, 增长13.5%。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94.82亿元,增长2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83.23亿元,下降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6.68亿元,增长4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43亿元,增长14.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1.14亿元,下降2.9%。

三、城市建管

城区绿化

大力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总计栽植乔灌木373株,各类活动共折算栽植树木1915株。建设浯水道、金山里、紫金北里和古芳里4处口袋公园,涉及提升改造面积约8341平方米,共计栽植乔灌木547株、地被模纹4654平方米、园路铺装1581平方米、安装园椅42个、凉亭1座、适老扶手31延米、儿童组合滑梯2组、儿童跷跷板2组、儿童传声筒1组。完成友谊路、台儿庄路等点位行道树补植项目,共涉及16个点位,累计栽植白蜡和法桐等各类乔木173株、灌木35株、栽植黄杨和卫矛等绿篱和地被植物1080平方米。

市政设施维护

完成道路设施养护工作,累计维修道路面积3.81万平方米,维修侧石1583米,维修缘石1110米。完成排水设施养护工作,累计疏通管道18.51万米,掏挖检雨井1.13万座,维修检雨井308座。

市容景观维护

完成宾馆南道等12条道路69栋沿街已整修建筑的排险维修工作,在老旧小区及背街里巷道路新建补建路灯130盏。

四、社会事业

教育

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210场,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44个学科组项目入选市级优秀项目,19篇作业设计案例获市级认可,教研成果立项数量位居全市首位。举办“哪吒杯”系列赛事2072场,参赛1.4万人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95%以上。举办美育实践课堂展演,52幅学生作品入围市级展览。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推进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相关成果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学前教育方面,新增托育学位460个,在48所幼儿园增加托育职责。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落实“控辍保学”机制,残疾儿童入学率超95%。完成英语听说智慧考场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147”框架。推进综合高中建设,探索“1+3”帮扶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公参民”学校改革,推动279家机构全部纳入资金监管。

公开招聘教师54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0人。完成首批180名名师库考核,认定200名新成员,遴选146名区级学科骨干教师,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区管校聘工作,493名教师完成交流。

卫生

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全面完成智慧化接种门诊建设,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96.45%。面向40-74岁人群开展常见恶性肿瘤联合筛查4323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80%以上,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100%的家医团队可提供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全年签约居民达到31.90万余人,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3.9名全科医生,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达到15.7万人,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1.7万人。面向已婚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及常见妇科疾病筛查5811例。全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病例,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47%,0-6岁儿童眼保健服务覆盖率96.01%。

文化体育

创新发展假日经济,成功举办第二届西岸非遗·老字号年货市集等商旅文体系列活动。全面启动2024西岸文化消费季系列活动,全年共计推出文旅商系列活动7800余场。结合文旅产业聚集优势,不断深化河西“+旅游”工程,全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612万人次,各演出剧院、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文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83亿元。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新30套社区健身园,新建1个古芳里口袋公园户外微场地,新建2个多功能运动场、3个笼式足球场、1个室外智能健身房正在积极建设中。完成绿道公园三期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区工会职工健身中心提升改造。

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家养老服务量170.03万客次,增长28.82%,消费金额3753.58万元,增长22.19%。发放较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累计服务时长3947小时,发放补贴金额207217.5元。为全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公共卫生类入户服务24669人,个性化需求入户服务3920人,家庭病床出院42人,三床联动优化服务包入户服务4119人。开展为老服务志愿品牌190个,活动共1135场,服务老人数30278名。

全面提升温暖救助水平,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有低保家庭3688户、5107人,享受低保边缘救助待遇的有183户,311人。特困供养人员200人,累计支出低保金8155.38万元。

五、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

2024年河西区常住人口80.86万人。截至年底,全区户籍人口1005010人,其中:男性483716人,占比48.1%;女性521294人,占比51.9%。按民族构成看,占比前3的民族是:汉族961879人,回族16244人,满族15815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63元,增长4.8%。

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就业19855人。为300余家企业拨付补贴2024.2万元、实现就业1002人,为145家见习基地发放补贴1789.1万元、惠及见习6013人次。面向应届毕业生设置事业岗位301个,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131”服务,重点做好低保、残疾等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推动就业1047人。联合高校举办6场校园招聘活动,求职学生28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30余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8人,拨付补贴734.94万元,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注:

地区生产总值、商贸服务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和民营经济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收入及支出、金融业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区发改委;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区投促局;楼宇经济、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商贸数据来自区商务局;陈塘科技商务区数据来自陈塘管委会;科技创新其他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房地产业数据来自区住建委;城区绿化、市政设施维护、市容景观维护数据来自区城管委;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委;文化数据来自区文旅局;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河西分局;劳动就业数据来自区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