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2023年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报告中,位列百强区第七。蝉联全国市辖区GEP首位。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4.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0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741.15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865.0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45.6:5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5万元,比上年增长3.6%。

产业质量持续攀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9.44亿元,增长3.6%;实现工业投资142.30亿元,同比增长18.1%。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主导产业势头更劲,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1308.5亿元,同比增长28.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数超600家,产业规模实现780亿元,同比增长25.8%;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500家,产业规模达382.3亿元,同比增长26.2%。

2023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83万户,其中新设企业1.39万户。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7.8万户,其中企业11.3万户。

财政收入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税收占比为80.6%。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33亿元。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73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08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71万吨,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夏粮产量0.43万吨,增长230.8%;秋粮产量2.3万吨,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1.96万头,下降37.2%,全年生猪出栏0.54万头,增长260%。主要农产品中,猪肉产量454吨,蔬菜产量10.30万吨,水产品产量0.72万吨。

全面推进五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挖掘9个重点建设区域内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实施片区项目80个。加快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园二期、东山枇杷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农业园区转型升级项目18个。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改建高标准农田5300亩,守牢粮食生产安全底线。完成50个自然村、3300余户天然气进村入户。强化农房建设管理,以点带面推进农村违规建房专项整治,全面遏制违规建房新增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9.44亿元,增长3.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9.16亿元,增长8.0%。分门类来看,主要行业产值实现较快增长,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7.8%、18.7%和31.7%。

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6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26.7亿元,增长23.0%;安装工程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1.9%。竣工产值159.24亿元,比上年下降36.8%。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235.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34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14亿元,增长541.4%;第二产业投资144.65亿元,增长18.4%,其中工业投资142.3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投资376.55亿元,下降23.4%。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30亿元,比上年增长4%。

全年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81.35亿元,比上年增长50.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77.3亿元,增长52.6%。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5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0%,其中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和新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0.1%、33.6%、37.1%和40.9%。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93亿元,比上年下降28.8%。房屋新开工面积229.64万平方米,增长264.8%;房屋施工面积998.6万平方米,增长0.5%;房屋竣工面积183.1万平方米,上升102.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91.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1亿元,比上年增长5.5%。粮油、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类零售额有所下降,同比下降8.8%,其中水产品类零售额跌幅最大,同比下降15.6%;限额以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饮料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消费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496.9%、232.7%、71.6%;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有所上升,同比增长1.1%,其中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零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49.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出口76.46亿美元,增长6.0%,进口25.32亿美元,下降2.8%。贸易方式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7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从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进出口61.1美元,增长14.1%;外国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0.7亿美元,同比下降8.8%;私营企业进出口58.8亿美元,增长14.1%。

七、财政金融

2023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23亿元,比上年下降5.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030.73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58.65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522.85亿元,比年初增长14.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45.94亿元,比年初增长16.6%;中长期贷款余额2845.6亿元,比年初增长13.6%。

八、交通物流

2023年全区交通系统完成客运量841万人次,同比增长0.2%。至2023年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130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1009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53公里。年末营业性车辆拥有量为6726辆,其中客运汽车268辆,货运汽车6458辆。

九、科技教育

创新主体加快集聚。入选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名单,实现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67.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0.7%。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3家、创新型企业1569家。10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举办东吴双创峰会,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13个,数量超历史总和。获评省双创人才9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6个、苏州杰出人才奖1名,高技能人才新增数首次破万,新增人才公寓3065套。

西山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8800个,光福九年一贯制学校等3所学校开工建设,7所外来工子弟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分校区,组建学校“1+1+N”心理网格。入选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名,新增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0名。高考本一达线数增长40%,“985”“211”高校录取人数增长15%。吴中中专成功获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单位,吴中技师学院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摘得2枚金牌、位列全省第一。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98所,其中医院32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46家。卫生机构床位7713张,其中医院6721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992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2670人,卫生技术人员9531人,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量871.1万人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41.1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7.89%。年末户籍总人口78.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842人,出生率为7.5‰;自然增长率为-0.3‰。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972.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41.3元,增长4.3%。

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3个,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3.45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超1.7万人,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6%,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1.4万人、住房公积金缴存5.8万人。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超6800万元,惠及困难群体1.2万人。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5001套,交付安置房1.3万套,办理安置房产证1.8万件,房屋征收补偿房票安置有序推行。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形态高标准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区人大常委会审议,“三区一城”单元规划、村庄规划等编制加快推进。完成拆迁清零项目306个,腾退土地5176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3749亩,万达南、科恩等一批地块实现清零。甪直、郭巷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获批省示范项目。完成高架桥下空间环境综合整治6处、支路街巷架空线整治28条。尹山湖隧道、南湖快速路东延、星塘街南延一期等8条道路、隧道建成通车,吴淞江整治先导段开工建设。环太湖公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城市建管精细化落实。大运河“最靓丽三公里”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7个、农贸市场改造15家,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0条,拆除违建6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建管养范围扩大至南湖路以南。积极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19处拥堵交叉口完成渠化改造,新辟、优化公交线路27条,建成10处下沉式非机动车停车站点和3个“B+R”项目,新增各类停车泊位超2.6万个。新改建口袋公园5个、公厕21座,治理城市内涝积水点191处。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成立太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委员会,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推进太湖综合治理保护十大行动计划,落实“两保两提”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Ⅲ类,太湖东部湖区水质达Ⅲ类、总磷浓度下降35.2%,太湖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湖体水质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良湖泊。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治理河道79条、42.4公里,消夏江等5条河道获评市级以上幸福河湖。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省考断面水质优Ⅱ比例达75%。实施东山通湖河道综合整治、光福老镇区雨污管网改造等13个治太项目。完成金庭、东山、光福引水上山工程,新建管道104公里。生态底色更加鲜明。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压茬推进,退圩还湖、通桥油库序时整改,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违建问题整改完成。实施VOCs综合治理等201个治气工程,全年PM2.5浓度29.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0.5%,空气质量综合水平全市第一。生态效益持续释放。全区原生物种数超1190种,生态质量指数(EQI)保持全市首位。精心编制湿地规划,优化湿地布局,湿地面积占全市的50.3%,三山岛湿地生态修复获评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持续扩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示范效应。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同比均下降20%,全面推进工业集中区安全整治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新增二级标准化企业5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