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纵深推进“强富和美”七大工程,用坚韧应变局、以实干开新局,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年全县生产总值30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5亿元,同比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35.6亿元,同比增长4.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1.4:43.5:45.1。
一、农林牧渔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57064万元,增长3.7%。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产值分别为242393万元、96250万元、250153万元、21738万元、46530万元,分别增长4%、7%、2%、5%、11.4%。
全县粮食总产量33.1万吨、增长1.4%,花生总产量15.9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量5.1万吨、增长3.3%,蔬菜总产量19.1万吨、增长8.7%,烤烟产量369吨、下降21.8%。
全县畜牧业生产有增有减。年末生猪存栏17.4万头、下降10.4%,家禽存栏1411.3万只、增长46.8%。全年生猪出栏39.6万头、下降4.7%,家禽出栏4946.5万只、增长27.9%。肉类总产量10.9万吨、增长20%,禽蛋产量3.1万吨、增长9.9%,奶类产量1.5万吨、增长6.2%。
全县渔业产品总产量5467吨,增长3.6%。
二、工业、建筑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9家,增加值增长9.8%。分产业看,26个行业大类中19个产值保持正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化肥化工、柳编工艺品分别实现产值93.7亿元、142.2亿元、25亿元,分别增长5.4%、0.1%、24.6%。分企业看,产值过亿元企业116家,产值增长6.2%。
从营收、利润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1%,利润总额下降7.3%;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14家。
全县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6亿元、增长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1.4万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45.5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其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9:68.2:29.9。分领域看,工业投资下降16.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7%;民间投资占比提高5.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6%。
全县实际到位资金92亿元,其中招引500强和央企项目5个。
四、国内市场、外经外贸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亿元,增长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193家,实现销售额329.4亿元,增长3.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单位27家,实现营业额1.7亿元,增长7.6%。
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66.9亿元,增长13.9%;实现出口53.8亿元,增长25.7%;实现进口13.1亿元,下降18%;实际到位外资2173万美元。
五、财税、金融、保险
全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3.7%,其中税收收入15.7亿元、下降4.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2.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5亿元,增长0.2%,其中农林水、卫生健康、教育分别支出7.3亿元、4.5亿元、12.3亿元,分别增长1.5%、0.7%、0.1%。
全县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20.1亿元,比年初增长6.2%,其中住户存款398.2亿元,比年初增长10.5%;本外币贷款余额510.8亿元,比年初增长14.7%,其中居民贷款218.7亿元,比年初增长2.2%。
全年保费收入10.7亿元、增长3.4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亿元、增长12%;人身险保费收入6.7亿元、下降1.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4亿元、增长2.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2.8亿元、增长10.5%,人身险业务赔付1.6亿元、下降8.8%。
六、体育、文化旅游和卫生
全县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49.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6平方米。登记注册的体育协会21个、俱乐部27个,各级各类辅导站点4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936人,其中国家级2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为5.1%。
全县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均为国家一级馆。县图书馆馆藏图书48.37万册,中外报纸期刊30余种。年接待读者54.8万人次,年文献借阅42.6万册次,年新增借书证2263个。城乡书房12处,县图书馆分馆20个。现有综合文化站9处,其中特级文化站4处。文化馆分馆15个。传统文化传习驿站21家。举办各类文旅活动169项,其中开展“送戏下乡”303场次。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市级19个、县级17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17人,县级95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1个;市级非遗工坊10家、县级非遗工坊23家;市级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条;市级非遗研学旅游基地2处。无线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99%。年末2A级旅游区1家、3A级旅游区4家、4A级旅游区1家。
全县共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4个,市级中医药特色专科13处。创建市级项目点向日葵亲子小屋2处、优生优育指导中心1处,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4家。
七、科学技术、技术监督
全县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省金桥奖2项。新增省级中试示范基地1家、市级中试示范基地1家,市级人才飞地2家。全县累计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3家。全县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4%。全社会研究与实验费用10.2亿元,占GDP的3.8%。登记技术合同143项,技术交易成交额突破14亿元。
2024年,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0件。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2个。
八、人口与就业
常住人口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7万人,农村人口21.3万人。全县新增城镇就业5839人。全年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580人,其中创业培训224人。
九、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生态环境
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10元,增长5.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0975元、21305元,分别增长5.2%、7.2%。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26元,增长6.3%。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23540元,增长5.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13670元,增长8.7%。
全县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8.9万人、5.3万人、5.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万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48万人。全县医疗保险基金统筹支出51981.2万元。
全年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6,优良天数270天,PM2.5浓度39μg/m3。烈疃断面均值达到Ⅲ类水标准,大兴桥断面均值达到Ⅳ类水标准。287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清单化管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注:①本资料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
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
③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④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在库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⑤本公报统计数据采用月报数据,其他数据采用部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