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全县经济运行承压前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稳步提质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综合

全年生产总值(GDP)248.55亿元,同比增长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48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6.08亿元,同比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99亿元,同比增长3.7%。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2.44∶44.07∶43.49调整为13.07∶42.68∶44.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55210元,同比增长3.3%。

二、农业

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亿元,同比增长3.99%。其中:农业总产值30.02亿元,同比增长4.12%;林业总产值6.33亿元,同比增长9.86%;牧业总产值19.59亿元,同比增长0.55%;渔业总产值5.53亿元,同比增长4.9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94亿元,同比增长8.19%。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1783公顷,同比增长0.51%。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6626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4341公顷,同比增长1.1%;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5790公顷,同比增长1.23%。

全年粮食产量500024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产量31746吨,同比增长2.3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77092吨,同比增长4.44%。

年末生猪存栏46.5万头,同比增长14.3%;全年生猪出栏59.91万头,同比下降4.97%;年末牛存栏7.79万头,同比下降39.19%;全年牛出栏7.87万头,同比下降10.06%;年末家禽存栏40175百羽,同比下降6.65%;全年家禽出栏123108百羽,同比下降3.68%。全年肉类总产量79930吨,同比下降2.51%。水产品产量30858吨,同比增长2.37%。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5.395万千瓦,同比增长3.47%。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401吨,同比下降2.0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465吨,同比增长0.23%。有效灌溉面积58.2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93.51亿元,同比增长0.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7.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48亿元,同比下降2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2024年,高新区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5.8亿元,同比下降26.97%;出口交货值10.89亿元,同比下降7.68%;营业收入259.94亿元,同比下降22.02%。

建筑业企业平稳发展。2024年,全县本地注册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2家,完成总产值196209万元,同比增长3.43%;实现营业收入128598万元,同比下降13.54%;营业利润8438万元,同比增长17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6.3%。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57亿元,同比下降5%。

四、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3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31.89亿元,同比增长8.8%;零售业商品销售额70.78亿元,同比增长11.7%;住宿业营业额0.781亿元,同比下降3.1%;餐饮业营业额12.52亿元,同比增长19.7%。

全年游客总接待量946.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旅游总收入90.3亿元,同比增长18.03%。

五、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82亿元,同比下降42.5%。其中出口11.64亿元,同比下降33.46%;进口1.18亿元,同比下降75.41%;实际利用外资进资741万美元,同比下降13.3%;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106.94亿元,同比增长17.42%。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02亿元,同比增长5.4%。

年末县域铁路里程97.48公里,公路里程3149.26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66.81公里,水运航道里程91.5公里。

年末营业性汽车拥有量3620辆,其中载客汽车31辆,738客位;公交车115辆,2811客位;载货汽车3474辆,56855吨位。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9862万元,同比增长17.06%。电信市话年末用户6272户,同比下降61.05%;年末电信手机用户12.24万户,同比下降20.46%。年末移动通信用户32.38万户,同比增长4.79%;年末联通通信用户4.8万户,同比增长6.67%。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44亿元,同比增长6.7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9.43亿元,同比增长8.4%。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8亿元,同比增长5.94%,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2.07亿元,同比增长9.4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3亿元,同比下降6.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5亿元,同比增长3.71%;教育支出11.91亿元,同比增长1.97%;科学技术支出1.85亿元,同比增长5.6%;农林水支出9.25亿元,同比增长2.7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7.46亿元,同比增长6.1%。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7.61亿元,比年初增加56.14亿元,同比增长13.01%。其中,住户存款386.48亿元,同比增长12.51%;非金融企业存款63.16亿元,同比增长30.25%;广义政府存款37.86亿元,同比下降3.8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76.36亿元,比年初增加44.35亿元,同比增长13.36%。其中,短期贷款79.01亿元,同比下降2.23%;中长期贷款257.57亿元,同比增长10.26%。

八、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

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9所,在校生42777人,比上年增加2301人。小学学校60所,在校生42650人,比上年减少10715人;特殊学校一所,在校生182人;幼儿园115所,在园人数11841人,比上年减少2854人。

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拥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家。年末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有线电视用户3.05万户。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30.77万册。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29所,其中:医院8所、卫生院24所。卫生机构床位数2717张,其中:医院2012张、卫生院705张。年末执业(助理)医师1639人,注册护士1147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572608人,其中城镇人口215759人,乡村人口356849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448196人,其中城镇人口242514人,乡村人口205682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4.62‰,人口死亡率为2.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3‰。在户籍总人口中,男性301252人,占总人口的52.61%;女性271356人,占总人口的47.39%;男女性别比为111:100。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59元,同比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278元,同比增长4.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8272元,同比增长3.1%;衣着支出1453元,同比增长5.3%;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078元,同比增长0.1%;医疗保健支出1229元,同比下降7.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489元。同比增长9.7%;交通和通讯支出2706元,同比增长16.6%;居住类支出4701元,同比下降0.5%;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351元,同比增长2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67元,同比增长6.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63元,同比增长6.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7183元,同比增长7.2%;衣着支出789元,同比增长7.6%;居住支出4631元,同比增长15.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593元,同比下降5.6%;交通通信支出2263元,同比增长8.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647元,同比增长7.2%;医疗保健支出743元,同比下降31.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15元,同比下降5.4%。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深入实施。2024年末,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4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71万人。

以关注困难群体、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2024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7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094人。

 

附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245.27亿元,其一产增加值30.51亿元,二产增加值108.09亿元,三产增加值106.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44∶44.07∶43.49。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以2023年修订后的数据为基数。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2.本公报发布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构成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