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铜陵市义安区统计局

2025年4月29日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工作部署,创先争优、迎难而上,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幸福义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242.3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3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110.19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46.0:46.7调整为7.2:47.3:4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07706元,比上年增加5960元。

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242.34 6.4
#第一产业[4] 17.52 4.8
第二产业 114.63 6.6
第三产业 110.19 6.5
#农林牧渔业 18.45 4.9
    工  业 86.06 9.3
    建筑业 29.24 -0.5
批发和零售业 23.80 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8.65 8.5
    住宿和餐饮业 4.16 1.3
    金融业 8.32 5.5
    房地产业 9.42 2.6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 19.30 10.5
    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 24.94 2.1

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657户,新增私营企业2021户。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7.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15.13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3.25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3.65亿元,增长1.5%;渔业产值4.23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2亿元,增长7.5%。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290公顷,比上年增加28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48公顷,增加64公顷;油料播种面积7699公顷,增加31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251公顷,增加93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02365吨,比上年增长1.0%。油料产量21345吨,增长0.4%。蔬菜产量146148吨,增长14.6%。

2024年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02365 1.0
#稻谷 76984 0.3
   油料 21345 0.4
     #油菜籽 21030 0.7
      花生 278 -18.6
   蔬菜 146148 14.6
   水果 14795 -2.8

年末全区生猪存栏32270头,比上年增长1.1%;全年生猪出栏43360头,下降4.0%。肉类总产量11318吨,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9214吨,增长3.4%。水产品产量18801吨,增长3.0%。

2024年全区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 品 名 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11318 0.0
生猪出栏量 43360 -4.0
年末生猪存栏数 32270 1.1
禽蛋产量 9214 3.4
水产品产量 18801 3.0
 #鱼类 13709 4.1

全年造林面积10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为32.5%。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4.5万千瓦,比上年下降2.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142吨,下降0.1%。农药施用量260吨,下降0.6%。农用薄膜使用量282吨,下降1.9%。

年末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户,其中省级12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9.59亿元,比上年增长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6.0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GDP比重为35.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 64.19亿元,增长13.3%,占GDP比重为26.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4%,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6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6.94亿元,增长9.5%。分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产值357.27亿元,增长19.0%;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3.29亿元,下降5.5%。从行业看,2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7个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9.4%,金属制品业增长42.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6.0%,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38.4%,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下降13.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80.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2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

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60户。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25.29亿元,增长39.4%。

年末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13户。全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  9.40亿元,增长7.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6.8%。

年末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企业 66户。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35.34亿元,增长2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50亿元,增长12.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比上年增长7.1%;水泥熟料增长1.2%;水泥下降18.2%;贵重金属下降0.2%;石膏板下降12.6%;粗钢增长6.0%。

2024年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亿千瓦时 78.0 7.1
水泥熟料 万吨 497.2 1.2
水 泥 万吨 181.6 -18.2
贵重金属 公斤 1526.9 -0.2
石膏板 万平方米 3098.2 -12.6
粗  钢 万吨 116.3 6.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税总额29.75亿元,增长1.0%,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98亿元,下降14.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9.24亿元,比上年下降0.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84户,完成总产值  63.74亿元,增长9.6%;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建筑资质等级企业18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4户;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126.42亿元,增长10.5%。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3.80亿元,与上年增长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65亿元,增长8.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3%;金融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5.5%;房地产业增加值9.42亿元,增长2.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4.24亿元,增长6.1%。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6.8%。

年末境内铁路总里程131.1公里,等级公路1328公里,其中高等公路70公里。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1097公里,其中县道248公里,乡道375公里,村道473公里。

年末全区机动车拥有量47341辆,比上年下降4.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3000辆,下降3.3%,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0107辆,下降3.6%。

全年电信(含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业务总量1.73亿元,增长2.3%。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0.97万户,下降0.3%;移动电话用户28.79万户,增长3.9%;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04万户,增长5.6%。

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45.0亿元,比上年增长4.7%。接待国内游客620万人次,增长17.9%。年末全区共有国家4A级景点(区) 4处、3A级景点(区)2处。年末全区三星级及以上的农家乐共有65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8家。年末全区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2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3个。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 (不含农户)88.12亿元,比上年下降18.0%。其中,工业投资40.46亿元,下降33.4%;民间投资36.00亿元,下降4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48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投资40.46亿元,下降33.4%;第三产业投资42.18亿元,增长1.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35亿元,比上年下降37.5%。商品房销售面积24.2万平方米,增长1.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3.1万平方米,增长11.4%。

全年全区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94个,比上年增加11个,5亿元及以上项目20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中宽板、高制程半导体晶圆再生产线建设等亿元以上项目建成运营;铜陵润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水木清华园二期”、安徽水利(铜陵)和顺地产有限公司建设的“和顺麓山越”等项目已完工并交付安置。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9亿元,增长7.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85亿元,增长5.2%。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12.49亿元,增长4.0%;商品零售额46.45亿元,增长6.5%。

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7] 120户,比上年净增23户;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41亿元,增长8.0%。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293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0.8%。其中,出口7297万美元,下降21.3%;进口5637万美元,下降20.1%。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0%,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03亿元,增长14.4%。

八、财政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99亿元[8],比上年增长8.5%。在收入构成中,各种税收收入22.98亿元,增长11.8%,占财政收入85.1%。税收收入总计中,增值税增长18.0%,企业所得税增长57.2%,个人所得税增长5.9%,资源税下降3.9%。

全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9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8亿元,下降43.7%;公共安全支出1.08亿元,下降43.1%;教育支出4.73亿元,增长0.6%;科学技术支出8.79亿元,增长67.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4亿元,下降13.9%;卫生健康支出2.25亿元,下降21.0%;节能环保支出0.39亿元,增长15.1%。教育等十三大类民生支出  39.72亿元,增长9.2%,占总支出90.5%,比上年提升5.6个百分点。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65亿元,比上年下降8.0 %。其中,财产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0.94亿元,下降18.4%;人身险业务保险保费收入0.71亿元,增长10.4%。全年保险赔(给)付支出1.20亿元,增长71.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03亿元,增长91.8%;人身险业务赔款(给付)支出0.17亿元,增长3.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368人,专任教师65人。基础教育学校(园)65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小学15所、幼儿园32所;在校学生22600人,其中普通中学9279人、小学9902人、幼儿园3419人[9];专任教师2250人,其中普通中学1061人、小学871人、幼儿园318人。

2024年全区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结)业生数
中等职业 1070 2368 1119
高 中 1343 4160 1172
初 中 1781 5119 1750
小 学 1653 9902 1887
幼儿园 872 3419 1560

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200万元。全年授权专利69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7件。

全年商标注册申请691件,比上年下降3.8%。年末全区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件,省级著名商标50件,其中当年争创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1个,剧院、影剧院1个,艺术表演团体7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4.93万册。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48.96万卷册,馆藏资料1.15万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区建成8个乡镇文化站和1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8场,群众性文化活动505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25场,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130场。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3.2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区11个医院、卫生院中,拥有床位数884张,技术人员1308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4‰;婴儿死亡率1.2‰;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100%。

年末全区拥有体育场馆2处。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8次,参加活动总人数9736余人次。成功举办了义安区“两新东联杯”篮球联赛,组织开展了义安区健步走大联动活动、钟鸣镇、东联镇龙灯展演等大型群体活动。我区运动健儿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第一名6人次,第二名8人次,第三名12人次。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046万元,比上年增长2.4%。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08048户[10],比上年末增加78户;户籍总人口296967人,比上年末减少318人。全年出生人口1486人,人口出生率5.00‰,比上年增长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53人,人口死亡率5.56‰,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56‰,降幅比上年收窄0.6个千分点。

根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2.5万人,与上年持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0%,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202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及构成
                 单位: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年末户籍总人口 296967  
#城镇人口 99731 33.6
 乡村人口 197236 66.4
#男 性 151308 51.0
 女 性 145659 49.0
#0—17岁 41725 14.1
  18—34岁 54990 18.5
    35—59岁 124103 41.8
    60岁及以上 76149 25.6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21元,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11元,增长5.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878元,增长5.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87元,增长7.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88元,增长6.4%。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6670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7500人,减少413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2509人,下降1.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28958人,增长7.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195人,增长6.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7893人,增长1.9%。年末,全区共有10244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降2.4%;发放低保保障金6366万元,增长0.1%。

全区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5个,拥有床位总数达  2183张。全区五保供养1389人,其中分散供养1138人,集中供养251人。分散、集中供养标准人均785元/月,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761万元,增长13.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2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98%,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达100%。开发公益性岗位289个。全年共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1701人,当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4854万元。

十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美好乡村当年建成省级中心村7个。截至年末,全区已建成省级中心村113个,整治市级中心村10个、特色自然村16个,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带17条,共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义安区的犁桥村和群心村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犁桥村、群心村、合兴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21天。全区PM10年平均浓度为57.8微克/立方米,PM2.5年平均浓度为33.4微克/立方米。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91吨,比上年下降2.8%,烟(粉)尘排放量1354吨,下降1.6%,氮氧化物排放量2885吨,下降4.6%。

全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9%,单位GDP能耗下降2.4%。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2人。其中,工矿商贸类事故1起,死亡1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则,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年平均常住人口的比率。

[4]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辅助性活动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6][7]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及大个体、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及大个体。

[8]财政收支数据来自区财政局。

[9]幼儿园人数为学前教育幼儿总人数。

[10]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义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