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口新实践,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9.8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9.02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3.20亿元,增长8.1%。三产占比为11.0:54.8:34.2。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02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01924人。其中,0-17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3.2%,18-3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4%,3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42.7%,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6.7%。全年共出生登记957人,死亡2546人。

二、农业

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总产值9.59亿元,增长3.6%;林业总产值1.00亿元,增长4.8%;牧业总产值23.52亿元,增长3.0%;渔业总产值25.07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89亿元,增长9.4%。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7.34万亩,比上年增长0.8%,总产量12.88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4.35万亩,增长3.2%,总产量5.54万吨,增长4.6%;秋粮种植面积22.99万亩,下降0.6%,总产量7.34万吨,下降0.9%。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0.71万吨,比上年下降0.8%。其中,牛奶产量25.87万吨,下降1.3%。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9.25万头、7.61万头、2.49万只、339.46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5.59万头、3.46万头、5.22万只、1450.29万只。

渔业产量稳步增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7.39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6.1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26万吨。水产养殖面积56万亩。

林业发展良好。森林抚育16.3万亩。果品产量3.11万吨,其中,苹果2.18万吨,冬枣0.38万吨,其他果品0.55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46.4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2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1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石油加工业增长25.4%,医药制造业增长23.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4%。全区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760.32亿元,增长8.4%,利润率为2.1%。

建筑业有序发展。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0.42亿元,增长3.7%;安装工程产值4.30亿元,增长30.2%;其他产值0.80亿元,下降15.6%。全年签订合同额20.20亿元,增长3.8%。其中,新签订合同额14.85亿元,下降6.0%。

四、服务业

服务业保持增长态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2%。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0.6%,科学研究和其他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3.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8.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1%。

五、交通、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公路投资3.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2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100公里。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649.66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28.75公里,乡道301.93公里,村道909.02公里,专用公路309.96公里。

旅游业较为繁荣。全区2A级以上旅游景区9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3家。旅行社12家。星级饭店2家,其中,三星级1家,四星级1家。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6%,三次产业投资占比为3.8:75.0:21.2。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8.4%,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7.4%。从重点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0.0%,“四新”产业投资增长21.2%。

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态势。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99亿元,比上年下降69.3%。其中,住宅投资1.25亿元,下降77.5%。房屋施工面积37.54万平方米,下降13.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4.63万平方米,下降18.2%。房屋竣工面积4.02万平方米,下降46.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94万平方米,下降28.0%。商品房销售面积9.51万平方米,下降3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01万平方米,下降33.7%。

七、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扩大。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50亿元,比上年增长8.5%。主要商品销势良好,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3.42亿元,增长35.7%;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1080.1万元,增长16.3%;五金、电料类零售额1341.8万元,增长12.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7701.8万元,增长4.0%。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17.76亿元,增长9.2%。其中,出口26.49亿元,增长0.3%;进口91.27亿元,增长12.1%。实际使用外资8065万美元,同比增长14.4%。全区具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140余家,本年度实现进出口业绩的企业50余家。出口额亿元以上的企业6家,进口额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与我区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40多个。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举措发力见效。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4亿元,增长7.0%。其中,税收收入20.40亿元,增长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7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39.80亿元,增长32.3%。其中,教育、科技、社保、卫生健康等民生支出合计27.69亿元,增长20.4%,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0%。

金融信贷保障有效。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2.76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加59.4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33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加31.19亿元。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4.72亿元,比年初同口径增加65.96亿元。

九、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1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03元,比上年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3541元,比上年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7元,比上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027元,比上年增长8.2%。

社会保障持续强化。全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7097人,领取失业保险金2023人次。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500人。领取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员2531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39809人,其中,在职职工33708人,退休人员6101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5829人,其中,成年36497人,普通儿童8501人,新生儿881人,普通学生16528人,特殊人员1342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79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5300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月人均失业保险金达到1980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SO2、NO2、PM10、PM2.5、O3、CO浓度分别达到6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60微克/立方米、34微克/立方米、184微克/立方米、1毫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3,位居全市各县区第1位;环境空气优良率70.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5人。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区共有幼儿园32所,小学9处,初中5处,九年一贯制学校4处,普通高中1处,职业学校1处。在园幼儿3650人,小学在校生10512人,初中在校生5526人,高中在校生2708人,职业学校学生数1286人。在编在岗教职工2387人。省级文明校园2所,省级文明校园提名1所,市级文明校园21所,省十佳幼儿园1所,省示范幼儿园18所,市现代化幼儿园18所。全年普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科技创新持续提速。实施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东营市重点实验室57家。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45个。渤海圣丰耐盐碱种业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良种工程),通海盈信CCUS项目纳入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泰立智能旋流分离器、粤海金碳化硅衬底片等2个项目入选东营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戴瑞克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00人。全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11个,在孵企业达到61家。为企业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高企补助、研发补助、平台奖励等政策资金3160余万元,累计办理科技贷款9010万元,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5亿元。截至2024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7件,高价值专利204件,全区有效商标注册量358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十一、文化、广播、体育和卫生

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持续优化文化阵地,全区5个综合文化站,在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中,2个获评“特级站”、3个获评“一级站”。有2处文化设施入选“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年扶持社会文艺团体30支,组织开展“四季村晚”80场,新户镇郭局村成功入选山东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公共文化馆举办“魅力河口 盛夏之约”2024河口油地军港场夏日演出季活动40场,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475场。开展“油地文化大讲堂”春季公益培训班150班次、“多彩暑期 与你童行”暑期公益培训60班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75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3000余场、“多彩假期·共享非遗”体验活动24场。公共图书馆举办“爱阅·月亮姐姐讲故事”少儿阅读推广活动80余场次,开展“生生不息 文化传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100余场次。组织阅读推广人和非遗传承人成立“千团万人下乡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社区、景区、镇街开展阅读推广和非遗体验活动300余场次。河口区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名单;《延时“新常态”,服务“新增量”》案例入选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典型案例;河口区图书馆评估定级成绩突出,获省文旅厅通报表扬。公共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9.7万人次,外借书刊22.6万册次。2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个项目入选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非遗工坊获评东营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1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山东省第三批革命文物名录。

广播行业质效优化。地方共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均为100%。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

体育事业繁荣向好。投资255万元实施全民健身设施提升项目,安装适老适儿健身设施300件,拆除隐患器材20余件;创建1处科学健身监测站。建设智慧化健身步道1条。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举办“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等全区青少年及群众性体育赛事200余场,促进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选拔228名运动员参加省市锦标赛和冠军赛6个大项,共荣获金牌1枚,银牌6枚,铜牌8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社区运动会30余场,举办健身类指导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举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下基层30余场,现场指导群众1500余人。成功承办山东省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五人制足球比赛,全省20支代表队400余人参加,河口区选派4支队伍代表东营市参加,并获得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甲组第二名、男子乙组第三名、男子老年组第四名的好成绩,所派出的4支队伍均获得名次。2024年共销售体育彩票7108万元。

公共卫生服务纵深拓展。全区医疗机构139家。其中,二级医院4家(妇幼保健机构1处),镇街卫生院3家,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80家,个体诊所43家,门诊部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处,民营医院3处。全区注册床位1423张,实际开放床位1214张。卫生技术人员2234人。全区乡村医生103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5、房地产业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7、从2015年开始,城镇居民收支指标调整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收支指标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