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临平区坚定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落实全省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全市“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两大核心任务,大抓落实、攻坚奋进、以进促稳,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平安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一、综合

01

经济总量

根据全市统一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GDP)为1175.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0%。

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1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524.22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632.68亿元,增长6.0%。全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6:52.2:46.2调整为1.5:44.6:53.9,第三产业占比首次突破5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36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45万美元)。

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33亿元,增长3.0%,占GDP比重为7.6%。

图1 2021-2024年临平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片
图2 2021-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图片
02

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86亿元,增长0.8%。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94.2%;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比重分别为38.5%、26.0%。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9.94亿元。在支出结构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分别占比9.0%、5.0%、26.0%、9.1%、8.8%、6.4%、0.7%。

03

市场主体

全年新设内资市场主体27128户,增长2.7%;其中新设内资企业10471户,增长2.7%;新设个体工商户16657户,增长2.8%。

04

人口就业

据2024年全市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城镇化率89.5%。全区户籍人口65.26万人,年末总户数20.0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4万户。全年出生人口7428人,人口出生率11.6‰,人口自然增长率7.5‰,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0.01。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11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90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18人。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5.4%;农业总产值28.78亿元,增长5.4%。其中,种植业产值16.51亿元,增长4.2%;畜牧业产值0.61亿元,增长41.9%;渔业产值9.57亿元,增长6.3%。

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成功承办全国智慧农业现场会,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通过验收,田立方雾耕太空农业、市农发蔬菜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发布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临匠鲜”。积极打造和美共富廊道,新增省级美丽乡村共富示范带1条、未来乡村4个。系统推进强村富民改革,成功入选省突出增加经营收益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名单,在全省首先实现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4%。加强现代“新农人”培育,新增农创客159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01

工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7.53亿元,增长3.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6.11亿元,增长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4.0%;新产品产值率57.8%,高于全市平均17.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8.90亿元,增长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85.42亿元,增长2.3%;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36.49亿元,增长8.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33.21亿元,增长2.9%;实现利润总额133.99亿元,下降3.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

表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图片
02

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7.93亿元,占GDP比重为4.1%。全年办理施工许可证191件,面积577万平方米;竣工备案总计173件,面积726万平方米。

四、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32.68亿元,增长6.0%,拉动全区GDP增长3.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5%、10.5%、6.5%、2.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5.31亿元,增长2.4%;实现利润总额30.12亿元,增长40.8%。

表2 规模以上服务业分行业营业收入

图片
五、交通运输

地铁四期全面开工,硖许连接线工程(临平段)、320国道博陆至仁和段工程(临平段)、塘康路拓宽更新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续建乡村道25.73公里;新开工乡村道32.45公里。新增新能源汽车公共领域充电桩525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216个、非机动车泊位1220个;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位46个。年末共有杭州地铁3号线、9号线、杭海城际轨道3条线路,运营里程约23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37.92万人次,周转量5336.93万人公里。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406条,总里程425余公里,超山环线公路参评2024年度浙江省“美丽公路”优秀案例。全年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9条,其中新辟1条,优化调整18条。

六、金融和上市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21.96亿元。年末全区本外币存款余额3389.52亿元,增长1.8%;本外币贷款余额3451.57亿元,增长5.6%。不良贷款率0.54%,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强化资金支持,发行地方专项债17.75亿元。建成全省首个金融惠民综合体,跨境电商数据贷规模扩增至3.5亿元,专利(商标)质押贷款增长18.5%。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家,累计达28家;新增培育企业2家,列入区级培育企业共48家。

七、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01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其中,项目投资增长3.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3%。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增长42.5%,高新产业投资增长14.4%,项目民间投资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9.3%。建筑安装投资下降13.6%。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257个,累计完成投资93.34亿元。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0个,省“千项万亿”项目开工率达100%,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9个。

表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片
02

房地产业

全年累计成交新建商品房7432套,下降37.5%;成交面积112.9万平方米,下降21.7%;成交金额249.6亿元,下降26.4%;成交均价22102元/平方米,下降6.1%。其中住宅成交6477套,下降38.3%;成交面积86.5万平方米,下降28.9%;成交金额222.35亿元,下降28.3%;成交均价25692元/平方米,增长0.9%。

八、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90亿元,增长3.2%。其中,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77.70亿元,增长24.8%,占限上单位零售额比重为36.7%。限上批零业实现零售额205.96亿元,下降0.8%;限上住餐业实现零售额5.55亿元,下降6.9%。从消费门类看,汽车类消费实现零售额69.56亿元,下降11.2%,其中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28.24亿元,增长21.5%,占汽车类消费比重为40.6%;吃穿用类消费实现零售额37.80亿元,增长7.5%;石油类消费实现零售额22.06亿元,下降3.2%。创造性开展“两新”工作,7家企业18个产品入选省以旧换新名单,工贸联动相关做法在全市推广。招引入库优质社零项目63个,银泰inPARK、万达广场盛大开业。

表4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图片
九、对外经济

01

外贸出口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99.19亿元,增长17.7%。其中,出口总额460.69亿元,增长16.0%;进口总额38.49亿元,增长42.9%。从出口产品看,高新产品、机电产品、日用品及休闲用品分别增长15.4%、19.3%、25.0%。从出口目的地看,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分别增长23.0%、24.6%,“一带一路”出口额占比达40.1%。跨境电商平台交易额达123.11亿元,增长13.6%;培育5亿元以上跨境电商企业8家。实现服务贸易出口总额8.13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7.77亿美元,增长10.2%。

02

招商引资

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其中富悦文旅项目投资超60亿元。全年集中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49个,总投资超400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招引历史性突破。

03

境外投资

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额1.39亿美元,增长15%,涉及50个境外投资项目。完成“一带一路”投资项目16个,涉及境外投资额0.59亿美元。

十、教育、科技和人才

01

教育

全年开工学校2所,投用学校10所。建成投用区青少年成长支持中心。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2金1银,引进浙师大、杭二中白马湖学校等优质资源9个,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全区幼儿园56所,较上年增加3所,在园幼儿34120人,较上年减少1356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8%;幼儿园专任教师2965人,较上年增加51人。全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0所,在校学生32246人,较上年增加3258人,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专任教师2256人,较上年增加134人,专任教师学历高标率为99.73%。全区普通高中(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8所,较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10777人,较上年增加363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98人,较上年增加65人。全区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在校学生307人,专任教师52人。

02

科技

全年有效发明累计5272件,增长30.5%;新增发明专利1498件,增长60.6%。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新增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雄鹰企业2家、省隐形冠军企业2家。4项成果列入省“两新”重大科技成果推广清单,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运达能源、中翰盛泰等7家企业产品入选“浙江制造精品”。西奥电梯、德适生物等59家企业184项产品入选优质杭产品目录。老板电器、春风动力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众望布艺入选省级“未来工厂”,杭州数据要素运营中心(中国数谷·临平)正式启用。

03

人才

落地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数字技术领域),“五钻”工程师培养体系相关做法作为全国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唯一案例编入《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飞仕得、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新进站博士后22人。推动技术技能评价评审双贯通,引育高技能人才4893名。打造全市首个住创一体人才社区“启航·青创综合体”,创新“专职社工+专业运营”管理模式,推出“来杭3月免费、留临再免3个月”人才安居优享政策,相关经验获全市推广。落实“春雨计划”,启用“临聚里”亲才服务总站,培育打造企业和人才服务驿站30个,新增市级创业陪跑空间3个,全年新招引35周岁以下首次来杭青年大学生2.47万名。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01

文化旅游

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0.6亿元,增长2.0%。全区实有文化馆1个,综合文化站8个,农村文化礼堂56家;国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杭州书房11个,临品书坊32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超过161.9万册,获评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县)。临平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光影来临 幸福来临”公益电影服务平台项目入选省首批深化电影公共服务改革试点。承办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原创小品《少说一句话》荣获浙江省第三十四届群众戏剧小品大赛金奖,原创越剧小戏《广济桥》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群众戏曲小戏大赛银奖。

接待全域游客人数2178.2万人次,增长10.8%;实现全域旅游收入191亿元,增长10%。年末,共有A级景区5家,星级旅行社7家;金树叶级饭店3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省级景区镇3个;省级景区村庄36个,金3A级村庄1个。共有非遗保护载体、阵地10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7个。获评省4A级景区城。

02

卫生

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55家,其中区属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5家。全区医疗机构核定床位5111张,其中区属医院2199张。卫生技术人员900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828人,注册护士4013人。全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1107万余人次。市三医院临平院区正式落地,深化与浙大二院、市中医院等省市医院合作,成立全省首批、全市首个县域胸痛救治联盟。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5347个,其中普惠托位占比达85.62%,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托位4.74个。公开招引医疗卫生人才68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51名、副高职称1名,新增E类及以上人才108人,新增高级职称80人。

03

体育

全力打造世界空手道赛事名城、全国足球重点发展区,举办亚洲空手道锦标赛、中国足协女超联赛等国内外高端赛事69场,全年各类体育赛事、培训等全民健身活动1201场。增加嵌入式体育场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成投用绿道10公里。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01

人民生活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42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72元,增长5.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1.53,处于省、市较低行列。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088元,增长5.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834元,增长7.0%。

02

社会保障

构建高品质共富型大社保体系,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44%、99.70%。强化社会救助联合体规范化运营,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5529.49万元。统筹提升“一老一小”照护服务水平,实现康养联合体和“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镇街全覆盖,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家,培育引领型普惠托育机构7家。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放各类抚恤优待金3625.73万元。全区被授予全省首个残疾预防宣传阵地。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安置房竣工备案34.5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589户,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7489套(间)。

十三、公共事业、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01

供水供电

全年完成销售水量1.22亿吨,出厂水水质合格率100%,完成污水处理量0.89亿吨。全社会用电量81.74亿千瓦时,增长13.4%,其中工业用电量32.57亿千瓦时,增长8.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2.17亿千瓦时,增长19.0%。

02

生态环境

攻坚大气污染防治,完成“两车淘汰”515辆。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处置拆除垃圾399.2万吨,消纳工程渣土1232万吨。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入选省第五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区县,镜子山资源循环利用中心项目获评省第四批减污降碳重点培育项目;新增省级绿色低碳工厂2家,宝晶生物入选省百优“无废工厂”,“新奥能源—贝达药业”生态环境准入工业废气协同处置项目获评全省减污降碳标杆项目。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032亩。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78.2%,PM2.5平均浓度为34.0微克/立方米。

03

安全生产

全年社会大局总体平安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9起,较去年持平;死亡人数较去年下降 11.1%,未发生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涉及增加值相关指标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123.0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46.5:52.0。

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修订为451.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