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压奋进、实干争先,全区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 合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1.17亿元,可比价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9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91.88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07.32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50.2:43.7调整为5.9:50.1:44.0。连续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分列第37位、第33位。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38.72亿元,可比价增速3.7%。粮食播种面积136.58万亩,增长0.3%;粮食总产66.09万吨,增长0.1%。年末生猪存栏12.58万头,下降31.4%。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1.08万头,下降3.8%。累计出栏生猪31.93万头,下降5.2%。家禽存栏298.58万只,下降4.1%;家禽出栏669.07万只,下降3.1%。
农业生产向新提质。新改建高标准农田7.4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两品一标”累计总数达120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3%,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9.4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86%,新建数字农场3家、数字渔场1家。
三、工业、建筑业
全区9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3家。从行业情况看:规上工业32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产值上升,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其他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7.4%、34.2%、26.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5%;利润增长18.1%。全社会用电量55.64亿千瓦时,增长4.8%,其中工业用电量33.73亿千瓦时,增长1.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建筑业企业(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一套表”建筑业法人单位)220家,增加22家,增长11.1%。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43.94亿元,同比增长5.1%。从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1169亿元,同比增长5%;安装工程产值270.4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他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6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1.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7.2%,其中房地产投资下降51.2%。高技术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6.7%。
房地产止跌回稳。全区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6.04万平方米,下降4.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0.24万平方米,增长1.7%,占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9.2%;新建商品房销售额70.32亿元,增长4.3%;其中住宅销售额59.84亿元,增长6.6%。
项目招引蓄势聚能。举办首届半导体产业发展大会、低空经济产业大会等招商推介活动38场次,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3个。博恒新能源、芯德半导体等4个列省、59个市级项目全部开工,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32%、120%。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提升。全区完成公路客运量30.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54.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201万吨,货运周转量18.37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4362万吨,货物周转量218.8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沿江6013万吨,内河130.5万吨。
路网建设持续完善。省交通重点项目扬泰机场二期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江都段稳步推进、江都铁路物流基地建成投运,万福路东延加快建设,文昌东路、泰山路改造升级完成,江淮路东延、南都路南延建成通车。
邮政行业蓬勃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0.70亿元,同比增长85.7%。其中,快递业务收入5.55亿元,同比增长39.4%。
六、国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16亿元,增长6.0%。分行业来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623.21亿元,增长15.4%;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27.02亿元,增长10.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7.59亿元,增长14.8%;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5.51亿元,增长9.9%。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40.51亿元,增长4.1%。
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1家。春秋航空维修基地、扬州影视基地建成投运。获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金世缘乳胶和鑫焱商贸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举办消费品“以旧换新”、车展、房交会等活动,累计拉动消费近5亿元。
七、财政金融
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31亿元,增长0.1%。税收收入44.40亿元,下降4.7%,剔除同期缓税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增长6.9%。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66.47亿元,增长4.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47.63亿元,增长11.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18.21亿元,增长10.1%。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088.60亿元,增长15.11%;个人消费贷款216.32亿元,下降5.97%。
八、开放型经济
外资利用稳步提升。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速215.8%,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占比79.3%,同比增长1006.8%。新批及净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3个,协议外资额3598万美元。
外贸服务扩面提质。实现进出口总额321.1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253.9亿元,同比增长37.6%。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与高新区、阿里巴巴达成基本合作协议。中远海运重工新增总部120亿元出口订单,泰富特材获批AEO高级认证。
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江都港区实现吞吐量6013万吨,其中外贸636万吨。海昌码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区开放泊位增至14个,居扬州首位。
九、科技创新与教育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8家。出台新“科创8条”,举办南京“双招双引”推介会等活动,达成产学研合作150项。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实验室获批CNAS认证资格,武汉域外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产业研究院建成投用。
教育资源持续优化。仙女小学总部建成投用,“新江中”项目完成单体竣工验收。创成全国中小学科教实验校、省优质幼儿园各1个。建成省优质专业3个,新增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2个、省级内涵建设项目3个。连续3年荣获省招飞先进集体。
十、文体、卫生和旅游业
文体服务供给优化。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扬剧《袁樵摆渡》获2024年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建“常春藤”书屋4家,新增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3名。融媒体中心参创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获得国家级以上赛事金牌3枚,承办中华龙狮大赛等省级以上文体赛事。
卫生健康水平提高。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6家,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4440,实际开发床位数501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49人。江都人民医院新院正式启用,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一期竣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省级试点稳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
文旅融合加速发展。全区共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工业旅游区各1家。上榜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四季主题榜单”和“十大主题线路”。举办文旅产业推介会,邵伯运河游轮一期等12个文旅项目集中签约。
十一、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乡面貌持续焕新。完成征迁2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4个、城区背街小巷15条。新建城乡污水管网25公里,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70%。创成省市特色田园乡村4个、美丽宜居村庄4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9个,芒稻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生态环境绿色发展。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8%,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实施23项长江支流重点工程,长江江都段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出台全国首个跨区域调水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地方标准。
十二、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2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2.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23%。户籍人口98.51万人,登记出生人口3285人,出生率3.3‰,死亡人口10038人,死亡率为10.2‰,人口自然增长率-6.9‰。男女性别比(女性为100)为98.58。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44元,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96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9元,增长6.8%。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138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326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920元,增长10.3%.
民生福祉不断完善。开展“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推出“人才夜市”活动2场,新增城镇初次就业和再就业人员1.03万人。稳步调增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实现社保扩面6122人,完成公积金扩面9100余人。
注:
1、本公报数为快报数。
2、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