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全面回暖,社会发展回归常态,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4.91亿元,可比价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3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44.95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496.57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0.3:43.3调整为6.6:48.9:44.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35.59万亩,增长0.4%;粮食总产65.66万吨,增长0.3%。年末生猪存栏16.4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35万头。累计出栏生猪28.31万头。家禽出栏680.29万只,下降35.5%;家禽存栏201.94万只,下降38.4%。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1家、示范家庭农场19家,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农产品线上销售额14亿元。江都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省级示范园。

三、工业、建筑业

全区58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33家,累计实现总产值671.57亿元,增长6.6%。从主导产业来看,特钢造船实现总产值289.66亿元,增长2.1%;汽车产业总产值89.38亿元,增长12.6%;机械电子总产值208.81亿元,增长7.3%;医药化工产业总产值110.95亿元,下降10.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利税增长1.8%;利润增长15.1%。全社会用电量46.66亿千瓦时,增长2.7%,其中工业用电量30.74亿千瓦时,增长4.5%。

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14.37亿元,增长6.0%。从建筑业总产值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完成903.04亿元,增长3.4%,;安装工程产值完成188.06亿元,增长9.2%。全区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计162家,同比增加43家,增长36.1%。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96家,分等级看,特级企业3家,一级企业15家,二级企业27家,三级企业51家;专业承包企业66家,分等级看,一级企业12家,二级企业20家,三级企业34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2.5%,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8.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9.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59.9%,制造业投资下降66.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0.4%,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6.3%。高技术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9%;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5.9%。

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12.98万平方米,增加12.6万平方米,增长1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1.22万平方米,增加5.15万平方米,增长5.4%,占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9.6%;商品房销售额为117.24亿元,增长18.2%,其中住宅销售额111.21亿元,增长15.9%,占商品房销售额的比重为94.8%。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英联易开盖、晶华太阳能组件等20个项目通过市级新开工认定,晶鑫新型耐火材料、雄跃装配式构件等18个项目通过新竣工认定,中船澄西海上风塔、双汇智能电工装备等18个项目达产达效,新松机器人被列为省级重大项目。实施市级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3个,当年投资153.3亿元,投资完成率105%。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运行平稳。全区完成公路客运量168.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952.4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371万吨,货运周转量19.30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2038万吨,货物周转量124.17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5797.9万吨。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江广融合区建设迈向纵深,江广科创金融中心全面启动,乐和西路建成投用,328国道新都路至广州路段改扩建序时推进;开展东南片区城市设计,长江东路拓宽改造开工建设,黄河南路北延竣工通车;连淮扬镇铁路江都段建成通车,五峰山过江通道、京沪高速扩容工程有序实施。

邮政业务稳步发展。全年累计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59亿元,增长6.5%;实现邮政业务总量4.61亿元,增长11.3%。

六、国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1亿元,下降3.9%。分城乡来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32.84亿元,占全部社零比重的90.2%;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5.26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8%。全年共完成新增限上贸易法人企业80家,其中新增网络电商零售企业12家,全年新增企业数量创历年新高。

现代服务业集聚增效。实施市级重大项目18个,砂之船·奥特莱斯开业运营,创成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个。开发区创成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高新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空港新城影视文旅产业基地入选省“PPP示范项目”,邵伯运河风情小镇入选省重点文旅项目。

七、财政金融

全区财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69亿元,增长5.1%,税收收入44.44亿元,增长1.0%。主体税种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合计完成30.12亿元,下降4.0%。其中,增值税22.87亿元,下降7.9%;企业所得税5.73亿元,增长10.4%;个人所得税1.52亿元,增长10.9%。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63.57亿元,增长11.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53.01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80.77亿元,增长14.7%。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23.25亿元,增长16.8%;个人消费贷款204.72亿元,增长15.3%。

八、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171.23亿元,同比增长11.3%。对外投资总额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6%。实际到账外资1.43亿美元,新办项目13个、增资项目7个,新落户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

举办2020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海招商周等活动,深圳能源、中新智能等项目成功签约。出台促进外贸稳中向好十条政策,创成扬州首批省级服务贸易基地;全区新批对外投资项目8个,正在实施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9个,全年完成中方对外直接投资额7266.2万美元。合同额1.1亿美元的援塔吉克斯坦政府办公大楼项目为扬州企业承接最大的援外项目。

九、科技创新与教育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高企倍增”计划圆满收官,获批160家、净增119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382家。赛诺格兰、立德粉末获省科学技术奖。科技综合体建设提速增效,新增入驻企业160家、开票销售24亿元,获批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各1个,新增“三站三中心”60家,蚂蚁链(扬州)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揭牌运营。知识产权量质并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16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65件、万人拥有量12.4件,泰富特材获扬州市市长质量奖,创成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

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实验小学建乐二期主体封顶,“无证幼儿园”实现清零,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园9所,购置校车132辆,创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省平安校园示范区”,高考本一上线人数“六连增”。

十、文体、卫生和旅游业

文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举办第四届中国电竞产业大会、全国毛笔制笔大赛等赛事25场,创成省“十百千”示范工程17家,区文化、图书分馆实现乡镇全覆盖,荣获“中国龙狮运动名城”称号。

卫生健康事业健康发展。人民医院异地新建一期工程主体封顶,新增国家卫生镇、省健康镇各1家,新建卫生户厕2000座,全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亿元,三邦生物创成省级工业旅游区。

十一、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新建城镇污水管网23公里、城市绿地25万平方米,灰粪港整治提升工程基本完成。开展“三拆三整治”,拆违20万平方米,整治等老旧小区12个、51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13条,修缮加固老旧桥梁8座,完成城区18条主次干道停车位施划。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三年行动,天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运行。

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启动全域治理、全河达标专项行动,三阳河、新通扬运河等水质达标工程、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11个国省考断面和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年均水质达标率100%。常态实施大气质量管控,减煤5万吨,提标改造锅炉262台,PM2.5年均浓度3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环境空气优良率80.9%、较上年提升8.1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14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87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64元,增长6.4%。分类别看,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4.4%、4.0%、7.4%、6.5%。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深化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改革,完成医疗、生育保险合并和市级统筹,“五险”扩面1.1万人。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91套,住房公积金扩面8300人。建成老年活动中心、邻里中心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优抚对象、困境儿童、尊老金等各类补助资金2.4亿元,创成省现代民政示范区。

注:

1、本公报数为快报数。

2、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5、人口和就业人员数据以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本公报中不单独发布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