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沭阳调查队
2024年,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提质效、惠民生、守底线工作,全年经济稳中有进,民生福祉切实增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39亿元,可比价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8.8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673.62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757.93亿元,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954元,增长7.7%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8.3:43.2:48.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50.1%、44.2%。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3.82亿元,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70.13亿元,林业产值6.34亿元,牧业产值32.04亿元,渔业产值5.4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88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29亿元,可比价增长5.2%。粮食播种面积278.69万亩,增长0.18%;粮食产量129.69万吨,增长0.1%。生猪出栏量82.92万头,增长14.8%;年末生猪存栏47.84万头,增长7.6%;年末家禽出栏1911.87万只,增长28.8%;禽蛋产量3.67万吨,增长102.5%;渔业产量1.96万吨,增长9.6%。
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名称 |
播种面积(万亩) |
增长(%) |
总产量(万吨) |
增长(%) |
合计 |
278.69 |
0.18 |
129.69 |
0.1 |
一、夏收粮食 |
141.26 |
0.22 |
55.61 |
1.23 |
#小麦 |
141.26 |
0.22 |
55.61 |
1.23 |
二、秋收粮食 |
137.43 |
0.14 |
74.08 |
-0.73 |
#水稻 |
109.37 |
0.19 |
64.87 |
-0.65 |
玉米 |
22.11 |
-0.14 |
8.09 |
-1.56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99.81亿元,增长11.9%;实现工业用电量64.02亿千瓦时,增长7.3%,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7%。
分企业规模看: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489.25亿元,增长4.7%。其中,大中型企业497.64亿元,增长18.4%;小微型企业991.61亿元,下降1%。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54家。
分主导行业看:全县规上工业前五大行业实现总产值1044.16亿元,增长12.1%,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5.3%。其中,木材加工业实现产值304.32亿元,下降16.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产值272.88亿元,增长42.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207.66亿元,增长8.7%;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产值167.04亿元,增长56.5%;金属制品业实现产值92.26亿元,增长19.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 |
单位 |
总产量 |
增长(%) |
小麦粉 |
万吨 |
14.53 |
29.0 |
大米 |
万吨 |
26.68 |
45.2 |
纱 |
万吨 |
7 |
6.2 |
布 |
万米 |
6334.21 |
-17.7 |
服装 |
万件 |
1180.53 |
-8.0 |
鞋 |
万双 |
228 |
-5.4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867.34 |
-25.6 |
家具 |
万件 |
33.76 |
22.4 |
机制纸及纸板 |
万吨 |
84.46 |
10.1 |
化学纤维 |
万吨 |
148.02 |
94.9 |
塑料制品 |
万吨 |
28.15 |
39.8 |
水泥 |
万吨 |
88.7 |
-0.8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54.38 |
27.6 |
钢化玻璃 |
万平方米 |
13.66 |
-47.0 |
钢材 |
万吨 |
22.79 |
5.9 |
铜材 |
万吨 |
13.14 |
125.9 |
泵 |
万台 |
48.77 |
17.9 |
电力电缆 |
千米 |
3016 |
-84.0 |
铅酸蓄电池 |
万千伏安时 |
1390.84 |
20.9 |
灯具及照明装置 |
套(台、个) |
26021 |
-4.4 |
电子元件 |
万只 |
44891 |
-16.0 |
年末共有资质等级以上在库建筑企业178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7.93亿元,增长6.7%;全年竣工产值124.22亿元,增长26.9%。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0.45万平方米,下降12.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2%。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6.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9%。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77 %,占比较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3%;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5%。
五、园区经济
经开区全年实现工业开票888.74亿元,增长10.4%;工业税收22.98亿元,增长64.5%;规上工业增加值185.27亿元,增长14.5%。年末开票超亿元企业12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获批省“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25家,创成省星级“上云”企业57家,全年完成进出口15.83亿美元。被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推介为2024年度国家“数字智慧园区”,成为今年全国获评的11个园区之一,系苏北唯一。
昆沭园全年实现工业开票17.65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69.32万元,增长15.4%。园区成功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软件产业园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03.75亿元、下降9.6%。电商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跨境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完成跨境电商线上交易额2030万美元;新培育限上企业7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5611万元,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
六、贸易流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05亿元,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9亿元,增长12.3%。从重点行业看,限上汽车零售18.29亿元,增长2.4%,限上互联网零售16.27亿元,增长7.2%,限上机动车燃油零售5.31亿元,下降0.1%,限上图书、报刊零售4.15亿元,增长210.4%,限上超市零售3.73亿元,增长4.6%,限上其他文化用品零售3.47亿元,增长71.8%,限上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3.2亿元,增长41.8%。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6167万美元。新设外资项目14个;新设对外投资项目1个;年末累存外资企业79家,其中当年新批外资企业14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7.76亿美元,增长6.2%;其中,出口总额17.07亿美元,增长7.7%。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1.63亿元,下降5.2%;其中,税务部门总收入126.17亿元、财政部门总收入15.46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2亿元,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58.54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2.2%。全年完成财政总支出182.74亿元,下降5.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3.97亿元,增长0.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17.95亿元,增长7.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94.16亿元,增长1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9.70亿元,增长10.1%;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78.39亿元,增长2.5%。
八、交通、文化和科技
年末公路总里程3843.68公里;公路客运量74.55万人,增长2.6%;公路货运量12286.58万吨,增长16%。全县公共汽车运营车1729辆,其中城市公交车459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7986.41万人次,其中城市公交车客运量1051.12万人次。全县出租汽车702量,出租汽车从业人员1462人。
年末剧场、影剧院数15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艺术馆(淮海戏苑)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0个。全年县级层面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700场以上,其中送戏下乡150场;各乡镇举办系列文艺演出活动4000场以上,展览展示活动500场以上,书场演出活动1000场以上,各类活动惠及群众1500万人次以上;开展剪纸、书法、国画等公益培训54班次,授课510课时,惠及群众2.3万余人。新建“乡村书场”固定点位7个,累计建成30家“乡村书场”固定点位,实现全县乡镇(街道)100%全覆盖。图书馆新采购图书14万册,累计到馆读者33万余人次,借还图书10万余册。
全县民营科技型企业2630家;从事科技活动1.83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14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07家,当年年新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重点实验室1家。年度7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顺利结题,获批省科技副总项目5个;完成市“7113”工程高科技成果转化66项。
九、城市、生态和卫生
年末城市道路面积1331.1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483.0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80.4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4.66%。全年供水总量5205万吨,其中居民家庭用水3469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6845.2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3963.51万立方米。
全年PM2.5平均浓度37.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0.6%,两项指标达到有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13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957个,其中医院66个、卫生院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9032张,卫生工作人员13472人,卫生技术人员117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917人,注册护士6462人;卫生防疫人员99人。
十、人口、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年末总户数50.77万户,户籍总人口195.82万人。其中,男性102.63万人,女性93.19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0.12:100。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44.9万人,占22.91%;18-59岁人口111.9万人,占57.16%;60岁及以上人口39万人,占19.92%。全年出生人口1.1万人,出生率5.71‰;死亡人口1.2万人,死亡率6.08‰。年末常住人口166.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23%,较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73元,增长6.1%。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19731元,增长6.6%;经营净收入8653元,增长5.3%;财产净收入1170元,增长3.6%;转移净收入4619元,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99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4元,增长7.1%。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90元,增长6.3%。其中,食品烟酒6651元,增长6.1%;衣着1606元,增长4.7%;居住3747元,增长4.3%;生活用品及服务1644元,增长5.1%;交通通信2776元,增长8.0%;教育文化娱乐3857元,增长8.0%;医疗保健1654元,增长8.8%;其他用品和服务455元,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70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29元,增长8.4%。
全年保障城乡低保5.88万人,发放低保资金3.01亿元;特困供养4475人,发放供养经费3632.73万元。全县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工伤、失业参保分别达14.63万人、55.27万人、13.02万人、10.1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7.3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4.0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71.3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5%。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