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1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524.22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632.68亿元,增长6.0%。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6:52.2:46.2调整为1.5:44.6:53.9,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36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45万美元)。
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33亿元,增长3.0%,占GDP比重为7.6%。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9.94亿元。在支出结构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分别占比9.0%、5.0%、26.0%、9.1%、8.8%、6.4%、0.7%。
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成功承办全国智慧农业现场会,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通过验收,田立方雾耕太空农业、市农发蔬菜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发布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临匠鲜”。积极打造和美共富廊道,新增省级美丽乡村共富示范带1条、未来乡村4个。系统推进强村富民改革,成功入选省突出增加经营收益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名单,在全省首先实现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4%。加强现代“新农人”培育,新增农创客159人。




全区幼儿园56所,较上年增加3所,在园幼儿34120人,较上年减少1356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8%;幼儿园专任教师2965人,较上年增加51人。全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0所,在校学生32246人,较上年增加3258人,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专任教师2256人,较上年增加134人,专任教师学历高标率为99.73%。全区普通高中(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8所,较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10777人,较上年增加363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98人,较上年增加65人。全区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在校学生307人,专任教师52人。
接待全域游客人数2178.2万人次,增长10.8%;实现全域旅游收入191亿元,增长10%。年末,共有A级景区5家,星级旅行社7家;金树叶级饭店3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景区镇3个;省级景区村庄36个,金3A级村庄1个。共有非遗保护载体、阵地10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7个。获评省4A级景区城。
2.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涉及增加值相关指标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123.0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46.5:52.0。
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修订为451.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