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今年以来,扬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大、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加压奋进、实干争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扬州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809.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72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53.5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809.38亿元,增长5.7%。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28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含分支机构)2.60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67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户。全市实有市场主体68.61万户,同比下降2.1%。其中各类企业23.25万户,同比增长1.5%;个体工商户45.13万户,同比下降3.9%;农民专业合作社2284户,同比增长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1万人,面向城乡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4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92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48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43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82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非食品价格上涨0.3%;服务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持平。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相比“5涨2跌1平”,涨幅由高到低依次是:医疗保健价格上涨6.0%、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4.8%、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5%、衣着价格持平、居住价格下跌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2.8%。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88.33万亩,同比增长0.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0.11万亩,同比增长0.4%;秋粮播种面积318.22万亩,同比增长0.2%。全年粮食亩产492.20公斤,同比下降0.2%,其中,夏粮亩产386.28公斤,同比增长1.0%;秋粮亩产582.11公斤,同比下降0.8%。全年粮食总产289.58万吨,同比增长0.1%,其中,夏粮总产104.34万吨,同比增长1.3%;秋粮总产185.24万吨,同比下降0.6%。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0.58万亩,同比增长1.9%;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4.21万吨,同比增长3.6%。水产品总产量42.8万吨,同比增长3.1%。
全年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7.74万亩。广陵入选国家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金香玉1号”获评2024年度全国超级稻品种。全市拥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高邮鸭)和国内第一个鹅品种(扬州鹅)。“高邮鸭蛋”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国“土特产”推荐名单;9个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聚焦扬州大米、宝应荷藕、高邮鸭蛋、仪征绿杨春茶等特色农产品,打造“食美惟扬”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仪征方顺粮油、宝应荷仙集团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2024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4348家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按门类分,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3%,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9%。
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4.8%,对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90%以上。分产业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同比增长12.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1%,高端装备产业同比增长8.8%,新能源产业增长4.9%,生命健康产业同比增长0.4%,新材料产业同比下降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利润同比下降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2%。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373.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5.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1%;第二产业240.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其中工业用电238.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65.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1.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5%。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5%。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0.4%,其中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3.7%。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0.1%,房屋竣工价值同比下降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4%。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8.3 %。商品房施工面积同比下降25.4%,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8.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6%,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6.8%。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0.54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3亿元,同比增长12.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限额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18.58亿元,同比增长11.2%;限额以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8.72亿元,同比增长24%。分类别看,粮油、食品类105.77亿元,同比增长8.8%;饮料类9.32亿元,同比增长3.9%;烟酒类38.31亿元,同比增长26.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83.97亿元,同比增长14.8%;日用品55.13亿元,同比增长18.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35.47亿元,同比增长2.8%;中西药品类30.39亿元,同比下降1.1%;通讯器材类30.67亿元,同比下降3.5%;石油及制品99.01亿元,同比下降3.9%;汽车类293.74亿元,同比增长11.6%。
六、开放型经济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31.3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出口996.3亿元,同比增长17.0%;进口235.0亿元,同比增长14.4%。从进出口主体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进出口636.4亿元和257.8亿元,分别增长22.0%和13.4%,占我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2.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37.1亿元,同比增长9.5%,占比27.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881.6亿元,同比增长10.7%,占比71.6%;加工贸易进出口285.1亿元,同比增长35.7%,占比23.2%。另外,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55.8亿元,同比增长29.9%,占比4.5%。从重点市场看,对欧盟、美国、东盟、拉丁美洲、中国香港分别进出口229.7亿元、151.2亿元、149.6亿元、110.5亿元和101.5亿元,分别增长11.3%、14.9%、40.2%、30.3%和106.8%;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514.5亿元,同比增长26.5%;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316.7亿元,同比增长14.2%。
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3.14亿美元,同比增长7.7%。从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使用外资6.18亿美元,同比增长53.8%;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2.24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从新设企业看,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32个,同比下降13.7%,合同外资(含增资)25.59亿美元;新设及净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4个。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货运总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2亿吨和822.9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2%和5.8%;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完成2012.1万人和5.86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3.3%和4.2%;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33万标箱。扬泰机场新开通2个国内通航点,累计开通通航点40个,其中国内38个,国际(地区)2个;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64.86万人次,增长11.8%;完成货邮吞吐量1.26万吨,增长19.3%。全市新增汽车6.61万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22.45万辆,同比增长5.7%,全市机动车驾驶人总数176.73万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68.34万人。
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124.50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通讯业务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7.9%;邮政业务收入53.84亿元,同比增长6.1%。年末电话用户653.3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76.52万户,同比增长2.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3.45万户,同比增长5.9%。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29.81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22.6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36.88亿元。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含创建单位)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
八、财政、金融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1.18亿元,同比增长3.9%。税收收入279.71亿元,同比增长1.0%,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7.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31.42亿元,同比下降0.01%;企业所得税30.38亿元,同比下降5.7%;个人所得税11.97亿元,同比下降13.4%。
表:财政收入情况
指标名称 | 2024年 | 比上年±%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361.18 | 3.9 |
#税收收入(亿元) | 279.71 | 1.0 |
#增值税 | 131.42 | -0.0 |
企业所得税 | 30.38 | -5.7 |
个人所得税 | 11.97 | -13.4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15.86 | -5.9 |
房产税 | 19.69 | 50.6 |
印花税 | 7.85 | 34.8 |
城镇土地使用税 | 7.86 | 23.1 |
契税 | 31.42 | 2.5 |
#非税收入 | 81.47 | 15.4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11.47 | -8.3 |
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 620.69 | -4.7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8.7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3.37亿元,同比增长1.5%;公共安全支出43.28亿元,同比增长0.1%;教育支出104.27亿元,同比下降3.0%;科学技术支出16.72亿元,同比下降2.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95亿元,同比下降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0.23亿元,同比增长4.9%;卫生健康支出56.41亿元,同比下降11.8%;节能环保支出17.68亿元,同比增长28.8%;农林水事务支出70.28亿元,同比增长4.8%;交通运输支出28.47亿元,同比下降8.6%;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2.77亿元,同比下降31.8%;住房保障支出54.49亿元,同比增长7.8%;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01.05亿元,同比下降10.8%。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817.1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655.69亿元,同比增长13.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976.02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住户消费贷款余额1724.88亿元,同比减少4.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8351.47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415.71亿元,同比减少6.9%,制造业贷款余额1209.90亿元,同比增长13.8%。
表: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 2024年末余额 | 比上年末±% |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 10817.16 | 5.5 |
1.住户存款 | 6655.69 | 13.3 |
2.非金融企业存款 | 2556.65 | -8.0 |
3.广义政府存款 | 1439.85 | 3.00 |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 10976.02 | 12.5 |
1.住户贷款 | 2622.67 | -1.4 |
个人消费贷款 | 1724.88 | -4.7 |
个人住房贷款 | 1415.71 | -6.9 |
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 8351.47 | 17.6 |
其中:票据融资 | 590.00 | 28.2 |
制造业贷款 | 1209.90 | 13.8 |
年末全市证券机构合格主资金账户105.9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39万户,同比增长7.5%。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8.50亿元,同比增长53.0%。证券交易额 24011.03亿元,比上年增加4532.57 亿元,增长23.3%。其中,股票交易额12454.30亿元,比上年增加2562.11亿元,上升25.9%,占证券交易额的51.9%;公募基金交易额1951.07亿元,比上年增加206.03亿元,上升11.8%,占证券交易额的8.1%。
全市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61.3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0.37亿元,同比增长5.4%;寿险保费收入170.93亿元,同比增长13.1%;健康险保费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20.3%;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43亿元,同比下降4.0%。累计赔付支出102.95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5.77亿元,同比增长12.9%;寿险赔付支出55.99亿元,同比增长39.0%;健康险赔付支出9.35亿元,同比下降21.0%;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1.84亿元,同比下降9.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完成专利授权量19045件,发明专利授权4315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2.6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87件。商标申请量18740件,注册量15197件。新增地理标志1件。
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2家,有效高企累计数达2516家。3252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1%。获批1家省独角兽企业、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5家省瞪羚企业,扬州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并获评“独角兽企业新城”,组建22家创新联合体、集聚创新主体超160家。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44所,其中普通高校8所、技工院校12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中学166所、小学179所、幼儿园361所。在校学生69.1万人,毕业生19.4万人,招生18.3万人,拥有专任教师4.9万人。全年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7所,增加学位1.48万个,市职业大学高邮湖校区建成投用。扬州入选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组建智能制造产业产教联合体并入选省级培育项目。宝应县、高邮市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宝应县、仪征市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地督导评估。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登记备案的国有登记注册博物馆17个(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市建成开放城市书房7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
全市新建(改建)体育设施362套,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全省排名第四;推动全市9家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提供低免开放服务近165万人次;全市建成健身步道51公里,改扩建生态体育公园2个,新建9个“好地方•运动坊”社区智慧健身服务站;全年举办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大运河城市足球精英邀请赛等全国性及以上赛事活动33项次,省级赛事活动超100项次,全年市外来扬参赛观赛人数超35万人次,带动消费超12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84个,其中医院10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0782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21255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244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56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08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92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53个,床位数5295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5828人,乡村医生966人。
十一、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全市新增城市道路45.93公里。新建(提升)各类公园20个,新增绿地196公顷。建成海绵示范项目50个、排水达标区11个。改造老旧小区133个,整治“飞线充电”小区106个,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0186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0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0.25万吨/日,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18公里。建成“乐享园林”项目13个,新建提升城市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
市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5.9%,连续4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1.7%,同比上升6.4%,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15个国考优Ⅲ类断面比例为93.3%,47个省考优Ⅲ类断面比例为97.9%,分别较上年提升6.6%、2.2%,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为100%,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比例为66.7%。扬州市区各功能区的昼、夜间噪声达标率均为100%,同比分别改善2.5%、15.0%,总达标率为100.0%,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42.1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58.6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5%,比2023年末上升0.71个百分点。城镇地区常住人口为337.13万人,增加3.38万人;乡村地区常住人口为121.55万人,减少3.2万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39元,同比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30543元,同比增长6.5%;经营净收入7786元,同比增长4.3%;财产净收入3742元,同比增长2.6%;转移净收入8368元,同比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14元,同比增长5.0%,其中工资性收入36401元,同比增长5.9%;经营净收入7816元,同比增长3.6%;财产净收入5378元,同比增长1.7%;转移净收入10019元,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07元,同比增长6.7%,其中工资性收入19795元,同比增长7.0%;经营净收入7730元,同比增长5.7%;财产净收入742元,同比增长5.2%;转移净收入5340元,同比增长7.5%。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483元,同比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572元,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816元,同比增长9.6%。
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5.48万人、433.97万人、100.72万人、82.6万人和10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240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10元。城乡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到830元。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