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38.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84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300.8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351.92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2%、40.73%和47.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441元(按2023年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3260美元),比上年增长7%。
新增“四上”企业再创新高。当年新增“四上”企业291家,是建立新调查制度以来最多的年份,其中:工业53家、批发零售业72家、住宿餐饮业89家、建筑业34家、房地产业5家、服务业38家。年末全县在库“四上”企业总数达到1199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9.6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农业产值82.05亿元,增长7.6%;林业产值2.08亿元,增长7.6%;牧业产值30.17亿元,下降12.5%;渔业产值23.14亿元,增长11.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71万公顷,同比增长0.1%。粮食总产量96.26万吨,同比增长0.32%,其中,夏粮产量34.05万吨,同比增长0.03%;秋粮产量62.22万吨,同比增长0.48%。蔬菜播种面积为3.36万公顷,同比增长0.3%,累计产量149.5万吨,同比增长3.6%。生猪饲养量110.69万头,同比增长0.6%,其中出栏70.27万头,增长2.5%。全年家禽出栏1590.32万只,同比下降7.5%;年末存栏727.5只,同比下降1.07%。水产品产量8.05万吨,同比增长2%。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成功举办全国优质粮食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改造5.5万亩。建成省级“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32个,创成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2个,创建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4个,创成省级“味稻小镇”1个、“特粮特经特色小镇”1个,建设黑猪肉制品加工基地1个,新建高标准全智能玻璃温室育苗中心1个。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9个,新办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3个。新增绿色农产品品牌6个,全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2.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提质。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5.84亿元,同比增长6.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7.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8大产业链中7个产业链实现增长,其中,晶硅光伏产业链实现产值159.36亿元,同比增长6.23%,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47.86%;全县31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61.29%。全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97.26亿元,同比增长10.9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53%。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93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 2家,一级资质企业7家,二级资质企业53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22.27亿元,同比增长12.3%;竣工产值353.39亿元,同比下降38.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399.61万平方米,上升34.1%。创省优质工程3项、市优质工程6项,创发明专利5项、国家级QC成果1项、省级QC成果12项。新增城镇绿色建筑47.87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9.7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1%。从投资类型看,工业投资增长37%,制造业投资增长37.6%,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8.4%,高技术投资增长34.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入库项目增加较多,全年新增237个500万元以上项目,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新增123个。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总体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1亿元,同比增长9.4%。全年完成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45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网络商品零售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同比增长23.4%。从消费类型看,粮油类零售额增幅73.5%;水产品类零售额增幅76.2%;蔬菜类零售额增幅54.8%;烟酒类零售额增幅76.5%;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幅268.1%。
外贸外资有所下降。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55.57亿元,同比下降8.5%。全县有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38家,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2家,其中,赛得利公司年进出口额首超2亿美元;超1000万美元企业16家。大龙网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托普等传统外贸企业首次通过9710模式报关出口。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59万美元,同比下降84.8%。全年招引总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个,分别是总投资3500万美元的上纬再生利用项目和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鸿羽来金属制品项目,其中鸿羽来金属制品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条件日益改善。2023年末全县列养公路总里程2312.4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公里,一级公路159.424公里,二级公路300.211公里,三级公路173.367公里,四级公路1658.992公里;其中国道58.528公里、省道128.395公里。全县拥有等级公路2312.4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60.7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业务较快增长。全县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4.34亿元,同比增长18.43%;快递与包裹业务量累计完成3460.71万件,同比增长25.66%;电信业务量增长19.3%。
文旅融合扎实推进。积极创建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马家荡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穆沟古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桃花源景区、盘龙古寺等3A级景区通过复核工作,阜宁入选第三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全年接待游客52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60%;实现旅游总收入超13亿元。全县现有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5家。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全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1亿元,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26.01亿元,增长18.1%。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0%。
金融市场增长较快。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98.44亿元,增长18.0%,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82.44亿元,同比增长13.7%。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58.74亿元,增长30.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440.94亿元,增长42.4%,其中:中长期贷款253.28亿元。保费收入13.57亿元,同比下降1.8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不断突破。阜宁首次进入全国创新百强县,通过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13%,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同比增长15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353家。深入挖掘技术合同存量,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25亿元。全年专利授权数1418件,同比减少20.0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165件,同比增长146.27%。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 5811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数16988人;初中25所,在校生32084人;小学33所,在校生56438人;幼儿园87所,在校生17144人。全县共有教职工11886人,其中专任教师10098人。新建成11所精品幼儿园,在21所幼儿园建成托班,创成市小学内涵建设先进学校4所、市新优质初中5所。2023年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中,阜宁中学30人次获省一等奖,130人次获省二、三等奖。成功举办阜宁中学建校10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体育缤彩纷呈。大型现代淮剧《穆沟村的故事》荣获“文华大奖”。大型现代淮剧《田家湾的号声》荣获盐渎文化艺术展演月新创剧目文华大奖、盐城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9个镇区综合文化站和33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双十”创特色工程农村文化大院已建成252个。全县19个镇区建成图书馆分馆,339村级农家书屋建成基层服务点。建成6个智慧广电乡镇,累计建成10个智慧广电乡镇。8项非遗成功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全县共有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11项。成功举办第六届立春“打春牛·贺新春·闹元宵”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展演特色文化活动。
卫生事业创优争先。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通过市级评估,国家卫生县复审通过省级首轮暗访,益林镇创建省健康镇及古河、板湖、新沟、陈良、郭墅5个镇通过国家卫生镇创建省级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代表省接受“国考”,“省考”及全科医生理论考试再获全市“双第一”。“优质服务基层行”新增达国家推荐标准4家,创成社区医院5家。县人民医院入选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首批介入能力提升工程核心单位,创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县中医院建成二级老年病医院、省健康促进医院、增设老年医学科。创成省、市普惠托育机构各1个,省爱心托育用人单位1个。城乡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获省质控第二名。“智慧助老”获市第一届“老年达人”运用智能技术大赛最佳组织奖、二等奖。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市九运会中获86.5金、91银、124铜,奖牌、金牌总数均列全市第7,总分3181.5分,列全市第6名。建设5公里健身步道,完成15套健身路径提档升级,更换2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新建2个行政村健身房。组织2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辐射全县所有镇村。
十、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县城东、西出入口旧貌换新颜,整治改造低洼易涝地段2个;铺设燃气管网29.32公里,配套居民9218户,新建口袋公园2个、现有公园绿地总面积1928.3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029.40公顷。完成棚户区房屋征收3.4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农房改善2413户、新扩建新型农村社区3个;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2公里,农村污水管网25公里,泵站3座,污水处理设施11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创成益林镇马家荡居委会穆沟、蟠龙新型农村社区一期二期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古河镇张秦村七组、板湖镇陈徐村陈庄、芦蒲镇左范新型农村社区3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02个、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监控实现全覆盖, 42家企业完成生物质锅炉综合整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细颗粒物(PM2.5)浓度达32.4微克/立方米。国省考断面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Ⅲ类。完成新造成片林1254亩,其中新增造林393亩,更新造林861亩;完成森林抚育55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3500亩,更新完善31000亩;绿美村庄新建16个,改造提升1个;新增四旁植树50万株;培育珍贵用材树种58万株。
十一、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全县年末户籍人口105.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79.0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98%,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423人,出生率3.23‰;死亡人口 8953人,死亡率8.45‰。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35元,同比增长6.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84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91元,增长7.1%。从收入构成看,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全体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达1626元,增长14.2%。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县新增城镇就业7010人,引进高校毕业生2350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0.05万人,新增参保职工850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17.6万人。医保参保84.01万人,实现“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市示范点建设全覆盖,“江苏医惠保1号”投保5.7万人;发放救助资金3.57亿元,兜住了1.2万户困难家庭及0.6万名特困人员的生活底线。新增低保对象1155户1963人。全年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2380人8354.1万元,残疾人护理补贴14010人2144.3万元。改扩建21家长者幸福食堂,完成300户适老化改造和1200户一键呼叫装置安装,切实提升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
注:[1]本公报使用的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据以《阜宁统计年鉴2023》公布数据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