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河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建设经济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目标定位,围绕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城市功能品质、民生保障成色、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区各项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统计快报显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54.20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4%。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99亿元,增长12.4%,比重达到5.7%;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8.21亿元,增长4.0%,比重达到94.3%。

财政收入及支出

全年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8亿元,增长13.1%。其中,增值税14.20亿元,增长25.9%;企业所得税6.70亿元,增长17.8%;契税10.48亿元,增长80.2%;城市维护建设税3.95亿元,增长0.2%。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23亿元,增长1.6%。其中,教育支出19.60亿元,增长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68亿元,增长15.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97亿元,下降14.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指标147.87亿元,下降9.8%。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城市更新一期项目、津西浯(挂)2022-010号地块项目、津西枫(挂)2021-025号地块项目等项目稳步开展。

招商引资

全年累计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44.03亿元,落地5000万元项目70个。借助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引进4个重点招商项目,投资额8.6亿元,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引入京冀企业254家,总投资额15.03亿,其中,北京企业215家,投资额6.88亿元,河北企业39家,投资额8.15亿元。

楼宇经济

全年新增楼宇注册企业超2800家,总数超过2.2万家;亿元楼宇24座,留区税收超千万楼宇达到49座。加快提升楼宇载体品质和承载能力,坚持“一楼一品”打造特色楼宇,吸引高端业态加快聚集。

民营经济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27.5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9.7%,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9%。鼓励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产品,现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专精特新”种子企业5家;新增民营市场主体13346家,累计达83132家。

陈塘科技商务区

全年陈塘科技商务区实现全口径税收12.36亿元,同比增长128.47%,占全区的15.85%;实现留区税收5.54亿元,同比增长129.88%,占全区的15.5%;累计拥有企事业单位7071家,注册资本约1099.77亿元。

截至2023年底,中交集团共在我市设立企业共计32家,注册资本304亿元,其中位于河西区的新设立企业有16家,注册资本金120亿元。中交集团在天津陆续落地各类重点项目26个,实现投资金额约1594亿元,其中6个项目位于河西区,投资金额约257亿元。

截至2023年底,陈塘科技商务区持续以北方设计联盟为抓手,大力发展设计产业和总部经济,联盟成员单位达350家,在河西纳税的联盟企业产值超480亿元,11月陈塘设计产业主题园区成功申报为市级主题园区。

借助优质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产业基础,园区已聚集有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中电科半导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中核二四、哈电国际、新天钢集团等一批总部型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以“中交系、设计系、水电系、能源系”为主导的四大产业生态圈,为河西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

全年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2家、雏鹰企业156家、瞪羚企业3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9家。技术合同登记712份,合同交易额达到100.20亿元。截至2023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25家。推荐13个项目分别申报了科技领军企业重大创新项目、科学技术普及、杰出青年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荐14个项目申报科普基地。

截至2023年底,全区拥有各类科技载体12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完成天津市科技载体年度绩效考核。

2023年科技企业评价服务平台研发成功,截至年底平台入库企业363家,上线金融机构10家,共上线金融产品28个,已累计为27家企业授信2691万元,5家企业获得贷款1145万。

二、主要行业

商贸服务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6亿元,同比下降13.1%。批发业商品销售总额1556.02亿元,增长0.3%;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61.24亿元,下降15.7%;住宿业营业额6.16亿元,增长38.5%;餐饮业营业额26.73亿元,增长23%。全年实际外贸进出口额130.78亿元,同比下降11.1%。

房地产业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4.04万平方米,增长28%。共成交房屋4133套、44.04万平方米、177.5亿元,40.59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上市。(数据为市住建委反馈数据,统计期为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2月25日。不包括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用房。)

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43.01亿元,同比增长4.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正增长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11000亿,全年达到11781.37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高基数的高增长。其中,存款余额6789.63亿元,同比增长12.3%,贷款余额4991.74亿元,同比增长1.9%。引进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宏源期货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等20家金融机构,注册资本8.1亿元。

营利性服务业

全年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45.95亿元, 增长3.2%。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61.26亿元,增长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80.44亿元,增长12.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2.28亿元,下降7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40亿元,下降14.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0.57亿元,下降14.8%。

三、城市建管

城区建设

完成城市绿道三期项目、珠江道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市政部分)、17处口袋公园建设项目。新建公厕2座。在老旧小区及背街里巷道路新建补建路灯100盏。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箱房120座。新建临时停车场(库)5处,路外停车场5个,新增停车泊位464个。

城区管理

维修养护道路设施5.1万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213公里。组织沿街建筑物外立面及外檐装饰设施排险维修及整修工作。完成了宾馆西路、大沽南路等21条道路52栋沿街已整修建筑的排险维修工作。改造供热老旧管网33.169公里。

绿化环保

对湘江道、西南楼公园等52个点位进行补植补种和设施维修,提升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津河、卫津河汇水片区内的爱国里、才华里、才俊里等92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组织开展各类河湖专项整治行动。

四、社会事业

教育

深化“崇德向善”德育品牌。十万学子同上“开学第一课”,广泛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出台《河西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举措》,实施“百千万”工程。

完善“敏学创新”智育品牌。利用“5G+”设备和云平台,发挥移动教研平台大数据统计优势,精准分析教学情况。31个项目入选市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6个项目入选天津市普通高中A等学科特色课程基地。高质量完成2023年度创新论文评选工作,310篇论文获市级奖,8篇获得市级一等奖,一等奖数量居全市前列。175项成果获2023年天津市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认定,其中5项被认定为市级突出成果,占全市的40%,名列全市前茅。在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中,21节中小学课例入围“部级精品课”,入围总数居全市首位。在第十届双优课中学、特教学科认定中,获优质课20节、随班就读优质课1节,位居全市之首。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2+2+X”毕业标准,开展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创新研究。持续打造优势专业群建设和推进无人机实训室建设。深化电子计算机职专与石家庄电子信息职业学校“2+1”合作办学方式,今年78名学生参加天津春季高考,5人考取天津本科院校,73人考取天津专科学校,满足了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发展需求。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接收河西区南开翔宇学校纳入审批地管理,平稳完成注册设立和升学招生等工作。接收4所幼儿园纳入民办幼儿园日常管理,完成2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

强化社区教育服务功能。4所高校优质资源进驻“榕树课堂”,开发和设计新型课程30种,为全区14个街道4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送课400场次、1200课时,参与学习的社区老人达2.4万人次。

积极推进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以区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天津市河西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注学生科学评价,将过程监督与结果监测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卫生

做好传染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推动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2023年全面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95.25%。建设以河西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阁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馆为网底、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医院被评审为二级乙等中医医院,由15个科室增设至23个,治未病科、康复科被市卫健委评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单位、中医康复分中心建设培育单位。截至2023年底,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7.16%,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7.62%以上。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全年家庭医生完成有效签约27.83万人,实现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3.6名全科医生,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达到154250人。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18738人。妇幼保健水平持续提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69%,儿童健康管理率94.31%。

文化体育

策划推出2023年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持续开展“文化365 快乐在河西”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近2000场。深入开展2023“春雨工程”行动与云南省红河州建立起公共文化合作交流机制。策划推出“活力河西、品质之城”2023西岸文化消费季文旅商系列活动近400余场。精心策划开展2023西岸读书节暨首届“品质之城 书香天津”悦读文化市集等系列文旅商活动近150余场。在市文旅局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天津市首届西岸非遗文化迎春年货市集和第五届西岸哪吒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意大联展,策划推出首届西岸京津冀非遗文化嘉年华,六省市非遗及老字号、文创等200余个项目参与,推出非遗文创市集和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20余场。全面建成西岸非遗体验馆,121项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入驻。河西区“以新型空间构建高品质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创新引领全民阅读”创新发展案例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天津市河西区“融合引流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天津文化中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新招”入选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新建更新健身园17个,社区户外微场地6个。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底,建成45个街、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载体运营面积3.8万平方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驿站45个。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免费为有需求的354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呼叫服务、为604余名困难独居老人安装“一键通”。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132万人次。

全区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8238.55万元,发放年终一次性生活补助及春节慰问费538.29万元,2022-2023年度供热补贴 180.365万元,解决困难家庭突发性临时性困难1994户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895.3万元,电价补贴36.92万元,总计支出各类救助款9889.43万元。

五、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

2023年河西区常住人口80.67万人。截至年底,全区户籍人口979630人,其中男性471967人,占比48.2%,女性507663人,占比51.8%。

收入与消费

全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65597元,同比增长4.8%。其中,工资性收入37499元,增长5.7%;经营净收入1216元,增长13.0%;财产净收入5400元,增长6.7 %;转移净收入21482元,增长2.4%。全年人均消费支出44904元,增长11.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11867元,增长10.0%;衣着支出2022元,增长16.4%;居住支出10907元,增长12.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379元,增长17.8%;交通通信支出5643元,下降1.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5155元,增长23.9%;医疗保健支出4775元,增长5.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2156元,增长47.3%。

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就业19299人,318名大学生通过我区事业单位招聘实现就业,先后为159家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和236家小微企业拨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1349.27万元,带动就业1085人。开发见习岗位3123个,见习人员达到13476人次,拨付155家就业见习基地见习补贴2662.05万元。为136家创业企业拨付房租补贴157.05万元,带动就业404人。

注:

地区生产总值、商贸服务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和民营经济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收入及支出、金融业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区发改委;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区投促局;楼宇经济、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商贸数据来自区商务局;天津陈塘科技商务区数据来自陈塘管委会;科技创新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房地产业数据来自区住建委;城区建设、城区管理、绿化环保数据来自区城管委;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委;文化数据来自区文旅局;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河西分局;劳动就业数据来自区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