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改革攻坚、突破奋进的一年,是厚积薄发、蓄力起势的一年,也是难中求进、极有成效的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十大行动”“民生改善十大工程”,加快建设成渝腹心现代化新兴城市,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报表,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活力。

一、综合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比增长5.8%。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6:42.0:46.4。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6.03万人,比上年增加0.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95万人,增加0.46万人,城镇化率63.53%,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1032人,比上年减少3870人。其中城镇人口435644人,乡村人口395388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420598人,女性人口410434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户籍户数314822户。全年出生人口4221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出生率为5.08‰;死亡人口6634人,死亡率为7.98‰;自然增长率为-2.90‰。

表1 2024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名称 年末数 比重(%)
常住人口(万人) 66.03 100.00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41.95 63.53
农村人口(万人) 24.08 36.47
户籍总人口(人) 831032 100.0
其中:城镇人口(人) 435644 52.42
乡村人口(人) 395388 47.58
其中:男性(人) 420598 50.61
女性(人) 410434 49.39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82人,比上年增长2.1%。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58人,比上年增长1.1%。城镇调查失业率5.3%。

截止2024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70205户。其中内资企业15634户,外资企业60户,个体工商户5381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97户。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899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税收收入139066万元,增长0.7%;非税收收入281833万元,增长5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3112万元,下降1.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3084万元,下降13.2%;教育支出209172万元,增长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4965万元,增长2.5%;卫生健康支出88554万元,下降2.4%;城乡社区支出41174万元,增长2.3%;农林水支出119970万元,下降14.2%。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582万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72160亩,粮食产量291613吨,增长0.6%。蔬菜播种面积312659亩,蔬菜产量663356 吨,增长3.0%。猪肉产量51151吨,下降4.2%。禽肉产量13025吨,增长6.4%。生猪出栏619184 头,下降8.3%。年末生猪存栏372435头,下降13.9%。

表2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672160 0.3
粮食总产量 291613 0.6
蔬菜播种面积 312659 0.4
蔬菜产量 663356 3.0
年末生猪存栏 372435 -13.9
生猪出栏 619184 -8.3
猪肉产量 51151 -4.2
禽肉产量 13025 6.4
禽蛋产量 15357 12.5
家禽出栏 万只 777.11 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比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

表3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产量比上年增长(%)
商品混凝土 -4.2
家具 -21.5
饲料 -9.8
精制茶 9.5
纸制品 13.7
不锈钢日用制品 22.4
阀门 -39.3
电子元件 38.4
印制电路板 27.8
兽用药品 77.4
日用玻璃制品 -16.1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截止2024年末,在荣注册资质内建筑法人企业共68家,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11.32万平方米,下降21.3%;房屋竣工面积102.69万平方米,下降2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17.8%;工业投资增长41.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下降1.7%;民间投资增长17.5%。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1.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7%。

表4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比上年增长(%)

投资总额 10.5
投资类别分  
建设与改造 14.5
#基础设施 -17.8
房地产开发 8.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投资 -1.7
民间投资(除房地产) 17.5
按三次产业分  
第一产业 21.4
第二产业 41.8
#工业投资 41.8
#工业技改 33.1
第三产业 -12.7
#房地产业 -10.2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比上年下降16.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16.4%;商品房竣工面积下降58.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下降64.5%。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4.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6.2%。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7.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3.7%。

全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07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133户,累计建成公租房面积13.57万平方米。

表5 2024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比上年增长(%)
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16.5
#:住宅 -16.4
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58.8
#:住宅 -64.5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24.8
#:住宅 -16.2
商品房销售额(万元) -27.9
#:住宅 -23.7

五、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2.3%。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4%,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2.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9%。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9.5%,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8.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从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主要商品销售情况看,粮油、食品类增长47.8%,通讯器材类增长27.5%,烟酒类增长22.6%,汽车类增长27.6%,五金、电料类增长74.9%,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4.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9.3%。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24965万元,比上年下降9.0%。其中:出口83407万元,下降15.1%;进口41558万元,增长6.3%。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10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633万人,比上年下降14.4%;公路客运周转量20067万人公里,下降17.1%;公路货运量完成1475万吨,下降0.5%;公路货物周转量147341万吨公里,增长1.4%。

年末全区拥有营运汽车3726辆,其中货车3202辆、客车304辆、出租汽车220辆。

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2819.33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高速公路)116.19公里,省道211.40公里,县道472.98公里,乡道591.98公里,村道1426.78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81.60公里、一级公路25.01公里、二级公路231.73公里、三级公路83.65公里、四级公路2382.51公里,等外公路14.82公里。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966万元,比上年下降1.9%。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34.6万件,增长101.2%;完成快递业务量978.35万件,增长47.8%。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2335万元,比上年增长3.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8.31万户,比上年下降2.9%;移动电话用户84.34万户,比上年增长2.8%。互联网络用户98.65万户,比上年增长2.9%。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92万户,增长7.1%;手机上网用户71.20万户,增长4.8%。

八、金融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70190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7.9%。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5305584万元,增长10.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39232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境内住户贷款余额1794743万元,下降2.0%。

表6 2024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指标 年末数(万元) 比上年末±%
人民币存款余额 6701909 7.9
#境内存款 6699862 7.9
#住户存款 5305584 10.5
非金融企业存款 869910 0.0
政府存款 524171 -2.2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197 -90.8
人民币贷款余额 5392325 0.1
#境内贷款 5392277 0.1
#住户贷款 1794743 -2.0
#短期 364970 -10.0
中长期 1429774 0.2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3597534 1.1

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20788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人寿保险收入85227万元,增长7.5%;财产保险收入35561万元,增长4.5%;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569万元,增长2.6%。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57865万元。其中,人寿保险赔付34717万元;财产保险赔付23148万元;健康和意外伤害赔付2022万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99元,比上年增长4.3%。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35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113元,增长3.5%;人均经营净收入5447元,增长3.5%;人均财产净收入3308元,增长3.4%;人均转移净收入11267元,增长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0.90%,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24元,增长3.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831元,增长3.8%;人均经营净收入8995元,增长3.7%;人均财产净收入348元,增长3.8%;人均转移净收入7450元,增长3.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56元,增长5.4%;其中,衣着1133元,增长4.9%;居住3015元,增长5.4%;生活用品及服务1599元,增长5.5%;交通通信2031元,增长5.4%;教育文化娱乐1845元,增长5.4%;医疗保健1468元,增长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7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9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

表7  2024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标 全区常住居民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人均可支配收入 40399 4.3 49135 3.7 25624 3.8
#工资性收入 21577 4.6 29113 3.5 8831 3.8
经营净收入 6765 3.1 5447 3.5 8995 3.7
财产净收入 2208 4.9 3308 3.4 348 3.8
转移净收入 9849 4.6 11267 4.3 7450 3.9

社会保障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02万人,下降1.4%。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63400人,比上年增长1.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3891人,增长1.4%;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9369人,下降2.5%,全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总支出53389万元,下降1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29771人,下降15.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8095人,下降1.2%。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126人,增长22.3%。

年末全区有10210户共16286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628户共5408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582户共10878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0661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发放4060万元,农村低保发放6602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5032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50元/月,比上年增长2.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10元/月,增长1.6%。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区属各类学校236所,其中进修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级中学6所,特殊学校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91所,幼儿园121所。在校学生97849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399人,高级中学15721人,特殊学校126人,初级中学21429人,小学40055人,幼儿园14119人。在职教职工8700人,其中进修校58人,中等职业学校271人,高级中学1796人,特殊学校47人,初级中学1431人,小学3140人,幼儿园1957人。

年末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32家,比上年增加34家。全年获得专利授权1042件,比上年增长7.0%。

全区共有注册商标1499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8件。

十一、文化旅游和卫生健康

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剧场、影剧院5个,体育场馆4397个。全年共出版发行期刊6000份,出版发行报纸94.8万份。

全年接待游客人数1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6%;旅游总花费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年末全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5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9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1个,村卫生室24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卫生健康培训学校1所。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4326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6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09人,注册护士3058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21.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其中,居民生活用电6.76亿千瓦时,增长19.5%;工业用电量11.28亿千瓦时,增长3.9%。

全年总用水量1.1343亿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4.7%。城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6.9微克/立方米。全区共有19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9.28%,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85%。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8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4人。

 

 

 

 

注:

1、本公报中2023年的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2023荣昌统计年鉴》为准。肉类产量为上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一定规模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

4、基础设施投资指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的投资。

5、常住人口 是指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6、户籍人口 是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7、可支配收入 是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其中: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财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8、恩格尔系数 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9、公报中水资源数据为初步数据。

10、教育数据中没有包括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益民技校、永荣技校。

11、部份数据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12、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交通运输事故死亡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和区医疗保障局;各类市场主体、商标数据和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财政、金融、保险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农村危旧房改造、城市棚户区数据来自区住房城乡建委;进出口、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区商委;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局;邮政数据来自区邮政荣昌分公司;用电量数据来自区经信委;通信数据来自区大数据局;文化和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科技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区水利局;林业数据来自区林业局;部分资源数据来自区城管局;安全生产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