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局势,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安徽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发展,全县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3]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5.4%[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0:30.7:60.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5486元,增长6.6%。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9210人,比上年末减少1048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0599人,占总人口的34.3%;乡村人口58611人,占65.7%;男性人口45830人,女性人口43380人,男女性别比为105.6:100。全年人口出生率4.5‰;死亡率9.8‰;自然增长率为-5.3‰。年末常住人口7.4万人。
年末实有市场主体11935户,增长2.8%,其中企业2664户,个体工商户9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71户。本年登记企业327户,下降11.4%;本年登记个体户1058户,增长12.7%。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活动增加值0.18亿元,增长4.6%。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942.1公顷,比上年增加38.4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27.9公顷,比上年增加9.8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014.1公顷,28.5公顷。经济作物中,油菜籽种植面积2549.7公顷,增加19.9公顷;蔬菜植面积1207.7公顷,增加5.9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0503吨,增长1.7%。油菜籽4031.4吨,增长1.5%。蔬菜19360.7吨,增长1.1%。水果2311.5吨,增长0.7%。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6784头,增长7.8%;全年生猪出栏45815头,下降4.6%。羊存栏559只,下降14.5%;羊出栏777只,下降7.2%。家禽出栏44.8万只,增长1.9%。肉类总产量4810.3吨,下降3.2%。禽蛋产量1130.7吨,增长0.2%。淡水产品产量849吨,增长2.8%。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1.2%。机耕作业面积7.1千公顷,机播作业面积3.4千公顷,机收作业面积6.1千公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8.5%。2024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949.7吨,下降0.04%。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7.4%。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户,比上年末增加2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分行业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9.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下降1.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1.0%,股份制企业增长19.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5.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7.1%。年末在库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家,完成总产值4.9亿元,增长8.4%。
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2.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4.5%;金融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2.3%;房地产业增加值2.4亿元,下降0.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16.1%;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0.8%。
全年各类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551万吨,比上年增长6.6%。完成旅客运输总量497.1万人,增长9.0%。池黄高铁建成通车,“黟见倾心·自在桃源”号高铁启航合肥,黟县东站接待旅客超56万人次。
年末全县机动车保有量25886辆,比上年增长7.1%,其中,大型汽车215辆,增长42.4%;小型汽车13874辆,增长6.4%;普通摩托车7688辆,增长9.7%;轻便摩托车3991辆,增长4.0%;低速车118辆,增长1.7%。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2.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8.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3%。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132.7%,其中,技改投资增长175.3%;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3%;建安工程投资增长7.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7.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9.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4.9%。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亿元,比上年增长5.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6亿元,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5万元,增长5.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5.2%,餐饮收入增长5.2%。全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390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出口3717.3万美元,增长9.7%;进口189.3万美元,增长35.9%。
全年新签项目58个,其中新签亿元项目34个。全年实际到位内资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外商直接投资71万元,下降95.1%。
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6亿元,增长6.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8亿元,增长5.8%;教育支出1.44亿元,增长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8亿元,增长6.2%;科学技术支出0.12亿元,增长1.0%;医疗卫生支出0.94亿元,下降15.8%;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29亿元,增长76.6%;农林水支出3.12亿元,下降11.2%。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2.4亿元,增长8.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3.4亿元,增长7.8%。存贷款余额235.8亿元,增长8.1%。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4元,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90元,比上年增长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3元,比上年增长6.9%;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86万人,参保率达99.56%。202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年人均缴费水平1144.66元,同比增长8.76%;人均养老金水平达225.7元,同比增长21.0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02万人,参保率105.31%,其中职工共参续保1.30万人,城乡居民参保 6.72万人。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入7245.36万元,支出7104.43万元,期末累计结余3153.27万元。
截至12月,保障农村低保1530户193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134.87万元,城镇低保224户27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00.51万元。农村特困605人,累计发放生活保障金624.87元;城市特困50人,累计发放生活保障金67.56万元。特困护理补贴650人,累计发放68.39万元。定期救济9人,累计发放10.2万元。截至12月,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45万人次125.4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78万人次153.4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现有普高1所,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独立初中2所,完小以上小学8所,教学点7个,公办幼儿园5所。全县现有教职工685人,专任教师619人。全县在校普通高中学生770人,初中生1455人,小学生3171人,在园班适龄幼儿1435人。2024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学生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 %;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 0 %;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班)率100%,学前三年入园(班)率98.97%;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604人;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重96.6%。
县职业学校对口升学44人报名,26人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中考有382名考生报名参加考试,文化课最高分694分。
2024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当年新认定3家。
全年共授权专利96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75件,外观设计专利6件。按申请授权量看,个人9件,企业87件。2024年全县发明专利授权15件,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8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92件。
文化旅游体育和卫生健康
2024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剧场、影剧院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拥有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6个、省级传统村落14个、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88处。
全年文化惠民活动累计服务549.015万人次。安徽省村晚示范展示首场演出在柯村村唱响,黄梅小戏《远方的家》入选市级戏曲孵化项目。长城影视落户黟县,洪星方坑影视基地建成运营,徽文化大剧《家业》顺利开机,《两山恋》荣获国际短剧艺术节最佳华语短剧奖,《猎毒风暴》成为黄山本土影视首部院线电影,11部作品圆满杀青。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8场,新增各类非遗传承28人,其中省级6人,市级16人,县级6人。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9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8%。旅游总花费174.7亿元,增长13.7%。年末全县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9家12处,其中5A级景区1家2处,4A级景区3家4处;旅行社8家。宏村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52.2万人,增长6.6%;门票收入1.7亿元、下降8.7%。黟县连续5年获评全国竞争力百强县;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创成首个“村”字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拾庭画驿成功申报全国甲级民宿,115家民宿入选全省首批金牌、银牌民宿,位居区县第一;西递跻身“此生必去的20个长三角古镇”榜单,柯村红色文化村荣获第二批精品主题村,丰梧季喜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年末拥有体育场馆1座、全年举办运动会26次。举办第十九届中国黄山(黟县)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女子美式9球职业冠军挑战赛等特色品牌赛事活动20余场。
2024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公立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8家,村卫生室5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39张,其中:公立医院床位25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张。卫生机构人员数589人,比上年增加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43人,比上年增加34人; 医生281人,比上年增加45人; 执业(助理)医师236人,比上年增加17人; 注册护士228人,比上年增加23人;卫生防疫人员55人。全年婴儿死亡率0.6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63‰,产妇住院分娩比率100%。
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空气质量优。全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1%,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18.6微克/立方米。
地表水质好。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我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全年年降水量2062.9毫米,全年年平均气温17.3℃。全年日照时数1872.6小时。
2024年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2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199起,死亡10人。
注:[1]本公报中数据主要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