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区域:十堰市>>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全力以赴稳增长、推改革、强生态、防风险、惠民生,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这两个关键,推动全区经济起势回升、进中向好。
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3.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79.7亿元,增长7.3%。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69.4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2.8亿元,增长12.2%;住宿和餐饮业35.9亿元,增长5.6%;金融业29.1亿元,增长9.5%;房地产业24.8亿元,下降3.7%;营利性服务业114.2亿元,增长11.0%;非营利性服务业73.6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4:25.9:7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67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上半年增长5.8%,前三季度增长7.3%,全年增长7.5%。
2023年末,全区实有市场主体88008户,增长6.1%。新增市场主体17715户,增长24.9 %。其中企业3745户,个体工商户13966户,农民合作社4户。
2023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7亿元,增长16.6%;林业产值0.55亿元,下降1.4%;牧业产值0.75亿元,下降6.1%;渔业产值0.01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8亿元,增长5.4%。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4.3%。
全区外出劳动力为9042人,比上年增加212人,增长2.4%。全年劳务经济总收入为3.17亿元,增长4.3%,年平均收入35091元,比上年增加695元,增长1.9%。
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其中,区属规模工业完成产值占总量71.7%,增长9.2%;东风商用车茅箭板块完成产值占总量28.3%,增长43.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6%。其中,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东风商用车茅箭板块增长42.5%。
全区工业企业年产值过10亿元达4家,较上年持平;亿元以上企业达37家,较上年增加6家;过5000万的企业达54家,较上年增加8家。
全区规模轻工业完成产值10.6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3.7%,增长76.0%;规模重工业完成产值272.1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96.3%,增长15.6 %。全区规模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204.4亿元,占总量72.3%,增长20.3%。规模非汽车工业产值78.3亿元,占总量27.7%,增长9.5%。
全区拥有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33家,其中高新制造业企业111家,高新建筑业企业3家,高新服务业企业19 家。较上年减少9 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6.76亿元,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39亿元,增长13.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8 %,较上年下滑2.6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7.8亿元,增长11.1%;利润总额亏损5.2亿元,增长45.8%;上缴应交增值税2.95亿元,下降44.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50家,亏损面36.8%,比上年缩小5.5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为95.3%,比上年减少3.5个百分点。东风工业园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17家,占全区规模工业数量86.0%,实现工业产值155.6亿元,增长13.6%,占区属规模工业产值76.7%,下滑2.1%。
全区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不包含劳务公司)130家,完成建筑业产值171.3 亿元,增长5.8 %。全区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58.3万平方米,增长5.7 %;房屋施工面积 361.1万平方米,下降0.9 %,房屋竣工面积38.7万平方米,增长40.1%,商品房待售面积69.0万平方米,增长3.3%。
2023年,全区上下全力以赴、勠力同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优化要素供应为保障,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以有效投资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高于全市7.9个百分点。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4.6%。
基础设施持续增长。全区完成基设施投资占总投资额的32.0%,增长54.5%, 高于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平均增速27.2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二。今年以来,道路建设、区政工程、老小区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其中武当路复线、209国道十堰大川至房县柳树垭段改扩建工程、百二河生态修复、城区水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老旧小区改造等大项目完成投资52.2亿元,占比26.0%。
从投资结构看,三产业占比较大。全区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89.2%,仅占全区投资比重的0.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4%,占全区投资比重的19.0%;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6%,占全区投资比重的80.9%。全区第三产业投资额占投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3.5个百分点。加快第三产业投资,与我区三次产业经济结构相适应,有利于我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服务业
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9.8亿元,增长7.3%。其中: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12.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5.6%;金融业增加值29.1亿元,增长9.5%;房地产业增加值24.8亿元,下降3.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14.2亿元,增长1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2.8%。
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83家,实现营业收入74.8亿元,增长3.5%;利润总额5.1亿元,下降3.1%;营业税金0.8亿元,下降26.4%;就业人员10895人,较2022年下降1034人;应付职工薪酬13.2亿元,增长3.5%。服务业九类行业营业收入实现“七增二降”。其中,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的有七个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长37.2%;教育服务业同比增长16.5%;物业管理业同比增长11%;卫生服务业同比增长9.2%;电信服务业同比增长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同比增长0.3%;专业技术服务业下降7.7%;文化和娱乐业下降10%。
2023年,全区商品销售额突破四百亿大关,达到409.7亿元,较2022年增加27.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5.2%。分行业看,批发业累计完成销售额121.2亿元,占全市比重26.2%;零售业累计完成销售额281.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8.7%;住宿业累计完成营业额2.2亿元,餐饮业累计完成营业额4.5亿元。重点企业商品销售额超45亿元企业有4家,累计销售额达193.9亿元,占全区销售额的47.3%;10-40亿的企业有5家,4-10亿元的企业有5家。分区域看,武当街办累计完成销售额63.7亿元,同比增长10.3%;二堰街办累计完成销售额139.5亿元,同比下降6.4%;五堰街办累计完成销售额84.2亿元,同比增长0.5%;东城开发区累计完成销售额122.3亿元,同比增长8.3%。
2023年,全区新招引签约项目49个,协议投资金额393.2亿元。签约正式协议项目22个,协议投资金额97.7亿元。其中与区政府签约项目13个,协议投资金额87.7亿元,与各属地签约9个,协议投资金额10亿元。项目按“一主四优多支撑”分别为:一主”产业类项目3个,四优”产业类项目7个,多支撑”产业项目12个,签约框架协议项目27个,协议引资295.5亿元。
全区有出口企业60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8 家,累计实现外贸出口 10.9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1 万美元,占全市总量的 22.9%。
202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6.6 亿元,增长2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亿元,增长19.9%, 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4.9亿元,增长19.3%,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 达88.2%。民生领域保障有力。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7亿元 增长10.2%。其中涉及公共服务支出等重点领域保障较为给力,公 共安全支出增长104%,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9.4%。在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
2023年末,全区公安户籍年末总户数12.35万户,户籍总人口27.42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24.71万人,户籍农村人口2.71万人;男性13.48万人,女性13.94万人。全区常住人口47.46万人,城镇化率97.82%。
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80元,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46 元,增长5.8%,总量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全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089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7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19人;开展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2608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136万元;扶持创业482人带动就业998人;返乡创业121人;“才聚荆楚”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038人;就业见习32人。
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678人,比上年下降1.4%。
2023年,全区争取省、市级项目3个,争取项目资金360万元(中小企业股)组织申报省级科技项目4个,资金250万元;2023年区本级科技专项资金计划达到 2000万元.争取立项 5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项目资金300万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96.76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 390家,完成目标任务86.7 %;技术合同成交额 25.5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02%。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38所,其中教育部门公办小学20所,小学教学点3个,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在校学生60179人,其中小学43565人、中学166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升学率为 98.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教职工3081人,其中专任教师2881人。纳入全区管理的幼儿园89所,在园儿童人数19932人。2023年教育事业费支出总额58505万元,比上年增加2007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 所。
2023年末,全区文化系统拥有III类社团98个,4500多人。图书总馆1个,分馆9个,基层服务点15个,藏书10万册。群众文化馆1个,文物局1个。全年共举办艺术活动40余场次,观众人数达到15万余人次。举办群众性文化展览次数2次。2023年接待游客达1950万人次,增长9.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0亿元,增长9.0%。
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18个,其中区人民医院1个,区疾控中心1个,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个,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3个,急救站1个,村卫生室3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54个,个体诊所108个,医疗美容门诊部10家,医疗美容诊所9个,口腔门诊部14个,中医门诊部4个,综合门诊部6个,口腔诊所14个,中医备案诊所4个。拥有床位1048张,共有医务人员173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0人,注册护师、护士812人。
全区共有体育场馆89个。全年共举办乡镇(街办)级以上群体比赛20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23人,比上年末增加5人。
2023年末,全区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6个、省级生态村 35个,省级绿色社区 4个、市级绿色社区 17 个。
全区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1个,市级森林乡村5个。全区义务植树 26万株,完成裸露山体生态修复10万平方米。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封山育林1.38万亩,退化林修复 0.9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 85%。
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控监测点位泗河口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化学需氧量、总磷两项主要污染物较上年分别降低16 %、5.2%。辖区2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马家河水库、茅塔河水库水质达标率100%。全区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8天,有效监测天数365天,达标率92.6%;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53 g/m3,30 ug/m3。
1、本公报中数据为统计月报数或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本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行价格计算,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速度。
3、本公报中涉及到的数据由区统计局统筹发布,共来自区直10多家单位,相关数据最终解释权在各部门。