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凝心聚力促发展,铆足干劲抓项目,务实重干、加压奋进,有力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2]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4.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4.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96元(折合6600美元),比上年增长0.7%。
表1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及 增 幅
指 标 | 单位 | 2024年 | 比上年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01.7 | 4.2 |
第一产业 | 亿元 | 6.3 | 2.3 |
第二产业 | 亿元 | 19.3 | 5.5 |
工 业 | 亿元 | 13.5 | 1.2 |
建筑业 | 亿元 | 5.8 | 18.1 |
第三产业 | 亿元 | 76.2 | 4.0 |
批发和零售业 | 亿元 | 13.3 | 6.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亿元 | 9.5 | -9.8 |
住宿和餐饮业 | 亿元 | 4.0 | 9.0 |
金融业 | 亿元 | 10.1 | 5.5 |
房地产业 | 亿元 | 8.3 | 6.5 |
营利性服务业 | 亿元 | 12.2 | 10.5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亿元 | 18.7 | 2.0 |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840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75.6%。全年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 2078户,其中,企业349户,个体户1729户。年末,全区市场主体19011户,同比增长18.6%。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6户,其中,工业企业7户,商贸企业5户,房地产企业2户,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各1户。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8.2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5万人,乡村人口8.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42人,出生率为3.34‰;死亡人口1857人,死亡率为6.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4‰。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反馈,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1.6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4万人。
二、农业
全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32.26万亩,比上年增长0.1%。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59万亩,比上年增长0.5%;水稻种植面积20.83万亩,比上年下降0.1%。油菜种植面积0.7万亩,比上年增长0.1%。蔬菜和食用菌种植面积2.5万亩,比上年增长2.9%。园林水果种植面积0.12万亩,比上年下降1.1%。
全年全区粮食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产量3.9万吨,增产1%;水稻产量9.5万吨,增产1.9%。油菜籽产量0.1万吨,减产16.7%。蔬菜产量5.8万吨,增产2.8%。园林水果产量0.31万吨,比上年增长8.4%。
全年肉类产量2714吨,比上年下降10.7%。禽蛋产量2147吨,比上年下降1.6%。水产品产量9253吨,比上年增长2.8%。年末生猪存栏4962头,比上年增长4.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GDP的比重为1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2.5%,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0.2%。分行业看,1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9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50%。其中,占比较大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2.7%、9.9%。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大米增长8.3%,钢化玻璃增长22.3%。产品产销率84.7%,比上年同期下降21.5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产品产销率下降21.4个百分点。
表2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及 增 幅
指 标 | 单位 | 2024年 | 比上年增长% |
大 米 | 吨 | 34780 | 8.3 |
服 装 | 万件 | 15 | -46.7 |
水 泥 | 吨 | 248695 | -9.0 |
商品混凝土 | 立方米 | 1106456 | -10.0 |
砖 | 万块 | 22483 | -29.5 |
钢化玻璃 | 平方米 | 146194 | 22.3 |
中空玻璃 | 平方米 | 66350 | -32.0 |
日用玻璃制品 | 吨 | 24144 | -0.2 |
粗钢 | 吨 | 500000 | 0.0 |
钢材 | 吨 | 621182 | -9.7 |
钢结构 | 吨 | 4477 | -23.6 |
钢 丝 | 吨 | - | - |
矿山专用设备 | 吨 | 5070 | -18.3 |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4.47万平方米,增长93.7%;房屋竣工面积为0。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4%。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5亿元,下降9.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9%;金融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5.5%;房地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6.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0.9亿元,增长5.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23.8%,其中,教育业增长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26.3%。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9%,民间投资下降61.1%,工业投资下降33.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5亿元,比上年增长767.2%。商品房销售面积3.5万平方米,增长41.2%;商品房销售额1.5亿元,增长14.5%。
六、市场消费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11.7%;餐饮收入增长2.2%。按零售商品统计,体育娱乐用品类、饮料类、化妆品类、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家具类分别增长290.6%、37.2%、20.5%、11.2%、6.7%、5.1%;石油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日用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下降1%、1.7%、4%、11.1%。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区进出口总额223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3%。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数0美元。
八、财政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比上年下降10.7%。其中,税收收入1.86亿元,下降1.1%;非税收入0.76亿元,下降2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民生类支出同比增长11.1%。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项目看,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9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18.9%,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20%,教育支出增长3.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0.2%。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21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70元,增长5.7%。
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68万人。全年末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15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21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55人。
年末全区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13个,床位1123张。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 95 所。其中,小学 23所,在校学生9918人,专任教师698人;普通中学 22所,在校学生 11889人,专任教师 1025人;中等职业学校 3所,在校学生 4365人,专任教师 276人;幼儿园47所,在校学生 3496人,专任教师276 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
年末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4家,全年产值12.5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3.5%。全区发明专利有效数增至14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87件,比上年增长26.7%。10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4家企业入库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十一、卫生、文化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6个,其中,医院 8个(含三级甲等医院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村卫生室5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1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 2505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6人,注册护士 1253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327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169万人次。全区儿童预防接种达19265次,建卡率达到100%,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52‰。
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6个。区级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6.25万卷5.6万件,馆藏资料0.56万册。
十二、资源和环境
全年全区总用水量 6989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421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389万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855万立方米,生态环境补水量534万立方米。
年末全区有国家级大气监测站1个,市级23个;国家级水质监测站2个,省级1个。PM2.5浓度 36.9 微克/立方米,同比增长11.1%;PM10浓度 59.4 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优良天数比例 78.8 %,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国家考核水质断面达标比例100 %。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46.3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7%。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6%。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未做机械化调整。
[2]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