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泗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作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持续深化“1+2345”工作体系,砥砺奋进、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平稳运行、回升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改善,市场需求有效恢复,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时代现代化泗水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初步核算,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实现2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6.6%。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63.3亿元、增长4.8%,工业增加值为45.3亿元、增长3%,建筑业增加值为12.9亿元、增长14.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17.6亿元、增长9.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6.4亿元、增长3.4%,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5.7亿元、增长9%,金融业增加值为12.1亿元、增长8.9%,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2.4亿元、下降0.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51.06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4:25.6:4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5%、21.5%、5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1.2、3.1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整体持稳。全年新增经营主体8351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545户、占比18.5%,新登记个体工商户6759户、占比80.9%,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7户、占比0.6%。年末经营主体总量61124户、下降0.36%,其中企业12902户、增长1.12%,个体工商户46786户、下降0.32%,农民专业合作社1436户、下降13.13%。“四上”企业数量达526家,新增“四上”企业163家,同比增长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库148家、新增20家,资质以上建筑及房地产业在库86家、新增18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在库256家、新增115家,规模服务业企业在库36家、新增10家。

动能转换持续见效。“四新”经济增加值64.6亿元,同比增长10.5%。文化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5%,旅游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9.5%,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0%,现代金融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6.4%。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11.25亿元,同比增长9.1%,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17.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6.4%。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市平均14.3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平均15.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7%,高于全市平均38.4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7.84%;规上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8.45%。

人口规模总体持稳。全县常住人口总数52.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7万人,农村人口28.1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71%。年末户籍总人口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52万人、乡村人口40.48万人。全年出生户籍人口3873人,死亡人口2919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8.8亿元,增长5.3%。其中农业55.23亿元、增长7.3%,林业1.68亿元、增长31.9%,牧业40.34亿元、增长3.3%,渔业1.58亿元、增长8.4%,农林牧渔服务业9.98亿元、增长8.8%。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0.8:1.5:37.1:1.5:9.2。

 

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0.59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0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54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3.4:46.6。其中:夏粮面积23.8万亩,秋粮面积35.3万亩,小麦播种面积23.8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5.6万亩,谷子面积0.5万亩,豆类面积1.5万亩,薯类播种面积7.7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4万亩,棉花播种面积0.17万亩,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1.4万亩,瓜类8.3万亩。

农产品产量稳定恢复。全县粮食总产量 25.4万吨,单产429.48公斤/亩、增长1.92%。其中,夏粮9.35万吨,单产393.55公斤/亩、增长1.26%;秋粮16.01万吨,单产453.66公斤/亩、增长2.3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8.2万吨,单产3191.1公斤/亩、下降0.6%;油料产量5.8万吨,单产284.7公斤/亩、增长0.9%;水果产量6.11吨。年末生猪存栏37.39万头、增长11.85%,出栏52.17万头、增长1.35%;牛存栏1.37万头、下降0.09%,出栏1.41万头、下降7.7%;羊存栏20.18万只、下降11.14%,出栏25.65万只、下降19.32%。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6.96万吨,增长6.4%。禽蛋产量6.67万吨,下降1.1%。

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10451.25亩、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5000亩、森林抚育补贴项目1000亩。在2023年全市义务植树活动中,承担了市直部门单位主会场活动任务。尼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包括人工造林19550.12亩、森林抚育16713.76亩)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的检查验收。开展飞机防治春尺蠖、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林业有害生物80万亩次。撤销松材线虫病疫区。共设231个防火卡点,连续5年实现“零火情”。被评为省级林长制工作激励县,获得激励资金200万元,中册镇、高峪镇被评为济宁市2023年度林长制激励乡镇。2023年第十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我县选送的林产品获得了3个金奖、5个银奖。

水产品养殖稳步推进。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200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3418吨,实现渔业产值1.58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

农业生产条件提升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59.17万千瓦,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28961台。全县机耕面积46765公顷,机播面积62861公顷,机电灌溉面积 33253公顷。小麦、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98%、98.68%。

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圣都草莓基地入选“第三届山东省十佳草莓示范基地”。泗水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创建绩效中期评估,在57个县市区排名第8位。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单位战略合作,聘任马代夫、李强等12名行业专家为泗水县甘薯产业发展顾问。成功举办2023泗水地瓜节暨薯乐嘉年华、第五届中国(泗水)甘薯产业发展大会,在全国首次发起“甘薯特色县合作共建”。“泗水地瓜”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新华社《内参选编》刊登“山东泗水以乡村小产业做好振兴大文章”经验做法。农业产业化龙头总数达到企业75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57家、县级9家)。持续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培育,认证绿色食品7个,金庄镇戈山厂村等16个村入选2023年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新培育国家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家、市级示范主体16家、县级42家,20家省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场顺利通过省级部门监测,富华瓜菜、圣天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分别列第108位和第120位。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改善恢复。全县工业增加值45.26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建筑业发展良好。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2.88亿元,同比增长14.4%。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8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8%。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4%,占全部投资比重78.7%,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建安投资同比增长19.2%,高于全市平均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27.1亿元,同比下降4.7%;房地产销售面积6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4%。

 

五、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运行平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4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税收收入9.51亿元,同比增长1.2%,税收占比6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3亿元,同比增长3.2%。

 

金融市场较快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58.7亿元、增长14.3%,较年初增加42.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08.02亿元,较年初增加38.15亿元;贷款余额211.4亿元、增长13%,较年初增加24.2亿元。

六、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发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2.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79亿元,同比增长21.3%。分行业看,限上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37.93、16.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23.3%;限上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0.92、3.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23.7%。

 

 

外贸形势稳定恢复。全县进出口总额15.3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4.18亿元,同比增长1.6%,进口1.2亿元,同比增长473.2%。

七、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加快改善。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实施重点县乡道路改建工程6条、46.25公里,包括张丰公路圣水峪镇前峪村南至泗张镇元卜村段改建工程、张丰公路金庄镇驻地至S512段改建工程、杨柳镇老官庄村至柘沟镇圣府岭社区道路改建工程、中册镇王家岭村至星村镇后河西村道路改建工程、苗馆镇黄阴集村至华村镇驻地道路改建工程、泉石线(泉林镇泗河大桥至机械产业园)扩建工程。实施乡村道路提升工程50公里和“户户通”硬化路工程75公里,对84公里乡村道路进行全面提升,带动87个村从中受益。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792.478公里,其中国道71.789公里,省道57.438公里,县道201.866公里,乡道231.631公里,村道1229.754公里。等级路通车里程1792.4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11公里、一级公路59.369公里、二级63.194公里、三级258.519公里、四级1388.286公里。

八、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

科技实力壮大提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入库109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项,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3家,引进山东大学、江南大学、湖北大学等3家高校,分别与山东工具、鸿毅食品、瑞银生物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签订大院大所合作项目5个,实体化运作3家。成功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处,市级重点实验室4处,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处,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6次,签约合作项目15项。

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进外国专家5人,1人顺利入选HJ计划,实现全县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零”的突破。1个创新平台类项目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顺凯复合材料1名韩国籍专家获得“山东省海外工程师”人才称号。实施“优才计划”、泉乡人才“蓄水池”计划、泉乡人才“直通车”招聘活动,累计组织招聘3批次,完成招聘62人;完成各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批次,完成招聘263人,政策性安置153人,其中公费师范生59人,公费医学生23人,公费农科生10人,退役士兵安置61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2人,博士9人,大学生2022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6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896人。“砭石理疗”“泗水火烧”“假发制作”“圣源水晶包制作”“金银花整形修剪”5项内容被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列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各类合伙人286人,合作项目136个,带动就业7500余人。中央核心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组团式到我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央视《朝闻天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等刊发泗水乡村振兴合伙人有关经验做法。

教育事业巩固提升。共有各类学校237所,在校生9.8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0.3万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11万人;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2.01万人;小学81所,在校生4.5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65人;学前教育幼儿园132所,在园幼儿1.89万人。继续实施消除大班额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所,新增学位4020个、新增教师192名。持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完成新建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1020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3.06%。新建、改造中小学操场5处,改造学校教育网88处。完成380间教室照明提升工程。援助经济困难学生3.9万人次,发放助学金及助学贷款0.51亿元。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1277人,再创历史新高。中考500分以上人数1031人,同比增长24%。

体育事业扎实推进。成功协办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暨山东省首届“和美乡村健康跑”赛事活动;泗水县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赛事足球、篮球、气排球、广场舞(操)、健步行、拔河等近20项各类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完成60余处行政村(居)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城区公共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均全天候免费向社会开放。

文化旅游繁荣发展。龙湾湖案例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7家机构联合评选为最佳“全球减贫案例”。圣水峪镇被评为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龙湾良舍民宿荣获“山东精品民宿十佳品牌”,鹿鸣厂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济河街道石佛村、杨柳镇小颜庙村被评为第四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闲谷艺术粮仓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县共有4A级旅游景区2处,3A级旅游景区6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处,山东省旅游强乡镇6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8个,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1个,山东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个,山东省旅游康养示范基地1个,山东省乡村旅游创新企业1个。泗水县入选“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共曲泗工作委员会旧址暨钱杰东烈士故居列入“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全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市级20项、县级69项。组织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00余场,成立14支阅读推广志愿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2000余场,实施“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2081余场。

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完成备案托育机构42家,其中2家被评为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累计完成托位数2755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5.0个,高标准完成1处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2+2”医共体组建模式。加强中医药交流合作,高标准承办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2023年学术年会、第三届砭石文化论坛。14处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4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8家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卫生院评审。杨柳镇老官庄和苗馆镇西故安2个村卫生室成功创建省级中医特色村卫生室。泗水县圣土农林金银花生态种植基地成功创建山东省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21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累计与39.87万名居民签订服务协议,签约率为73.96%;组织开展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累计检查21208人。各类卫生机构523个,其中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各类卫生人员51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28人。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6人,千人口注册护士3.27。医疗床位3304(实有床位数)张,其中医院230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09张,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25张。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全省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工作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入选山东省消防验收备案告知承诺制试点县。尼山鹿鸣微型产业集聚区被纳入省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名单,桃源村被住建部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3处旧居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传统民居保护利用试点。戈山厂村被评为山东省2023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村庄)。实施道路及附属工程11项,新增道路2.34公里,提升改造道路0.42公里,挖补罩油道路8.66万平方米。总投资18700万元,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8个、农村危房改造185户、农村户厕改造204户,完成29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2225户、24.42万平方米。实施生态绿化工程6项,新增绿地面积16.93公顷。栽植乔木1200余株,补植绿篱地被2.5万余平方米,完成城区8处公园绿地设施维修和绿化补植,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开发共享试点城市。完成泗河大桥等3座桥梁护栏翻新、2.4万㎡门前区改造及78个配电箱体美化。完成45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整县制”清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城区2.7万户管道燃气用户切断式报警器和自闭阀安装、121公里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新建改造供热管网1.6公里。完成S512、金柘线、中册南路等共计831杆路灯安装。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7。PM2.5浓度为4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反弹2.3%;PM10浓度为7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反弹7%;O3浓度为17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反弹1.2%;优良天数比例65.4%,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我县国控故县坝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居全市第2位;全县饮用水源地安全率100%。

安全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0起,死亡0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人。非煤矿山百万吨死亡率0。全县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0.83人。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1元、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30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9元、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上年的1.82下降为1.79,缩小了0.0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8537元、12400元,分别增长6.9%、10.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建筑住房面积4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8平方米。

 

 

社会保障支撑有力。城镇新增就业3277人,发放各类惠企补贴资金872.67万元,涉及92家企业、个体工商户,惠及232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7亿元,惠及1349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增返乡创业项目205个,返乡创业人数316人。企业和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2643人,缴纳保险金78537万元,实发养老金123409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包含生育保险)参保职工63593人,缴纳保险金29180.91万元,支出20898.6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453人,缴纳保险金2597万元,支出1178.19万元;工伤保险参保职工57719人,缴纳保金1264万元,支出1310万元。共有离休、退休30289人,发放各类费用133591万元,其中离休金486万元、退休金119832万元。

社会救助能力改善。城乡低保人均标准分别为每月924元、745元。全县城镇低保对象798户、1205人,发放低保金912.2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6946户、28134人,发放低保金14662.1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员4727人。

 

 

说     明

 

1、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