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区域:达州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国、省、市各项决策部署,锚定“1338”总体发展思路、“双百强”总体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531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4965万元,增长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8%,拉动GDP增长0.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97542万元,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9%,拉动GDP增长-0.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92805万元,增长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7.1%,拉动GDP增长4.7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0:24.8:53.2调整为17.8:20.5:61.7。

2024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3001861万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4423万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644395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1583043万元,增长10.1%。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68.7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持平。其中,教育文化用品及娱乐类价格上涨1.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3.3%,衣着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类价格下降0.3%,居住类价格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0%,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4%。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24.37万人,常住人口88.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7%。全年全县出生人口4349人,出生率为3.5‰;死亡9541人,死亡率为7.67‰,自然增长率为-4.17‰。
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8194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农业产值951856万元,增长4.5%;林业产值98341万元,增长17.8%;畜牧业产值387798万元,下降-4.1%;渔业产值52103万元,增长4.6%;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28097万元,增长11.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563公顷,总产量67.3吨,比上年增加0.81万吨,同比增长1.21%。其中,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207公顷,产量7.2万吨,同比增长1.51%;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357公顷,产量60.12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同比增长1.18%。其中,稻谷产量31.51万吨,同比增长1.67%;玉米产量16.59万吨,比上年增加0.31万吨,同比增长1.89%。
全年生猪出栏88.8万头,同比下降7.94%;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下降11.28%;肉羊出栏16.5万只,同比下降16.45%;家禽出栏1424.1万只,同比下降12.93%;禽蛋产量2.56万吨,同比下降2.0%。
全年油菜籽产量63597吨,同比增长6.1%。中药材产量7389吨,同比增长12.5%。茶叶产量303吨,同比增长0.7%。
全县林业产值98341万元,同比增长17.8%。人工造林2790公顷,义务植树286.72万株,同比增长2.3%,森林覆盖率达到29.9%。
全年工业增加值508259万元,同比下降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6%,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同比增长65.9%,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5.0%,股份制企业同比下降3.3%,私营企业同比下降18.7%。按门类分,采矿业下降1.6%,制造业下降1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9.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4.5%。营业收入1848739万元,同比下降14.7%;营业利润149285万元,同比下降6.0%;利润总额148919万元,同比下降5.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90348万元,同比增长5.4%。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53家,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10.3%;利润总额19165.6万元,同比下降36.8%。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9%,更新改造投资增长6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2.4%。按产业分,一产业投资增长8.1%,二产业投资增长84.9%,三产业投资下降12.5%。
。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1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8%;房屋竣工面积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2%;商品房销售额15.5亿元,同比下降25.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8623万元,同比增长5.7%。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2068687.1万元,增长6.6%;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19935.9万元,增长3.1%。按消费类型分,批发业343426.8万元,增长17.6%;零售业1896529.9万元,增长2.9%;住宿业45411.2万元,增长14.5%;餐饮业503255.1万元,增长8.3%。全年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916470.8万元,同比增长13.1%。

全年全县新签约项目91个,投资总额489亿元。从资金到位看,省级平台签约项目履约率91.3%,开工率73.9%。2024年1-12月省外到位资金109.48亿元,外商实际到位资金401万港元。
2024年末,全县货运周转量6112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8%;客运周转量19431万人公里,同比增长8.3%。
全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7.1%,旅游收入累计797369万元,同比增长16.3%。
2024年公共财政收入328324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51510万元,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支出782634万元,同比降低3.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8319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57549万元。
。
202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54928万元,比年初增加557738万元,同比增长8.8%。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069280万元,比年初增加636862万元,同比增长18.6%。
2024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4所。其中,幼儿园56所,小学25所,普通中学6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特教学校1所。全县共有专任教师9869人,其中,幼儿园902人,小学2929人,普通中学567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14人,特教学校45人。全年各类学校招生21298人,在校生89544人,毕业生26341人。其中,小学招生5710人,在校生42220人,毕业生8941人;普通中学招生13955人,在校生42962人,毕业生15930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1633人,在校生4362人,毕业生1470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33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2024年实施科技项目1项,其中省级项目立项1项,获得资金100万元,比上年降低41.18%;全县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6家。
2024年全县共有文化艺术馆(站)41个,其中:文化馆1个,文化站37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9.1万册,同比增长3.9%。年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含网络电视用户)达到50.2%。
2024年全县共有体育场馆4个,全年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条。拥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单位702个,同比增长1.6%,有各类体育场地2220个,同比增长1.2%,体育场地面积达26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同比增长20.5%。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6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1个。卫生机构床位716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879张。全县医疗卫生人员6875人,其中执业及助理医师2296人,注册护士2370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4%。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4.3%;经营净收入增长9.3%;转移净收入增长2.0%;财产净收入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9%。其中,医疗保健类支出下降17.6%,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增长27.3%,衣着类支出增长17.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10.5%,居住类支出下降27.2%,食品烟酒类支出增长9.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 4.2%;经营净收入增长4.3%;转移净收入增长9.8%;财产净收入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8%。其中,医疗保健类支出下降5.3%,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增长7.9%,衣着类支出增长10.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6.0%,居住类支出增长8.2%,食品烟酒类支出增长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6.1%。
2024年,举办职业技能培训72班次,培训4154人。城镇新增就业7049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2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08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58259人,征收基金27178万元;现有退休人员73417人,发放养老金18286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19054人,基金征收2086万元;职业年金征收432万元;退休人员12093人,发放养老金71973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57.1万人,现已缴费21121.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324个,参保41206人,基金征收819万元,待遇支付1842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832.92万元,支出2471.38万元。
全县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4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9373张。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5738人和8125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上年增加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上年增加1575人。
2024年,全社会能耗116.1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6.5%。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2%,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 %。全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35天,达标率91.5%;PM10平均浓度为49.7μg/m³,同比下降7.1%;PM2.5平均浓度为31.1μg/m³,同比下降4.6%。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渠县生产总值(GDP)等产值指标绝对数使用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林业、渔业、农业、交通运输、进出口、金融、旅游、财政、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环境保护、人口、卫生和社会保障数据来源农业农村局、林保中心、交运局、商务局、文旅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公安局、卫生健康局、人社局、民政局和医保局等相关部门。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采用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因2020年完成的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各地区均有较多农村地域被认定为城镇,城乡属性和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 2022 年住户调查样本轮换抽中的样本结构造成明显影响,导致样本轮换后各市县居民收支数据与上年数据可比性不强,市县汇总数据与全省数据不能衔接。为此,经请示国家统计局同意并报告省政府,四川调查总队按全省城乡属性变化后的新口径对 2023年各市县居民收支数据进行核算,并按可比口径计算与上年同比增幅。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