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之年。面对多重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全县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县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城市活力持续增强,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9.3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4%、44.8%和44.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9:33.1:47.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079元,比上年增长8.6%。

图1  2019年-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2  2019年-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 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占GDP的比重为5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71.9亿元,增长8.2%。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8:45.2:45.0。

年末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43677户,比上年增长19.0%,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8.3%,其中私营企业5724户,个体工商户3686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89户。全年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0693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83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8778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0户。

三、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54.2亿元,林业产值2.5亿元,牧业产值33.1亿元,渔业产值1.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800公顷,比上年减少0.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395公顷,玉米播种面积13283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6275公顷,比上年增长7.9%,其中,油菜籽面积18317公顷,占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69.7%。蔬菜播种面积24316公顷,比上年增长4.5%。

全年粮食总产量40.6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夏粮产量7.7万吨,增长4.2%;秋粮产量32.9万吨,增长2.2%。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6.8万吨,比上年增长11.1%;蔬菜产量45.2万吨,增长7.6%;园林水果产量5.1万吨,增长12.2%。

图3  2019年-2023年粮食产量

全年生猪出栏81.1万头,比上年增长2.3%;牛出栏2.4万头,增长0.4%;羊出栏38.9万只,下降1.7%;家禽出栏917万只,下降3.2%。猪肉产量5.9万吨,增长2.2%;牛肉产量0.3万吨,增长1.0%;羊肉产量0.6万吨,增长0.9%;禽肉产量1.3万吨,下降3.7%。禽蛋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5.3%。牛奶产量0.02万吨,比上年下降15.7%。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3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0公顷。天保工程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8万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39.2%。

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340公顷,新增蓄水能力14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0%,其中,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0万千瓦。

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占GDP比重为19.5%。其中,采矿业增加值0.1亿元,制造业增加值50.2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2.4亿元。年末规上工业企业110户,比上年净增10户。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6.6亿元,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5户。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0.7万平方米,下降42.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9.7万平方米,下降45.5%。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6.5%,民间投资下降1.5%,技改投资增长0.9%。

图4  2019年-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1%,商品房施工面积324.9万平方米,下降6.3%,其中,新开工面积66.8万平方米,下降22.0%。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37.2亿元,增长13.0%。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93.9亿元,增长10.4%,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1.6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6亿元,增长11.8%。

七、交通

全年公路总里程33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5公里。全县等级公路里程328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5公里。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亿元,比上年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9亿元,比上年下降1.5%。

图5  2019年-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8.0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66.5亿元,增长10.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4亿元,增长12.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137所(不含村小),招生18837人,在校学生92771人。其中,小学26所,招生5855人,在校生38678人。初中56所,招生7598人,在校生24092人。普通高中7所,招生3870人,在校生11676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1499人,在校生405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15人,在校生293人。成人教育学校(含技术培训)1所。幼儿园45所,在校生139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高考质量继续保持历史较好纪录,年内参加普通高校考试的人数为4327人,普通高校招生上线人数4320人。职业教育方面,参加各类成人高校考试人数681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2633人。

年末共有高科技产业企业14户,科技兴农引进新品种11项,引进新技术5项,建立示范基地12个。全年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02户,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户。全年重点转化科技成果4项,技术交易14项,申请专利137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文化系统共有群众文化演出队50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站)54个,文化俱乐部、文化室657个。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物保护单位652个,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文化下乡共演出82场,观看人数达80万人。

全县广播喇叭数4378个,乡镇广播站28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9.9%。全县电视总用户8.7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9.9%。

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716个,其中,医院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0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672张,卫生技术人员399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99人,注册护士1764人。全年总诊疗392万人次,其中,医院诊疗119.7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266.5万人次。

全县共有体育场馆5个,符合“两场一池一房”要求场地1个,新建全民健身场所1处,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1个。体育人才输送25人,其中,省单项运动学校人才输送8人,体育大专院校人才输送5人,重点业余体校人才输送12人。

十一、人口

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86.4万人,比上年下降1.0%。其中,男性45.5万人,女性40.9万人;乡村人口70.7万人,城镇人口15.7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1.0万人,城镇化率46.3%,比上年上涨1.1个百分点。

图6  2019年-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80元,比上年增长5.3%。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30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工资性收入18392元,增长1.8%;经营净收入6930元,增长3.1%;财产净收入3000元,增长3.2%;转移净收入9308元,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16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3.6%,衣着支出增长3.0%,居住支出增长2.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8%,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9%,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增长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1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工资性收入6057.5元,增长7.7%;经营净收入7308.5元,增长8.0%;财产净收入605元,增长0.7%;转移净收入5230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22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9.5%,衣着支出增长4.4%,居住支出增长5.9%,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6.8%,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1%,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增长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4%。 

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6.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2.3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67人,登记失业率3.8%。

注:

1. 2023年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2022年及以前年份地区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相关数据为最终核实数。

2.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由于2020年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后,全省城乡属性和统计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2023年四川各市县居民收入数据按城乡属性变化后的新口径进行核算,并按可比口径计算与上年同比增幅。

4. 公报中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对外贸易、财政、保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5.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未作机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