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大力开展“两个年”活动,紧扣“128”年度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质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00.0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293.7亿元,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60万元。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 41.7: 56.5调整为1.8: 39.8: 58.4。一、二、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43.0%、55.9%,分别拉动GDP增长0.1、2.4、3.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7%。
二、农业、农村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3%。粮食种植面积4.8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14万亩,粮食产量2.16万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0.45万吨。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五星级农庄2家,国家五星级农庄2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84家、农民合作社175家。 白关丝瓜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建成航空育种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润香源入选首届“湖南名品”;唐人神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示范单位名单;白关丝瓜月饼、阳雀湖辣椒、苗妹子鲜豆浆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获奖数排城区第一,创历史最优成绩。
三、工业、建筑业
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行业看,航空产业(不含军工)产值下降3.6%,服饰产业产值增长17.6%,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5.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6.6%,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下降6.5%,金属制品业产值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4.9%,营业成本下降1.2%。
全区建筑业总产值565.9亿元,增长7.0%,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123.2万平方米;签订合同额1054.8亿元,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529.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5.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6.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7%;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长56.6%。完成翡翠公园、檀香山、天池府等8个楼盘1300套保交楼保交房任务。
争取“四类资金”13.96亿元,枫溪港项目入选全省首批EOD项目库。开工项目24个、竣工16个,航空动力重大专项、后浪时尚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新改建雨污管网16.6公里,仑塘路竣工通车,枫溪湿地公园即将开园。改造老旧小区1112户,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铺开,龙泉片区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群提质改造稳步推进,麻园巷、淞欣巷、华丽通道等老街巷修缮焕新。创成精细化管理示范街3条,新建微公园2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3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2000个。
五、商贸、招商引资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2亿元,同比增长3.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其中: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3%、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4.1%、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4.5%、限上餐饮业营业额下降4.9%。限额以上商品销售中,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4.8%、14%和13.6%。
全区招商项目签约34个,其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24个项目已完成履约,项目履约率为70.6%。完成湘商回株投资新注册企业9个,到位资金25.94亿元。外资到位2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1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7%。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企业10家,通过希音、拼多多TEMU、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达成跨境出口数百万元。
六、财政
全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182万元,增长5.9%,剔除留抵退税政策调整影响,同口径增长17.2%;其中完成地方税收收入36349万元,同口径增长7.8%,地方税收占比70%。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2.8亿元,支出占比保持在71%以上。
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获批国省先进制造业专项、科技专项69个,数量创历年新高。航空领域新动力、新机型不断涌现,AES100发动机获颁型号合格证,大型无人运输机SA750U成功首飞,擎空动力丰富中小航空发动机型谱体系,无疆科技壮大无人机整机研制阵营。株洲服饰产业带获评阿里巴巴数字化产地名片,服饰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经验入选全国典型。马乖获评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素白获评中国年度时尚品牌,均为湖南服饰行业首次。华锐精密获评省新材料中试平台,西迪技术获省首批次新材料奖励。新增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9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创新平台10个,建成智能工位313个、智能生产线56条。落地创新成果5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世界首套高层建筑消防系留无人机系统、全球最大海上风电齿轮箱在芦淞面世。
稳步推进教育发展事业。全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5所,其中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5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4954人,其中在校流动人口子女21436人,占比61.3%。公办学校在职教职工近1800人。现有省级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园长”工作室1个,市级新时代基础教育“名校长”工作室1个,市级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8个,后备人才培养对象39人,特级教师2名,第九届市级学科带头人22人,第七届区级学科带头人38人,第六届区级骨干教师78人。获评省委教育工作“ 两项评价”优秀等次,入选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成全省首个名督学工作室,教育评价改革入选全国教育督导典型案例。
不断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顺利举办服博会、航空嘉年华、群众文化艺术节、超级马力嘉年华直线加速赛等活动;大汉悦中心获评湖南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组织国家、省、市知名音乐家进行采风并创作龙凤庵村歌—《春风又绿龙凤庵》荣获2024中国村歌大赛三等奖和优秀词曲奖。建宁文化市集、京水湖·乐源营地等文旅项目盛大开幕、人气火爆。
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配合全市圆满做好了株洲马拉松(芦淞段)相关赛事组织工作;举办2024年芦淞区广场舞协会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培训、2024年芦淞区排舞协会三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等多个三级社会指导员公益培训。
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8个,其中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2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5074人。管理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孕产妇、老年人、0-6岁儿童等重点人群82837人,开展随访178790人次,健康体检29499人;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2%;完成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3104人,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1904人,分别是任务数的100.1%和100.2%。芦淞区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新建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姚家坝卫生院张进工作室确定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龙泉和董家塅中心顺利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验收;贺家土和龙泉中心获评市级“安宁疗护标准病房”。与爱尔眼科医院建立全市首个民营医疗机构医联体,提升基层眼科诊疗能力;与市三三一医院推行“心电一体化”建设,提高乡村两级应急急救水平。
八、生态环境保护
芦淞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优良率为84.7%。主要地表水水质持续保持Ⅱ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共对12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处罚,罚款金额共计25万余元;及时受理并妥善处置各类环保投诉400余起。
九、人口、人民生活及其他
2024年末全区总人口30.28万人,城镇化率达9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43元,同比增长3.8%。人均消费支出为42484元,增长5.2%。
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67人,位居全市第一;失业人员再就业522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66人;推广岗位近1.9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015人。开展公益性岗位援助93人,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509人次、739万余元。
多个险种参保人数和征缴收入均超额完成任务。完成3.2万张第三代社保卡换发任务,完成率达183.1%。医保DRG支付方式实现全覆盖,集采药品、医用耗材平均降价53%、69%。完成适老化改造273户,建成长者食堂8个。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受理信访交办件450件;劳动争议仲裁当期立案359件;处理劳动投诉280件,为486名劳动者追回薪资800余万元。全年未发生恶性群体性事件及突发事件。大力推行极简审批,行政审批事项总时长压减 77% ,“政看芦淞”入选全省政务服务改革“揭榜竞优”典型经验。入企检查频次下降47.5%,解决企业诉求364件,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延续11年的市场群火灾隐患完成整改,广冶大厦、云山诗意、公园路8号等37个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销号。有力应对14轮强降雨和“格美”台风挑战;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利剑护蕾”、“三夜一保”等行动,建成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下降32.8%、8.9%,信访总量下降31.2%,连续18年保持省平安县市区称号。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等数据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数据来自财政部门;科教文卫数据来自科教文卫部门;其他部门数据来自相关部门;其余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